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立秋】

 胭脂魂 2014-08-07
话节气(13):立秋
 图片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2014年8月7日 22:02:28,立秋。
 
    立秋是第十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阳历的8月7日、8日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之后,天气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盛,故要收敛,有"秋收冬藏"之说。

    《说文解字》说"秋,禾谷熟也。"意思是,秋天是庄稼成熟的时节。其实"秋"字最早的甲骨文写法不是左右结构的,而是上面为虫,下面火,有人解释上边是一只蟋蟀,代表秋虫,下边放了一个火盆,之所以把小虫当作蟋蟀,是因为蟋蟀是一种典型的秋虫,入冬即死。待到"秋"字大篆的写法就已经和今字基本一致了,左边的禾苗如沉甸甸的麦穗已经压弯了腰,右边是火。大概可以理解为麦穗成熟后,剩下的秸秆可以入火为柴了。

    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之后天气渐凉,丰收之际到来。万物状态由生长变为收藏,新陈代谢变缓。但立秋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的秋天。

图片
檐果栏花落叶惊,瑶池仙种正滋荣。立秋欲试鸣虫候,砚北先听蝈蝈声

 

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至,经过大暑的大雨,暑气渐消,凉风已经由热带吹来的热风改为西太平洋吹来的台风;白露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这是曹植诗。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此时"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了。

 图片

    汉族早有立秋迎秋之俗,早在周代,逢立秋之日,天子便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京城西郊迎秋,祭祀少皋、蓐收。汉代天子立秋要射猎,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并用猎物来祭祀宗庙。宋朝时,宫廷内中殿要种一棵梧桐树,立秋时刻,太史官启奏“秋来”,于是想法让一两片梧桐叶落下,表示报秋。民间则流行戴秋叶,或者用石楠的红叶剪成花瓣,插在鬓边。此外民间还流传“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死牛”的歌谣。意思是说,如果早晨立秋,则秋后天气凉爽;要是前半夜立秋,则秋后天气仍会暑热难捱。

图片
  立秋是农家重视的大节气。鲁东地区有“立秋开头坐一坐,来年春天要挨饿”的俗谚,提醒人们加紧农事劳作,夺取丰收。莱西农谚则说:“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同样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的说法。意思是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若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丰还会歉收。又如“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风,秋后必会下雨;立秋后刮北风,则冬天可能会干旱。对于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农人来说,立秋的意义可就不仅仅限于吃了。

图片
青苹夜秋风起。无限个、露莲相倚。独凭朱阑、愁望晴天际。空目断、遥山翠。
彩笺长,锦书细。谁信道、两情难寄。可惜良辰美景、欢娱地。只恁空憔悴。

秋老虎
    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秋老虎,民间指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
欧洲称为“老妇夏”天气,北美称为“印第安夏”天气。秋属西方庚辛金,是为白虎,秋老虎之说盖起源于此。

  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有不少年份,立秋热,处暑依然热,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这种夏秋连热的情况出现,“秋老虎”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需更多提醒防暑降温。目前还没有关于秋老虎天气统一的定量标准。据北京气象台的专家说:秋老虎一般最高气温在33℃以上,并且持续几天。这种说法,也仅供参考。

秋后十八盆

    有说“盆”是指旧时冬季烤火取暖之火盆,其形为一广口浅底生铁锅,置于方形矮木架上,燃料多为炭,喻还有十多天炎热的火盆要烤。一说天气仍然炎热,要洗澡冲凉18天,这“盆”是指澡盆了。另是指立秋后要下十八次雨,气候才会真正凉爽,有“秋后一场雨一场凉”之说,总之秋热难当,从夏至热到立秋,还未见尽头,对活泼好动的青少年来讲,尤难忍耐,故有“老怕春冷,少怕秋热”之谚。

