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与黑便中西医常规治疗方
【定义】 呕血与黑便统称为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窍,或下泄于后阴所形成的疾患。本病相当于上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出血性胃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癌等。出血量少时只见黑便,多时呕血、黑便同见。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特点:吐血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有胃痛、胁痛、黄疸、征瘕等病史。黑便色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2、发病特点:突然起病。 3、病因病机特点:因饮食不节,胃中积热,情志失和,肝郁化热,致火盛气逆,迫血妄行。或因劳倦过度,致脾虚气弱,血失统摄。或肝病日久,气滞血瘀,久病伤络,致胃络瘀阻,血不循经。 4、实验室检查: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 【诊断分析步骤】 1、轻症与重症:除以处于休克状态的患者需积极抢救治疗,其他患者均应在短时间内进行简要和重点的问诊和体检,合理安排辅助检查,建立初步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辨别出血病因:不同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各有特点。 3、严密护理和血流动力学监测。 【临床分型】 西医分型 1、轻中度:脉搏、血压正常;血红蛋白>100g/L;患者无伴发疾病;年龄<60岁。估计出血量在1000ml以下。 2、重度出血:年龄>60岁;P>100次/min;收缩压<100mmHg;Hb<100g/L;多伴有全身疾病。估计出血量在1000ml以上。 【中医治疗】 血证的治疗原则:对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一日治火,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二日治气,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三曰治血,应根据情况结合应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若出现头昏、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芤或细数等,应及时救治,以防产生厥脱之证。 1、止血: 紫地凝血散1支,每天3次;或冷冻紫地合剂灌胃。 本院制剂大黄地榆胶囊2粒、白芨胶囊2粒,每天三次。可加云南白药1g,每天三次。 2、气随血脱: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0.9%NS250ml中静滴,每天2次。或参附注射液20ml加入0.9%NS250ml中静滴,每天2次。 3、辨证论治: 吐血 ①胃热壅盛:脘腹胀闷,嘈杂不适,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 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剂: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常用药:黄芩、黄连、大黄、丹皮、栀子、大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等,每天2次。 ②肝火犯胃: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当归、白茅根、旱莲草等,每天2次。 ③气虚血溢: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方剂: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仙鹤草、乌贼骨、阿胶等,每天2次。 便血 ① 肠道湿热:便盅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方剂: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常用药:地榆、茜草、槐角、栀子、黄芩、黄连、茯苓、防风、枳壳、当归等,每天2次。 ② 气虚不摄: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 少寐,舌质淡,脉细。 方剂: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仙鹤草、木香、槐花、阿胶等,每天2次。 ③ 脾胃虚寒: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 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方剂:黄土汤加减。常用药:灶心土、炮姜、白术、附子、甘草、地黄、阿胶、黄芩、三七等,每天2次。 【西医治疗】 1、一般急救措施 应对出血性休克采取抢救措施。须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对肝病患者忌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加强护理,严密观察①呕血与黑便情况②神态变化③脉搏、血压与呼吸④末梢循环情况⑤尿量⑥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与血尿素氮。 ④药物及内镜治疗不能控制者,外科处理。 ⑤必要时输同型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