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角度 郑小军 (发表于《教育评论》2011年第6期第36-38页) 摘要本文从时代需要和学习现状两个方面分析了高师学生网络化学习的必要性,基于作者多年考察,提出一种新的颇具发展潜力的学习方式——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网络化学习。在大量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博客在网络化学习中的作用,分析了博客学习的优势、缺陷和常见误区,提出了“四个融合、四个结合”的博客学习新理念。作者认为,学习者应从理念、技术、经验与技巧三个层面加强修炼,显著提升博客学习的质量,并建立本专业博客学习交流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博客高师学生网络化学习博客学习理念 作者 郑小军,广西师范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教授(南宁 530023) 21世纪是一个拥有众多响亮名号的年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化学习时代①、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时代。全球化、信息化、扁平化②、开放性③、变动不居,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高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是明日之师,是未来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型社会之基础教育的生力军。掌握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高师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网络化学习能力和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对于高师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是毕业后“带得走的能力”,是关乎其终生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 然而,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令人担忧,大部分学习者不知道如何高效率地学习,甚至有的还存在厌学情绪。④ 高师学生的网络化学习能力现状尤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没有牢固建立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即网络化学习的意识淡薄;或者没有熟练掌握支持网络化学习的ICT技能,或者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ICT技能支持网络化学习,即不能得心应手地将ICT技能转化为学习力;没有很好地利用Web2.0技术融入学习共同体。 近年来,随着门户网站博客系统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教师和高师学生在门户网站建立教育博客,数以万计的门户网站教育博客汇集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一种新的颇具发展潜力的学习方式——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网络化学习(简称“博客学习”)应运而生。以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数十位专家学者先后在门户网站创建教育博客,其中也不乏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此外,大量信息技术教育一线教师先后在门户网站创建教育博客,其中不乏国内知名特级教师。各师范院校的高师学生纷纷在门户网站建立学习型博客。部分专家学者、教师和高师学生还创建了教育博客圈,例如“红土地—东行记”、“康乐教育书院”、“IT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科学与技术”、“瑶湖ET学社”、“教育技术学”等。 近年来,本专业初步形成了“以专家学者为核心,以研究生为主体,本科生和一线教师参与,以新浪博客、博客圈和微博为载体,以本专业热点、难点和困惑为焦点话题,以非正式学习为主”的博客学习与互动交流的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专家学者担当起导学、导师和意见领袖的角色,发挥着专业引领和凝聚人气的关键作用。青年学子在导师的倡导下,以“开放、分享、主动、互动、合作、发展、双赢”为理念,担当起话题发起人、活跃评论者、积极反思者、新技术倡导者、新知识分享者、新理念传播者等多重角色。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本专业通过新浪博客、博客圈和微博展开讨论、交流的话题相当广泛,包括教育技术改名、什么样的教育技术人活得更好、教育技术的职场定位、教育技术的迷茫和困惑、如何走出打工者心态、新建构主义、关联主义、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创造性学习法、在线思考——网络时代的创造性思考法、在线写作、永远的β版(测试版)、微杂志、微博与学习、技术变革学习、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科学与知识管理、E-learning与快速课件制作、OneNote2010与快速知识管理、数字化故事创作及应用、72拜师网、个人社会化网络SNS、PPT设计、培训师修炼与成长、教育技术暑期学校学习等。 某高校的杨同学开博前是个学习状态不甚理想的大三高师学生,转折点发生在2011年2月,他发表了博文《网络春晚之于春晚如同教育技术之于教育》,引起了多位专家学者的关注。之后,他连续发表多篇有见地的博文,得到了更多的关注、鼓励和指导,养成了“博览勤写、力求原创、快速更新、友好互动、乐于分享”的博客学习习惯。通过关注专家学者、名师和学生高手的教育博客,不仅确立了高远的学习目标,拓宽了知识面和专业视野,而且通过理念分享、技术分享和资料分享帮助其他人学习和提高。从2011年起,杨同学的博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阅读、评论、转载和收藏,表明其博客学习有了质的飞跃。2011年4月,杨同学顺利通过研究生复试;7月,成为2011年北京大学教育技术暑期学校学员,学业优异。从懵懂、迷茫的大三本科生到充满自信和活力的硕士研究生,杨同学走出了一条利用门户网站教育博客进行网络化学习的成功之路。 笔者于2005年10月开通门户网站教育博客,6年来一直致力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研究与实践,设计和开发了多个教育博客⑤,并且密切关注着先后在门户网站开博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高师学生。基于对本人和多位高师学生博客学习的个案研究,得到诸多启示。 第一,博客已成为网络化学习利器⑥,成为信息化教学、个人知识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平台⑦。高师学生可以利用博客获取和分享知识与信息,记录学习收获、进展与困惑,转载他人的学习材料,结交学习伙伴,打造个人社会性网络SNS,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和在线写作,深化学习成果,提升个人形象和影响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一般认为,博客比较适合进行非正式学习、课外扩展学习、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和社会性学习。如果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博客也可用于课堂正规学习⑧。事实上,博客学习可以融合多种学习方式,其巨大潜力至今被严重低估。 第二,博客学习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博客学习的潜在优势包括: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限制,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扩展了学习的范围。