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戚其章:甲午战争中的“速战论”与“持久论”(8)

 高信就好 2014-08-07

戚其章:甲午战争中的“速战论”与“持久论”(8)

2014-07-02 15:04:00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倪林军

核心提示:“速战论”提不出什么克敌制胜的具体措施,只能设想采用“奇攻”的办法以获得速胜。“速战论”者爱国之情可掬,动机是好的,但其主张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绝对行不通。

退无可退被动卷入战争

实事求是地看,李鸿章在朝鲜事变发生之初,确实一度心存侥幸,寄望于大国干涉调停,但他也并非一味避战求和。当俄、英调停失败后,他开始认真考虑做战争准备了。

随着李鸿章态度的转变,有将无帅的难题,尖锐地摆在以淮军为主体的清军面前,中法战后,淮军一流大将张树声、周盛波、周盛传、吴长庆等凋零几尽,所以才会有他接连数次电召淮军宿将刘铭传出山相助之事。

7月12日,光绪因事机急迫,密谕李鸿章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并布置旅顺、大连、威海卫海防。7月16日,听取军机大臣会议意见后,光绪电寄李鸿章一道严旨:“现在倭韩情势已将决裂,如势不可挽,朝廷一意主战,李鸿章身膺重寄,熟谙兵事,断不可意存畏葸。著懔遵前旨,将布置一切进兵事宜,迅筹复奏。若顾虑不前,徒事延宕,驯至延误事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因此,在某程度上也可以说,外交努力的失败、日军的耀武扬威和咄咄进逼、清廷的不惜一战,把李鸿章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夹缝之中。

作为淮军和北洋海军事实上的最高统帅,李鸿章深知国家实力和军队实力不足,他一手创建北洋海军,也只是“养成猛虎在山之势”,手握兵柄而不愿开战,一心希望保全和局;而朝中极力鼓吹对日开战的,则是既不懂军事、也手无军权的一批清流言官。于是清廷朝野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和战悖论”。李鸿章就是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被动地卷入了这场战争中。

战争的败局在战前就已经注定:清方最高主宰慈禧一心想过六十寿诞,避战求和是既定国策;战争的指挥机构,从中枢到前敌的指挥层次太多,李鸿章之上还有军机处—督办军务处—光绪—慈禧,叠床架屋,令出多门;清军整体腐败,派系矛盾、保存实力、败不相救、隔岸观火者比比皆是;李鸿章提出“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但光绪和李鸿章二人对此从认识到战略部署上均有极大差异,后果就是在“避战保船”政策指导下的海陆军不协同,导致旅顺、威海卫先后陷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悲剧。(作者是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