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对“痰”的认识

 杏林脉香 2014-08-06

浅谈对“痰”的认识

痰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是由于人体水液停积反应于临床的证候,对人的健康危害甚大。痰之为病非常广泛,既指排出体外的有形之痰,又指表现为痰的特异症状。因病生痰、因痰致病的案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笔者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谈谈对中医“痰”的肤浅认识,供同道参考。

痰的生成

痰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中较稠浊的部分,包括能排出体外的有形之痰,以及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看不见形质的无形之痰。因此,痰的概念非常广泛。无论哪一脏、哪一腑稍有失职,皆可致水谷精微运化不归正途而生痰为患。

痰因病而生,病因痰而致。痰是疾病产生的病理产物,即因病生痰,亦因痰致病。痰一旦形成,极易随气升降流行,内可停滞于五脏六腑,外可至皮肉筋骨,阻滞于经脉,影响气血运行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形成多种病症。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之为痰,痰为百病之母”、“百病兼痰”之说。提示病多因于痰、疑难怪病多责之于痰的理念。《景岳全书》谓:“痰必因病而生,非病之因痰而致也”、“痰非病之本而痰惟病之标耳”,意即指医家“但知百计攻痰便是治病竟不知所以为痰,而痰亦因何而起”,强调“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五脏六腑任何一脏或一腑功能失常,均可影响水谷精微的生成和布散,其中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不论何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一旦损及肺、脾、肾,极易生成痰湿,而痰湿不除,又易加重肺、脾、肾的损伤,甚至变生他证,形成恶性循环。如起居不慎,风寒邪气自皮毛口鼻侵袭人体,内袭于肺,肺气不清,津液不能向下布散,可聚而为痰。肺病不除,上病及中,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脏,肾脏功能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若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水液不行,则水积成痰。因此,痰的产生是因为邪人人体,肺、脾、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失调所致。邪人致病,因病生痰,因痰重病。

痰的性质及病证特点

因生成原因不同,在性质上有风、寒、热、燥、湿、郁等多种痰。如肝阳化风,痰涎内壅,可发为风痰;痰热互结,则为热痰;寒痰互凝,则为寒痰;痰而兼有湿象者为湿痰;痰而兼有燥象者为燥痰;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煎熬津液而为痰,痰郁互结,可发为郁痰。脏腑既病,痰已生成,若不及时清除痰患,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若阻于肺,肺不布津,津聚成痰,痰疾更盛,阻碍肺气的正常升降出入,肺失宣降,而致喘咳胸闷咯痰;痰阻于心,痰蒙心窍,心血不畅,气结痰凝,痰火扰心,可见神昏痴呆、癫狂,胸闷胸痛,心悸怔忡,或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痰蕴脾胃,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可见恶心呕吐,胃纳不馨,腹胀脘痞,身倦乏力;痰郁于肝,气结痰凝,可见胸胁隐痛,抑郁易怒,嗳气太息,咽中梗阻,口苦心烦,月经不调;痰动于肾,肾阳不足,蒸腾无力,水湿上泛,可见喘促气逆,动则尤甚,或浮肿畏寒,腰膝冷痛,手足不温;肾阴亏耗,虚火内炽,可见头晕耳鸣,腰慷酸软,虚烦不眠;瘀停滞在经络筋骨,气血郁滞,络脉痹阻,可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口眼喁斜,或阴疽流注等。

痰的治疗

痰为阴邪,寒证居多,得温则行,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还应当根据病因的不同,或宣散或燥湿。总之,宜审证求因,明辨生痰之源,从源治本,杜绝痰患,方可痰除病愈。切不可见痰攻痰,只治其标不治其本,只因攻伐太过,反易伤及脏腑,水谷精微不化归正途,反聚成痰为害,则痰源不绝,正气反竭。景岳说:“治痰之法无他,但能使元气日强则痰必日少,即有微痰亦自不能为害,而且亦充助胃气……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劝诫医者不可认为内外百病皆生于痰,不可不辨虚实而欲一药攻之,如治痰悉用涤痰丸之类,不知滥用攻伐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1.治痰当辨虚实。痰证可攻者少,不可攻者多,所以治痰不可不先察虚实。实痰可攻,虚痰不可攻。所谓虚实,实质就是人体元气的盛衰。如年轻气盛,气血未伤或肥甘过度、湿热盛行、风寒外闭皮毛、逆气内连肝膈,皆能邪骤生痰,病来势急,元气犹实,气属有余即为实痰,可消伐去其痰。若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衰、劳倦伤身、忧思形赢、酒色过度,其元气已虚,气无有余者即为虚痰,只能调补。实痰不多,病本不深,其发病急骤,病去亦速,其病易治。虚痰最多,病非一日,其发病缓慢,病去亦迟,其病难治。如肺脾肾病所生之痰即有虚有实。风寒邪气自皮毛内袭于肺,肺气不清所生之痰,起病之初元气未伤,当属实痰,可宣散风寒,其痰自愈,可使用二陈汤、小青龙汤之类;若痰病日久,气血已虚,已至喘促气短、咯痰稀薄、自汗畏风等,则为虚痰,或虚实夹杂,不能单用消耗,宜用金水六君煎、补肺汤之类。脾胃功能失常所生之痰亦有虚有实,若因饮食过度或脾土湿盛而生痰,别无虚证,此为脾家本病,可用二陈汤、平胃散之类去其湿滞则痰可自清;若腹满痞闷,食少神倦,呕恶痰涎,此为脾虚不能致湿或不能运化而为痰,则宜调理脾胃,使其脾运胃健,饮食消化,水谷精微吸收转化为气血,自无生痰之源,可用六君子汤、理中汤、六味异功散之类;若属劳倦太过、疲极伤及肝脾肾,食少恶心,痰自脐下直冲而上,宜用八味地黄丸、理阴煎之类温命门之火,振奋脾阳则痰自可温化而散。因肾病水泛为痰者皆为虚痰,肾宜补不宜泄,依证辨其属阴虚阳虚,选用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金匮肾气丸之类补肾固本,使水饮归源,确保万全。

