分享

存储媒介近300年发展汇总(多图)

 百眼通 2014-08-06

   而纵观存储媒介的发展历史,将近300年的时间存储容量已经有了数十亿倍的增长,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断爆炸式增长的数据量还是让很多人头痛不已,特别是随着图片、视频、流媒体信息的需求不断旺盛,存储技术发展到现在虽然取得了许多革命性的进步,但如果不继续保持这种势头,发现新的存储媒介,比如纳米,那么未来等待我们的依然将是无序的信息泛滥与价值的有限经营。

 存储容量不管对于普通消费者还是企业级用户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一般在购买存储设备时,第一考虑要素也是容量;现在业界推出的很多新技术——存储虚拟化、重复数据删除等都是在为用户的存储容量考虑,或者节省或者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效率。而纵观存储媒介的发展历史,将近300年的时间存储容量已经有了数十亿倍的增长,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断爆炸式增长的数据量还是让很多人头痛不已,特别是随着图片、视频、流媒体信息的需求不断旺盛,存储技术发展到现在虽然取得了许多革命性的进步,但如果不继续保持这种势头,发现新的存储媒介,比如纳米,那么未来等待我们的依然将是无序的信息泛滥与价值的有限经营。

    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存储媒介的发展历程,从中您可以看到存储科学家们为这项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1725年最早期的存储媒介——打孔纸卡

  这个是最早的数据存储媒介了,在1725年由Basile Bouchon发明出来,用来保存印染布上的图案。但是关于它的第一个真正的专利权,是Herman Hollerith在1884年9月23日申请的,这个发明用了将近100年,一直用到了20世纪70年代

                                              打孔纸卡

    上图是打孔纸卡的典型例子--它制成于1972年,上面可以打90列孔。显然你可以看出,这张卡片上能存储的数据少的可怜,事实上几乎没有人真的用它来存数据。一般它是用来保存不同计算机的设置参数的。

  -------------------------------分页栏-------------------------------

  ◆1932年超长的存储设备——磁鼓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磁鼓

  

  磁鼓

  磁鼓存储器 于1932年发明出来(奥地利),广泛应用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50年代中期。

  一支磁鼓有12英寸长,一分钟可以转1万2千5百转。它在IBM 650系列计算机中被当成主存储器,每支可以保存1万个字符(不到10K)。

  -------------------------------分页栏-------------------------------

  ◆1846年容量比打孔纸卡大——穿孔纸带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穿孔纸带

  Alexander Bain(传真机和电传电报机的发明人)在1846年最早使用了穿孔纸带。纸带上每一行代表一个字符,显然穿孔纸带的容量比打孔纸卡大多了。

  小知识:传真通信的基本思想是英国人亚历山大·贝恩(Alexander Bain)于1843年提出的,但是直到1925年才由美国贝尔实验室利用电子管和光电管制造成世界上第一台传真机,使传真技术进入到实用阶段。不过当时由于传真机的造价昂贵,又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而且传真通信还需要架设专门的通信线路,所以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应用也只限于新闻,气象等少数领域。

  

  像穿孔卡片一样,穿孔纸带最初也是用于机械织布机。

  -------------------------------分页栏-------------------------------

  ◆1946年电子应用——计数电子管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计数电子管

  

  这是1946年研发出的选数管,容量为32到512字节,512字节的那种有10英寸长,3英寸宽,造价昂贵并且存在生产问题,所以从未被投入正常使用。

  1946年RCA公司启动了对计数电子管的研究,这是用在早期巨大的电子管计算机中的,一个管子长达10英寸(25厘米),能够保存4096bits的数据。糟糕的是,它极其昂贵,所以在市场上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了。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设计者——艾克特J. Presper Eckert

  同年,缩写为ENIAC“爱尼亚克”的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这部计算机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系统。“爱尼亚克”计算机体积庞大。它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座建筑里占据了差不多170平方米的面积。“爱尼亚克”和以往的任何计算机都不一样。至少和老式计算机相比,它的数字处理过程是闪电般的迅速快捷。

  -------------------------------分页栏-------------------------------

  ◆1950年大型磁带记录——盘式磁带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盘式磁带

  

  盘式磁带

  在1950年代,IBM最早把盘式磁带用在数据存储上。因为一卷磁带可以代替1万张打孔纸卡,于是它马上获得了成功,成为直到80年代之前最为普及的计算机存储设备。在80年代末的时候,大家都聚在一起看老电影,当时看待巨大的圆盘来回转,这就是盘式磁带。

  

  磁带首次用来作为数据存储介质是在1951年,被称为UNISERVO,是UNIVAC I型计算机主要的I/O设备。有效传输速率为每秒7,200字节。这些磁带都是金属的,总共有1200英尺长(365米),所以非常沉。

  -------------------------------分页栏-------------------------------

  ◆ 1958年第一张视频光盘——LD光盘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图中大的是LD盘,小的是普通5寸光盘

