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梧桐叶 臭梧桐叶的原植物为海州常山,马鞭草科,生于山坡灌丛中。叶表面多皱缩、卷曲。臭梧桐叶含海州常山黄酮甙(clerodendrin),内消旋肌醇,生物碱,刺槐素-7-双葡萄糖醛酸甙,植物血凝素,臭梧桐素A和B,海州常山苦素A和B,洋丁得酚甙。可祛风除湿、平肝降压、解毒杀虫。功能主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高血压病、偏头痛、疟疾、痢疾、痈疽疮毒、湿疹疥癣。 【别名】 八角梧桐、臭牡丹。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的叶。 【植物形态】 灌木。花和叶揉碎有臭气;幼枝和叶柄有黄褐色短柔毛,枝内髓部有淡黄色薄片横隔。叶片阔卵形、卵形、三角状卵形、卵状椭圆形,长5~16cm,宽3~14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或阔楔形,全缘或有波状齿,两面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叶柄长2~8cm。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紫红色,5裂几达基部;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花柱不超出雄蕊。核果近球形,成熟时蓝紫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路旁、村边。主产江苏、浙江。 【采制】 夏季结果前采摘,晒干。 【性状】 叶多皱缩,灰绿色或黄棕色,两面均被毛茸,尤以下表面叶脉处为多;叶柄具纵沟,密被毛茸。气清香,味苦、涩。 【化学成分】 含海常山苦素(clerodendrin)、刺槐素-α-二葡萄糖醛酸甙(acacetin-7-di-glucuronide)、消旋肌醇、海州常山素A、B。
【性味】 性平,味甘、苦。 【功能主治】 祛风湿,止痛,降血压。用于风湿痹痛、高血压。 【药理作用】 降压作用 茎、叶煎剂对慢性肾形高血压狗,每日灌胃10g/kg,给药第二周降压作用开始显著,继续给药降压更多,降压作用缓慢而持久。以其提取物给麻醉犬和大鼠静注时,呈现二次降压作用:第一次降压作用强而短,给药后立即发生,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45分钟;第二次降压作用温和持臭梧桐叶久,多在给药后30~50分钟出现。肌注或经口给药时出现第二次降压作用。开花前的臭梧桐比开花后者降压作用强,长期保存后作用亦减弱。 临床以臭梧桐叶为末,每日10~16g,分3~4次服。大多于服药5周内显示明显疗效,疗程越久,疗效越佳,同时头痛、头晕等症状改善,停药后1~2周内血压即回升。若用小量(每日2~4g)维持,则可不回升。又臭梧酮与地龙配伍,疗效较臭梧桐单用为高。 镇静作用 臭梧桐有镇静作用,且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但本身无催眠作用。与地龙合用,在对抗咖啡因引起的惊厥方面有协同作用。 镇痛作用 电刺激鼠尾法证明,臭梧桐有镇痛作用。 抗炎作用 臭梧酮、鬼针草和豨莶草分别单味应用时,对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脚肿都无抑制作用。但臭梧桐与鬼针草配伍(称"关节灵")或与豨莶草配伍(即"豨桐丸"),则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单味无效,而两药配伍时有效,看起来并非由于配伍时形成更有效的新物质,而是由于互相增强的结果。临床上以臭梧桐与豨莶草相配伍,称为豨桐丸,或与鬼针草配伍称为针桐丸,对风湿性关节炎有良好的疗效。 【用法用量】 1.臭梧桐片剂,每日10-16g,分3-4次服。 2.采用臭梧桐叶提取物二-臭梧桐甲索内服,开始每日60-90mg,待降压后可减至每日40-60mg为维持量;分3次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