2.治痰当分缓急。若属非风之证,其有痰涎壅盛闭塞上焦而药食不能进者,可以使用吐法治其痰以开清道。若吐法不效,可借助现代急救器材如吸痰器等探人气道吸痰救急。若属肝阳化风所致风痰涌动、昏不知人、痰涎壅盛或痰蒙心窍、神昏癫狂、胸闷心痛者,可以灌服导痰汤、苏合香丸等以化痰开窍,或用涤痰汤煎汤鼻饲以豁痰开窍。若痰气不甚、可进食者,便不宜妄行攻伐,当从缓治以求其本,可用二陈汤、温胆汤、半夏橘皮竹茹汤等调理为宜。

3.治痰当知求本。中医学历来主张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同时因人、因地制宜。治痰也不可见痰治痰,亦不可不分主次,不分阶段,见痰即妄用峻猛药物,宜因势利导,顺其病势,就近去邪,如痰滞膈下,可用泻法顺导而出;若痰在肺胃,当选用探吐或用消食化痰药。应掌握初病之时宜温化、宣散;若病至中期,正气渐虚,则宜轻补。确有实痰蒙闭、需用峻剂而治者,只能暂用;疾病渐进,久虚成损,治宜调气血、养五脏,兼顾其实。风痰宜散,寒痰宜温,热痰宜清,湿痰宜燥,燥痰宜润,郁痰宜开,顽痰宜软。郁痰若郁兼怒者宜抑肝,郁兼忧者宜培补肝肺。又如脾虚不能制湿,肾虚不能约水,所生之痰是为寒痰;因脾阴干燥而液化为痰,或因肺肾阴亏而炼液成痰者,是为热痰。然而这两种十之八九属于虚痰,不可攻伐。临床上可见痰证过用峻剂以致痰不减反而日益增多,实为脾肾受伤所致,痰未攻尽而元气大虚。是以治痰宜固本求源,缓治图效,治在肺、脾、肾。

4.常用治痰要药。痰因表者汗之,因里者下之,夹湿者分利之。在使用吐法治痰时,认为痰在膈上必用吐,胶固稠浊之痰必用吐,痰在经络中必用吐。治痰要药,如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能退;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除;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能达;热痰火痰宜青黛、黄芩、天花粉、连翘、石膏;老痰宜海浮石、瓜蒌、贝母;实痰火痰用滚痰丸最效,但不宜多用;风痰用胆南星、白附子;湿痰用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泽泻;食积痰用神曲山楂、麦芽;酒痰用天花粉、黄连、白术、神曲;痰核滞在咽喉、咳吐不出用瓜蒌仁、杏仁、海浮石、海藻、姜汁;竹沥导痰非姜汁不能引经络;胆南星、半夏治风痰湿痰;石膏逐痰火;黄芩治痰热;枳实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玄明粉治热痰老痰速效,能降火软坚;硝石、礞石能消痰结、降痰火,研细末和白糖服;苍术治痰饮夹瘀血者;中气不足之痰须用党参、白术;内伤夹瘀必用党参、黄芪、白术之属,多用姜汁传送或加半夏、茯苓;中焦有痰,宜养胃气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模式的转变,人们过食膏粱厚味、以车代步、沉溺网络、吃多动少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而致的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且低龄化。这些疾病其实与痰邪作祟密不可分。全面认识痰与疾病之因果关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辨证调治,对防治痰邪为病大有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