  1958年就发明光盘技术了,可是直到1972年,第一张视频光盘才问世,6年后的1978年它开始在市场上卖。

  那个时候的光盘直径11.81英寸(30厘米),单面最多可以容纳60分钟长的视频或音频,是只读的,虽然不能写,但是能够保存达到VHS录像机水准的视频,使得它很有吸引力。

   ◆1963年最珍贵的回忆——盒式录音磁带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盒式录音磁带


盒式录音磁带

    盒式录音磁带应该是80年代人,小时候珍贵的记忆之一。它显然也是磁带的一种,可是它实在是太普及了,所以要专门说一下。这是飞利浦公司在1963年发明的,可是直到1970年代才开始流行开来。

    一些计算机,如ZX Spectrum,Commodore 64和Amstrad CPC使用它来存储数据。一盘90分钟的录音磁带,在每一面(记得录音磁带是可以翻面的吗)可以存储700KB到1M的数据。现在的一张DVD9光盘,可以保存4500张这样磁带的数据,如果现在要把这些数据全部读出来,那要整整播放281天。

    ◆1969年早期盛行的移动存储——软磁盘


最早的8英寸软盘

    第一张软盘,发明于1969年,当时是一张8英寸的大家伙,可以保存80K的只读数据。4年以后的1973年一种小一号但是容量为256K的软盘诞生了:它的特点是可以反复读写。从此一个趋势开始了磁盘直径越来越小,而容量却越来越大。到了1990年代后期,我们可以找到容量为250MB的3.5英寸软盘。

    IBM公司再次对软盘的发明做出了贡献,从70年代中到90年代末一直广泛应用在存储领域。最初是8寸盘,后来变为5.25和3.5英寸。1971年出现的第一个软盘容量79.7KB,而且是只读的,一年以后才有了读写版本。

 

    ◆ 1956年重大突破——世界上第一台硬盘机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世界第一款硬盘机

    1956年9月13日,IBM发布了305 RAMAC硬盘机。与之相关的计算机平平无奇,可是在存储容量方面有着革命性的变化--它可以存储“海量”的数据,“高达”4.4MB(5百万个字符),这些数据保存在50个24英寸的硬磁盘上。直到1961年,IBM生产了1000台305计算机,IBM出租这些计算机的价格是每个月3千5百美元。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上吨重的硬盘机,需要飞机托运

    上图可以看到,世界第一款硬盘机重量达到1吨以上,而现在的硬盘最小仅有0.85英寸,重量10克都不到。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东芝0.85英寸硬盘——世界最小硬盘

    该硬盘的工作电压为+3.0V。读写时的标准耗电量为0.65W。外形尺寸为3.3×32.0×24.0mm3,重量不足10g。对于耐冲击性,硬盘工作时在2ms的时间里能够承受1000G的加速度。

    ◆现代磁盘技术

    ● 现在最重要的存储设备——硬盘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硬盘是现在还在发展中的一种技术,图中的日立Deskstar 7K500,是第一个达到500G容量的硬盘--是最早的IBM 305 RAMAC的12万倍。我们面对的硬盘发展趋势很明显:越来越便宜的硬盘,有着越来越巨大的容量。

    2000年2月23日,希捷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盘,其平均寻道时间只有3.9ms,这可算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硬盘。同时它也是到目前为止转速最高的硬盘,其性能相当于阅读一整部Shakespeare只花.15秒。此系列产品的内部数据传输率高达48MB/s,数据缓存为4~16MB,支持Ultra160/m SCSI及Fibre Channel(光纤通道) ,这将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160MB~200MB/s。总得来说,希捷的此款("捷豹")Cheetah X15系列将硬盘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希捷硬盘

    2001年下半年Seagate在发布了Barracuda IV系列产品,这一系列产品采用了Seagate独有的FDB液态轴承马达,工作噪音非常小,时至今日仍然是最安静的硬盘之一。也正是Barracuda IV的出现,逐步确立了Seagate在硬盘业界的领袖地位。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SATA接口

    2003年,Seagate率先推出了Barracuda 7200.7系列产品。这一系列产品采用原生SATA控制芯片,结束了桥接SATA硬盘的历史。从这一系列硬盘开始,采用SATA接口的硬盘开始支持SATA特有的技术—NCQ(原生命令队列)。

    现在,Seagate已经率先推出采用垂直记录技术的2.5英寸硬盘产品Momentus 5400.3以及同样采用垂直记录技术的Barracuda 7200.10系列产品。7200.10系列产品再次刷新了硬盘单碟容量的纪录,单碟容量达到180GB,这一系列的旗舰产品容量为750GB。硬盘容量正在向TB级逼近,日立前不久也推出了采用垂直记录技术的2.5英寸硬盘产品。上面的硬盘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硬盘总是朝着容量更大、速度更多、运行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得,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将来也必然是这样。