博客学习可以融合多种学习方式,例如融合自我导向学习(自主学习)与社会性学习(榜样学习、团队学习),以实现学习者个体内部与外部相结合;融合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以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融合碎片化学习与知识管理,以实现博观与约取(发散与聚合)相结合;融合在线学习和在线写作(表达),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博客学习的互动性比较强,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博客留言与回复、博文评论与回复、纸条与回复、加好友、加关注、在线聊天、查看博友动态、查看访客信息、自定义列表组件和加入博客圈等多种方式加强互动交流,彼此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互为激励、加深了解、增进理解、培育友情。博客互动运用得好,可以广泛结交专家学者、名师、同行和朋友,扩展个人社会性网络(SNS),加深师生、博友情谊,创建网络化学习空间,等等。博客学习虽然具有以上优势,但也并非没有缺陷,如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动机和自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如果缺乏引导,博客学习极有可能低效、无效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系统化整理,博客学习可能导致知识碎片化和惰性化,甚至偏见和误解,容易迷航,甚至背离学习的初衷。如果添加过多的关注和好友,容易造成精力分散和注意力资源无端耗损等问题。与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等结构良好、集约型的学习资源相比,博客学习可用的学习资源相对分散和匮乏,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理解力、信息素养和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第三,学习者亟需走出博客学习的种种误区。这些误区包括对博客的认识始终停留在“网络日志”、“记录心情”、“发发牢骚”的初级阶段,甚至存在“玩博客”的心态,更谈不上把博客提升到“网络化学习利器”的认识高度。有的认为博客没有技术含量,打理博客既费时,又不上档次,也就不愿花时间和精力跟踪博客的新功能与新用法。有的博客定位错位,动机不纯。例如把博客视为“个人秀”,片面追求博客等级、博客积分、关注人气、访问量、留言数量、博文阅读量、评论数,没有从提升个人内涵、博文质量、互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有的虚荣心作怪,博客预期过高,期待博客能够短时间得到众人关注。殊不知,信息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恰恰是注意力。教育博客引人关注靠的是博主的内功和博文质量。有的没有恒久心,“写博客贵在持之以恒”,一些学生申请了好几个博客,但没一个能坚持写下来。没有很好地利用博客互动工具真正融入学习共同体,其结果是“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还有的添加关注和好友不慎重,结果造成学习精力分散和注意力资源无端耗损。对同一博客既加关注又加好友,浪费了有限的关注和好友资源。正确的做法是对专家、学者、名师和高手添加关注,对同辈、同行、同事、熟人、朋友添加好友。 第四,学习者应从理念、技术、经验与技巧三个层面加强修炼,以显著提升博客学习的质量。学习者应以“四个融合、四个结合”和“开放、分享、主动、互动、合作、发展、双赢”为博客学习的新理念,不断总结博客学习的技术、经验与技巧。“四个融合”即融合自我导向学习与社会性学习、融合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融合碎片化学习与知识管理、融合学习和写作;“四个结合”即学习者个体内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博观与约取(分散与聚合)相结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古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进学之阶,同样适用于博客学习。事实上,以RSS聚合为精粹的博客技术为学习者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扩大关注、广读博文以“博观”、“厚积”, 积极反思、用心写博以“约取”、“薄发”。学习者需要加强修炼的博客技术既包括发博文、页面设置和个人中心等基本技术,也包括许多比较复杂和综合性的博客应用技术,例如如何通过博客名称、昵称、等级、积分、访问量、关注人气、博文目录页、留言、评论快速判断某个博客是否值得关注,如何通过利用博友动态、消息提醒、博文搜索、博文评论并转载和博文收藏提升博客学习效率,如何在博文中插入多媒体以提升博文表现力,以及如何灵活组合运用多种博客互动工具提升博客学习的交互性、广度和深度。 第五,建立博客学习交流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虽然初步形成了“以专家学者为核心,以研究生为主体,本科生和一线教师参与,以新浪博客、博客圈和微博为平台和载体,以本专业热点、难点和困惑为焦点话题,以非正式学习为主”的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全国性网络化学习共同体,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并不牢固,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脆弱。创建新浪教育博客的专家学者还不够多,并且数量增长缓慢,专家学者的核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还不够紧密,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和初级阶段。讨论、交流的话题虽然广泛,但大多属于个人发起,随意性大,组织性、计划性少,缺乏互动深度,即存在与“李克东难题”类似的问题。 第六,参与的高校数量还不够多,这表明博客学习这一新型网络化学习方式还有待普及,需要高师学生的导师们积极倡导博客学习。根据笔者的观察,但凡导师倡导博客学习,高师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形成规模效应。相应地,博客学习的质量也较令人满意。因此,基于新浪博客的学习共同体必须致力于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作为第一步,必须厘清存在问题,发现共同旨趣(价值取向),建立共同愿景,形成相容的博客理念。 我国博客用户数以亿计,大多数高师学生都曾开通博客,但用于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并不多见,成功的个案研究至今未见报道。随着门户网站博客技术的普及和教育博客学习资源的日益丰富,博客学习将成为高师学生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因此,极有必要选取博客学习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博客学习的成功之道。这不仅有利于唤醒和发展更多的博客学习者,扩大博客学习者队伍,而且有利于显著提升博客学习的质量和效益,这是关乎整个民族学习力和国民素质提升、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事。作者基于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汇集了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师学生利用门户网站教育博客开展网络化学习的初步成果,着重总结了博客在网络化学习、信息化教学、个人知识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博客学习的优势、缺陷和常见误区,提出博客学习新理念,希望能够给其它学科专业提供借鉴和启示,进而从理念、技术、经验与技巧等层面拓展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