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庶昌日期:2011-03-11 12:01:14 跟帖0条黎庶昌(1837-1897),字莼斋,遵义沙滩人,我国著名的外交家、学者。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八月十五日,廪贡生,初从学于郑珍。咸丰末北上应顺天乡试不第。同治元年(1862年),两官太后垂帘听政,下诏求言,他呈《上穆宗毅皇帝书》,忧国忧民之情溢于书表。因富远见卓识,被“加恩以知县用”,发交安庆曾国藩军营差遣。与张裕钊、吴汝伦、薛福成合称“曾门四弟子”。九年(1870年)署吴江县,次年调署青浦县。光绪二年(1876年)随郭嵩焘出使英、法,后兼任驻西班牙参赞,以“堪大任”,赏二品顶戴。五年(1879年)代表中国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关于建造巴拿马运河的国际会议,并发表演讲。他驻欧六年,遍历西欧各国,将见闻写成《西洋杂志》一书,向国人介绍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成为贵州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七年(1881年)以道员任出使日本大臣。十年(1884年)丁母忧回国。同年,奏《敬陈管见折》。十三年(1887年)底再次出使日本。任内,搜集我国已佚的唐宋珍本二十六种,辑刻为《古逸丛书》二百卷,对我国学术发展作出贡献。在日期间,他与日本文人学士交好,诗词唱和,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十六年(1890年)任满回国,次年四月任川东兵备道兼重庆海关监督。任上,裁汰旧规;创办洋务学堂,选拔优秀学生12人赴英留学;建云贵会馆;出巨资购川米入遵义赈荒救灾,于地方公益多有贡献。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慷慨捐巨款以为国用。中国战败,加上重庆遭特大火灾,使他忧愤成疾,于二十二年(1896年)冬卸职回籍,次年十二月二十日卒,葬沙滩。其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黎庶昌论文推衍曾国藩之说,尊崇桐城派。其一生著作极富,著有《拙尊园丛稿》、《黎氏家谱》、《全黔国故颂》、《丁亥入都纪程》、《西洋杂志》、《曾文正公年谱》等,编有《续古文辞类纂》、《黎氏家集》等。
——责任编辑:金枫 ——信息来源:贵州档案信息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