    ◆现代光存储技术

    ● 体积更小、容量更大——小光盘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5寸光盘

    我们常见的5寸光盘,是从LD光盘发展来的,可是它更小、容量更大。它是SONY公司和飞利浦公司在1979年联合发布的,在1982年上市。一张典型的5寸光盘,可以保存700MB数据。

   ● 采用红外激光——DVD光盘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DVD光盘

    DVD是使用了不同激光技术的CD,它采用了780纳米的红外激光(标准CD则采用625-650纳米的红色激光),这种激光技术使得DVD可以在同样的面积中保存更多的数据。一张双层DVD容量可达8.5GB。

    ● 最先进存储——蓝光DVD、HD-DVD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蓝光DVD与HD-DVD

    现在最引人瞩目的,是蓝光DVD和HD-DVD这两种竞争的光盘技术。蓝色激光使得存储的容量进一步增长,目前看起来,好像蓝光DVD更流行一些。不过如果我们目光放更长远一些,也许一种被称为“Holographic Versatile Disc”的光盘,可以提供比蓝光DVD大160倍的容量--高达3.9TB,相当于保存4600到11900小时的MPEG4格式的电影。

    ● 蓝光光盘不算什么——300G全息光盘

    InPhase Technologies公司日前宣布已经开始量产并销售全息存储驱动器和300GB容量的全息光盘(HVD),其中驱动器“Tapestry HDS-300R”要价18000美元,300GB容量的全息光盘也高达180美元。目前主要的客户是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InPhase在2005年4月就实现了200Gbit/平方英寸的存储密度,06年初它们则宣布了,存储密度达到了515Gbit/平方英寸,容量可达360GB全息光盘。这一存储密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包含硬盘在内的现所有存储媒体(目前实验室里硬盘单碟最高为345Gbit/平方英寸)。

    根据InPhase给出的设想图,全息光盘的容量将在2010年将提高到1.6TB,同时将写入速度提升至120MB/s,也就是说在容量提升的同时存储时间并不会变长;而在2008年,它们还将推出可擦写的全息光盘,当然这一切只是计划。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2007年1月全息驱动器和光盘已经投入OEM生产,目前已投放市场。目前由于价格昂贵,目前的用户只有一些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其中包括美国地质调查局、洛克希德·马丁、时代华纳旗下的Turner Broadcasting等等,而德意志银行、欧洲航天局、西门子医疗、大众汽车等也都有意向采用这种新技术。

    我们从选用新技术的机构和企业也能看出,全息光盘的一些主要用途:高清晰度的视频、重要数据、医疗档案和大型数据库存档。

    InPhase Technologies副总裁Liz Murphy表示:“我们正在努力从软件的角度降低全息技术的使用难度,使之可以模拟DVD、CD-R、磁光盘、磁带等,软件公司也无需作出重大更改就能以原有模式对其进行写入操作。”,但是InPhase首席执行官却不这么认为,“我们专注的是档案存储市场,根本不会进入备份市场。”。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全息光盘在存储数据时,从不同角度在包含数据的信号光上层叠参照光,使之产生干涉,然后将干涉波记录在介质上。通过稍稍改变参照光的角度来记录,就可以在同一位置层叠记录多个信号光。

    目前300GB容量的全息光盘,采用激光波长为407nm的蓝紫色激光,所使用介质的记录层厚度为1.5mm,写入时的数据传输速度为20MB/秒,使用寿命为50年。

    ◆双光子3D技术——12cm光盘存储1TB

    美国Call/Recall公司日前宣布,它们已经成功开发并测试了TB级光盘,并且已经加入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范围的讨论。早今年早期该公司开发的253GB光盘一样,TB级光盘仍然采用双光子吸收3D技术,利用双光子吸收现象进行记录时,由于能够抑制上下记录层之间的干涉(串扰),因此在多层记录时便于通过缩小层间隔来提高记录密度。

    相对于早期的光盘技术,本次双光子3D技术使用一特别“near-field” 透镜和“three-dimensionally”萤光媒介技术。能够在1.2mm厚的光盘片上记录上百层,让 DVD光盘大小的媒体达到全息一样的存储密度。

 

上亿的存储差距 283年来存储历史回顾
吸收以后的光盘变成浅蓝色

    目前,双光子吸收技术能够实现50倍于蓝光、400倍于DVD的容量,但是在未来Call/Recall的光学技术不光能够实现1TB、5TB甚至15TB。Call/Recall公司总裁Wayne YamaMOTO称,“商业和企业必须存放和处理相当大的数据,并且需要定时维护和管理这些数据,Call/Recall光盘比磁带机更具有管理和维护的优势。”

    Call/Recall公司成立于1987年,它长期为军方和一些商业机构提供光存储器技术及超离频存储技术。开发双光子3D吸收技术的Peter Rentzepis博士是全球顶级光学技术提供者,它曾为很多公司提供过技术帮助,包括IBM、松下和日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