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五:双关

 老榆树_yhgek 2014-08-07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双关有谐音双关和多义双关,根据字词的特性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字音相同,而字形字义都不同。如《子夜歌》“雾露隐芙蓉,见不分明”中“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再如 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却有”中“晴”谐音“情”。
2、字音相同,字形也相同,字义不同。如《子夜歌》“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中“匹”表面是“布匹”之意,但其深层含义却是“匹配”之意,这就是从“布匹”之“匹”联想到“匹配”之“匹”,这类双关需要读者要同作者有着同样的思维,也就是读者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其中“丝”谐音“思”属于第一种情况。)
3、字音、字形、字义都相同。但表面和内在所要表达的事物却不同,从表面含义发掘内在情感。如《子夜春歌》“黄蘖向春生,心随日长”中“苦”表面是说黄蘖之“苦”,实是说离别之“苦”。
4、一词多义。很多词组特别是一些专有名词、特指名词、成语俗语从字面都会有多重含义,我们时常会利用这种多义性造句产生句子的歧义效果,让诙谐或是意趣叠生。如“李白”可指诗人“李白”,也可指“李花白了”;“青莲”可指“青色的莲叶”,也可指“李白”(因为李白号“青莲居士”)。此类一词多义往往还与特定的环境或是语境有关,如“红楼遗梦三春短,绿柳垂丝万水惭”中“三春”表面指“春天”的短暂,内在是借指《红楼梦》中“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青春易逝。(其中“丝”谐音“思”、“惭”谐音“残”皆属于第一种情况。)再如“兰芳一世,须眉总把红颜泣;名旦全国,戏曲长留老鹤鸣”中“兰芳”既指“梅兰芳”先生,又指梅先生具有“兰花”一样的品质香弥一生;“名旦”既指“有名的旦角”,又指梅先生之名通晓全国,此中因为“芳、旦”二字可以动解、“兰、名”也是两重含义,类似第二种情况,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词组出现蕴藏更深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