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名师出高徒。老中医就一定比年轻中医技术高,事实上并非如此。著名医学大师孙思邈名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就足以说明“易”和“医”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也说明了“易”对“医”的指导性和关联性。所以研究易经就成为中医学进修学习的必修课程。也就是说只有把易经读懂了,才可以把中医学发扬光大。 易经理论对中医的指导性不可忽视,本人认为周易是学习中医的根本,师、德、慧、悟、缘才是学好中医的基础: 一、师---老师,一般人投师学艺只找名师是错误的,很多老师虽然名气很大,但其真才实学着实不敢敢恭维,不少名师的确写过几篇论文,也出过几本书籍,但多数都是引用别人的观点,东拼西凑,甚至不加一点自己的观点就出版发行了。靠此出名的老师还真的不在少数。你投靠这样的老师能够学到真本事吗?真想学习知识要投“明师”而不是“名师”。如果你开始学习就投了一个徒有虚名的师傅,即便你做一辈子医生,最终还只能是一个庸医。 二、德--品德、道德,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有个好的品德,要做到思想端正,心无邪念。不少人投师学习刚刚结束就匆忙办起了培训班,把老师传授的知识改头换面的包装一下就成为自己的“专利发明”了,老师传授给你一百,你能复制八十就不错了,你再卖给别人,他再从你那儿复制八十,这样利用老师传授的知识大势敛财,蒙骗学员,侵害患者的利益,延误患者疾病的治疗时间,这些连人都做不好的人怎么能够行医呢?就跟别说成为什么明医了。 三、慧--智慧、慧根,一个人要想学好医,必须有一定的智慧。佛教认为,人类智慧能隔世相传,你前世积德行善,广结善缘,你前世的智慧就会被后世所继承,这就叫“慧根”。无论这种说法是否真的存在,但多做善事对你和你的后代都有益处是必然的。只有一个心胸宽阔,容纳百川之人才能拥有大智慧,才能成就大事业,才能成为一代中医大师。 四、悟----悟性,过去有句成语叫“举一反三”,也就是说老师讲一个例题,聪明的学生就能想出三种以上解题的方法,这就是悟性很高的学生。在深奥的中医理论中也是如此。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很多时候学生们没有把老师随便讲的一句话放在心上,所以就失去了老师的真传,或者是老师讲课时说明了,但你没有明白,课后也没有及时去找老师请教而没有得到真传,这就是悟性很低的学生。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孔老圣人传说有三千弟子,最后也只出来七十二贤人。同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也是明医少,庸医多。就像上学一样,同是一班学生毕业后有卖菜的,扫地的,当工人的、当农民的,也有政界商界贤达贵人,这一切都与“悟”密不可分。 缘---缘分,人与人相识就是一种缘分,老师和学生,医者和病人都离不开一个“缘”字。现在有很多医者有真正的治疗技术,患者就是不去找他治,也有一些患者到处求医却没有遇见过好的医者,致使身患疾病多年不能治愈,这就是一个缘字。很多人说现在这个社会骗子太多,大家分不清楚真假,致使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医者和一些好的医疗技术没有施展的舞台;但一些既无品德又无医术的人却能利用网络和媒体的宣传大发横财,这实际上也是与“缘”字有关。因为你和有技术的医者无缘,所以你的病才没有治疗好,因为你和做广告的庸医有缘,所以你的钱财花了,病却没治好。 不少年轻的中医有能力而不被患者重视,一些民间高手也因为没有“医师证”而不被世人认可。人们都认为国家认可的,在医院工作的,有医师证的都可靠可信赖的,这实际也是一种误解。中医本来就来至于山野村庄,来至于民间百姓。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历史明医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没有一个不来至于山林田野,没有一个药方不来源于田间地头。单方一味,气煞名医,不少在医院被判死刑的患者却被一味民间单方(验方)治愈。中医本来源于田间地头,在办公室和科研室研究不出来好的中医方剂,在医学院只能培养“名医”,却培养不出来真正的中医高手(明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