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让每一个笑脸在课堂上绽放(苏伟)
2014-08-06 | 阅:  转:  |  分享 
  
让每一个笑脸在课堂上绽放

——在物理课堂实施“六解放”

苏伟



(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215421)

摘要:利用陶行知先生的“六解放”教育理论,在物理课堂实施“六解放”模式,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在课堂上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线,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关键词六解放兴趣创造能力

新课程要求新理念,①新《标准》要求新教材,新教材要求新的教学方法,物理新教材的设计不仅在形式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观念上赋予新的理念。下面,结合自我的实践,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六解放”,培养学生创造力,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做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的学习中来,就会主动接受学习过程。结合青少年有比较强的好奇.求趣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力争做到“寓教于乐,以趣促思”,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1.以“画”引趣

物理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精美的图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将,将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画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引言”中,导图从正面展示了正在科学探究的中学生,背景是自然与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蔚蓝色的天空,高高的电视塔,钢铁制造的轮船,从树上落下的苹果,有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照片,还有对背景图中的物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从树上掉下的苹果为什么总落向地面?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等等。②导图从我们身边熟悉的物理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走进物理世界,像科学家那样去揭开物理世界奥秘。

2.“奇”激趣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奇妙的物理实验。例如,观察玻璃罩中长短蜡烛的燃烧,观察加热烧瓶颈时烧瓶中的小金鱼。这些实验直观,有趣,而且结果往往出人意料,给学生留下了教大的想象空间,另外,可以设置一些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更加调动学生对实验的渴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大气压强”时,做了瓶吞鸡蛋实验,熟鸡蛋明显要比锥形瓶口大,那怎样在不破坏鸡蛋和瓶的情况下让鸡蛋进入瓶中呢?学生也觉得不可思议,你一言,我一句,开始讨论起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科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爱好,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来,力争让物理可“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创设教学情境,主要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学生做到“三”动:即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

1.巧妙设疑,给学生提供“动脑想”的机会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源。”有疑才能起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带有思索性的问题,给学生留有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又不能”的心态,触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迫切需要,例如,学习“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

1.1电流的大小和那些因素有关?

1.2物理学中常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某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间的定量关系?

1.3现在研究电流跟其他因素的关系是应怎样控制变量?

1.4画出你所设计的电路图。

学生通过不断的生疑——质疑——-释疑进行学习,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主动、愉快的获取知识的过程,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2.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动手做”的机会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应利用新颖、有趣、简单的可操作实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物理知识。物理新教材在编写是安排了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练习与实践等栏目,其中设计了相当一部分实验可以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师也可以积极准备,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同时,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设计性实验,如探究大气压的存在,鸡蛋在盐水中的浮与沉等等,这不仅可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改变模式,提供学生“动口说”的机会

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说,鼓励学生问,鼓励学生辩。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积极开展“物理一分钟”的研究演讲活动,让学生收集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或者介绍有关科学家的事迹,然后由学生轮流上台演讲。有时候在新课结尾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如学完“水循环”时,让学生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为主题开展讨论,学生从节约用水装置、节水措施的国家的宏观调节,各抒己见,通过学生的交流发言,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机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发表自己观点和意见。比如在证明光的直线传播时,有各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对于不同意见允许学生争论,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逐步使学生敢说—会说—巧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可以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等方法。如自己学习后的体会,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应该怎样努力?

总之,让学生“动口说”,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给学生表现的计会,锻炼学生的“口才”,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团结意识。

体验成功,让学生“乐”起来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需要成功。求知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体验,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成功的体验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和信心,带来启迪和智慧,带来热情和反思,带来执著和坚毅。

教师在教学中面对的活生生的不同的人,学生发展水平,认知能力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因此,分层次教学是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情景,善于用有价值的问题去引导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对后进生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对优等生适当提高要求,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物体振动时,问到怎样知道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有的同学说放到水里,看是否有水花飞溅,有的同学说拿小的泡末球接触音叉,看它是否会弹开,这时,有一个同学忽然大声的说:用手摸。我一看,是一个成绩比较落后的男同学,同学们先是面面相,观察我的表情,我微微一笑,让他上台,敲了一下音叉,让他用手摸,他高兴的跳了起来,“真的摸的出来,真的在振动”。同学们都为他鼓起掌来。从此,那位同学能主动参与物理学习,当然也学的特别好。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揭短,步短”,导致很多学生积累的是失败的体验,强化消极的自我意识,而现在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中同喜同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让学生在赏识中获得知识。

开放空间,让学生“飞”起来

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应把学生的学习提升到一个更深、更广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创新,让学生所学的知识飞跃到一定的高度。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延续、扩展和加深,是培养发展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有序的组织学生自行开展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把学生从课堂知识引向课外、引向生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个人活动

按照教材编写的特点,书本上许多小实验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自行探究。学生可以依据家庭条件利用现有器材、生活用品(如:手帕、水、油、蜡烛、鸡蛋、食盐、杆秤等等),或自制教具等来完成实验。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不仅丰富了知识,拓展了视野,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中。

2.小组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采用两人或多人学习兴趣,共同探讨、合作探究,最大限度的解放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例如,学习噪声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份学校环境噪声情况报告,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2.1列出学校噪声来源的清单。

2.2利用录音机记录下这些噪声。

2.3在同学中进行调查,请他们对每一种噪声的感觉程度做出评定。感觉程度分为四级。

(A)感觉不到(B)感觉察到(C)让人心烦(D)难以忍受

3.集体活动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的发展,在个人或小组中总有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及时的指导,组织全部交流。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就有许多的难点。有许多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最好用贴有半透明膜的玻璃或茶色玻璃作为平面镜,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玻璃一定要竖直,成象的物体可以是旗子,蜡烛,这些都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探索。最后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理解的更加透彻。

当然,我们留给学生自由,并非放任不管,相反老师要加强学生参与的意识,授予学生参与的策略,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力争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才能享受参与的乐趣,感悟参与的过程,达到善于参与的目的,使知识和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个“解放”:解放学生的眼睛,创设观察事物的契机;解放学生的嘴巴,创设语言交流的契机;解放学生的头脑,创设联想思考的契机;解放学生的双手,创设动手操作的契机;解放学生的时间,创设当堂作业的契机;解放学生的空间,创设自我表露的契机。③教师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同时,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的去操作、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一达到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实践证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的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全日制义务制《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2001

②.物理教学参考资料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组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③.陶行知教育名篇作者方明教育科学出版社







献花(0)
+1
(本文系太仓苏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