公秋凉爽母秋热
    单日立秋是“公秋”,双日立秋为“母秋”。在动物界,雌老虎比雄老虎厉害,所以如果是“母秋”,表示之后的“秋老虎”很强,天气会热。《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就收有“公秋”、“母秋”词条。以科学眼光看来,立秋与气候并无直接、必然联系,其气候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台风、西北气流、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绿化情况等。公秋凉爽母秋热,大概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气候规律。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意思是说,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未来一段时间就会比较凉爽;如果在下午,那之后的天气恐怕会把老牛都热死。老北京习俗,立秋日戴楸叶(妇女儿童以楸叶剪成花样,取其秋意),吃莲蓬、藕,赏苿莉、枙子花,也要吃肉,"贴秋膘"。楸树下垂的细枝称"楸线",陆游:"摇摇楸线风初紧,飐飐荷盘露欲倾",飐是风吹飘摇。

图片 

秋信

    贾岛用"一点新萤报秋信",秋正是在"飞光千点"的诡秘漫舞中悄悄地来的,呼应它们的,是千百种虫感应清气,使足了力气的求偶声。暑气未尽,繁星满天,树影斑驳,虫声鼎沸,初秋其实最有诗意。待进入中秋,凉意四侵,万物开始收敛而待刑杀,就听不到欢愉的虫声了。

 图片

相月

    农历七月称"相月",相是交互作用,指天地佑助万物始成。此月"商风初授,辰火微流,朱明送夏,少昊迎秋"。商风是西风,"商风入我弦,夜竹深有露";辰,二十八宿中的心宿,辰星引七月流火驱暑;朱明是火神祝融,佐炎帝管夏;少昊是西方神,"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少昊应是黄帝的长子,因他承袭了太昊伏羲的德行而称"少昊"。
    "七月流火"的"火"其实是指火星的位置从中天西降,意味着暑退秋至。这个火星是古人所说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尔雅》称七月为"相月",这个"相",天气相助的"相"--天气相助而万物长成。七月还被称为"兰月",泽兰七月开莹莹白花,有一种温馨的清香。

 

 

图片
 
摸秋
    所谓“摸秋”,说白了就是“偷”东西。之所以把“偷”加上引号,是因为此“偷”非彼“偷”,偷摘他人地里的瓜果(多为冬瓜、南瓜),只摘一个,并将瓜果置于无子之户门前,相传,此举可使得瓜人喜得贵子。按照传统风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竹枝词》将这种习俗戏谑为“摸秋”,有诗云:金轮捧出碧山头,坐看月花果现否。豆架瓜棚频照望,须防有客夜“摸秋”。
图片 
 观音娘娘开了恩,摸秋引得妇人生,佛光高照许个愿,来年定填您人情

“摸秋”都是年轻女性参加,天黑之后到瓜田或果园里,摘—只瓜果回来,但必须是随手第—个触摸到的。根据瓜果的品种、外形和味道来判断自己将来的命运。未婚姑娘想预测的是嫁个好郎君,小媳妇想预测的是得到贵子。然后,将摸秋得来的瓜果放在露天下进行品评,这叫做赛果。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如果大家摸的都是西瓜,就要求众人当众持刀切瓜,看谁手巧(动作利落),也看瓜的成色和切出来的形态来判断输赢。侗家还有更多说法:不肯长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没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没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聪明的人家去摸葱

图片

秋忙会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个撂一个。”而是搬一个放在笼子里,然后放在地头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车拉回家。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来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样的办法去搬。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忙中也有乐趣,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把嫩包谷穗搬下来,在地下挖一孔土窑,留上烟囱,就是一个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进去,到处拾柴禾,包谷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烧。一会儿一全窑的包谷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谷宴就在田间举行。打来的柿子,弄来的红苕,放在土窑洞里,温烧一个时辰,就会变成香甜的柿子。这种秋田里的乐趣,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图片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贴秋膘”是古时北京、河北一带的风俗。“贴秋膘”的肉食,主要是炖肉,通常吃酱肘子、酱牛肉、烧羊肉和炖鸡鸭等。在北京,说起“贴秋膘”这件事,几乎就是指代吃酱肘子,最出名的是天福号,肘子光酱制的时间就要十几个小时,非常见工夫。
图片 
 
啃秋
    也叫“咬秋”。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山东莱西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
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