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与茶
2014-08-07
薇立酷尔
御壶香茗茶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立秋对于茶叶而言,也是个重要的节气,围绕立秋前后采摘的茶称为秋茶。 唐代以前,一年中只采春茶,而夏秋茶留养不采。从唐诗中可以看出,至少从中唐就已经开始采摘秋茶了。许浑在《送段觉归东阳兼寄窦使君》有 “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张籍在《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也说“秋茶莫夜余,新自作松浆。” 前文提过,宋人好新茶,关于秋茶的记述不多,陆游《秋晚村舍杂咏》提过一句“园丁种冬菜,邻女卖秋茶。”还好,陆游说的是南宋时的事情,否则,在王安石出台《茶议法》的时代,因为王总理认为:“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竟然将茶如盐铁实行专卖,设提举司,置转运使,那时的邻女恐怕卖不了秋茶。 没了王安石的一管就死,南宋茶叶经济在GDP中比重增加不少,还是陆游告诉我们的,“村墟卖茶已成市”( 《剑南诗稿》,第12卷)当时“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秋茶。”陆游大概很爱喝茶,《初到荣州》就急忙“地炉堆兽炽石炭,瓦鼎号蚓煎秋茶。” 所以,他一个人就留下了秋茶的若干片段,让我们今天能了解古人与秋茶的关系。 有史料记载采摘秋茶的是在明代以后。明代许次纾《茶疏》说:“往日无有于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稍薄,他山射利,多摘梅茶,梅茶涩苦,止堪作下食,且伤秋摘佳产,戒之。”又据明代陈继儒《太平清话》说:“吴人于十月采小春茶,此时不独逗漏花枝,而尤喜日光晴暖,从此蹉守,霜凄雁冻,不复可堪矣。”到了清代,对采摘夏秋茶有更深的论述,提出采养结合的问题,认为秋茶有更深的论述,提出采养结合的问题,认为秋茶不宜过多的采摘,如陆廷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称:“武夷山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约隔二旬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春,头春叶粗,味浓,二春、三春叶渐细,味渐薄,且带苦矣。夏未秋初又采一次,名为秋露,香更浓,味亦佳,但为来年计,惜之,不能多采耳。” 从秋茶演变可以看见人类知识的进步,记录越来越详细,惜乎文字却逐渐失去了古时的韵味,大概喝茶和做茶分工让彼此渐行渐远吧。好在茶叶是越来越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