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申伯格的启发》

 金匠尚玉 2014-08-08
       1994年在香港文华酒店的桑德拉·沃尓特 Sandra Walters画廊,举办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nschenberg,1925-2008)的展览。当时我在香港准备个展,也来凑个热闹。在开幕酒会上我结识了这位美国艺术界泰斗级的人物,他当时已经七十多岁,朴实温和甚至有些憨厚。我见到他的时候还一脸青涩地与他合影留念,他热情地像老哥们一样搂住我说,谢谢你来看我,很高兴又能在香港看见你。我想老头一定是记错人了,因为生平我是第一次见他。也许是他客气,也许是多年前他在北京的那次展览的美好记忆,使他还是很兴奋,只要看见从国内来的的中国艺术家,他就认为是老朋友。

       自从85美术新潮之后,国内的艺术院校里到处弥漫着探索求新的创作气氛。大家惊恐兴奋地谈论着西方当代艺术思潮,争相阅读只有四五页的《中国美术报》,议论着在中国美术馆的第一次当代艺术展,还有此起彼伏的地方民间举办的各种实验展览。肖鲁的枪击电话亭的行为艺术;黄永砯的观念作品:一堆搅烂的纸浆命题为《中国绘画史和西方艺术简史在洗衣机里洗两分钟》;谷文达的前卫书法...等等。而这时候劳申伯格来北京做展览就成了火上浇油,让国内美术界的气氛更加轰轰烈烈。我也胸怀热情地伙同美院的几个乌合之众,搞了一些莫明其妙的东西,并且起了虚幻酶涩的题目,谎称是当代艺术,跑到其他院校里搞起了巡回画展。 记得我们美院的一位同学,专程去北京看了劳申伯格的展览,荣幸地索要劳氏在他的白色帆布夹克衫上签名。当时我们羡慕的不得了,认为这件衣服不能再洗了,有大师的签名,就等于拥有大师的作品。那时候美国当代艺术在我们的心目中是绝对地崇高,甚至有些五体投地。看看我们和大洋彼岸之间的距离又是多么遥远,就拼命地抄袭追赶。此时国内美术界的精英们都胸怀抱负,一波一波地纷纷奔赴美利坚,而我却无力赶上那班船,只能是羡慕无奈,兴望洋兴叹。

       若干年后,当我有机会从欧洲去美国举办个人展览,那时才真正接触到了眼花缭乱的纽约前卫艺术。住在纽约的那段时间里,我每天跟着纽约的艺术代理人玛莎,她带着我一起去看展览,参加各种活动。特别是每当赶上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家拍卖公司的展拍季节,各种展览酒会活动不断,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画商和收藏家都云集纽约。我们几乎每天都穿梭在苏荷Soho画廊区的开幕式,或是纽约上东区Upper East Side 的豪华公寓的晚宴酒会之间(那时的Chelsea 画廊区还没开始)。玛莎给我介绍了不少纽约艺术圈的名人,包括艺术家、评论家、记者、收藏家和电影明星等等,她甚至要安排我移民美国。她是我接触过的最智慧、最和善的纽约犹太人。从我第一次到纽约之后,我们就成了亲密的朋友,之后她就像我的家人一样一直关心着我在纽约的生活和事业,而且每年定期还来巴黎看我,一直到她去世。

       在喧嚣的纽约艺术圈,我开始慢慢的反省自我的特性,与这里美国文化的差异。从一开始的仰慕崇尚,到后来的分析怀疑。在当代艺术这样一个喧嚣炫耀浩如烟海的花花世界里,如何辨清真伪,找到自己不去盲目跟从是何等重要。我是从中国文化里成长出来的人,自从学习了西洋绘画,就非常崇尚欧洲绘画,热爱绘画。而西洋绘画的灵魂根植于拉丁文化,是地中海文明基础。美国现代文化之所以霸道,是因为二战之后地缘政治的变化,作为超级强国推行所谓的美国艺术。也就是五十年代格林伯格鼓吹的那套战后美国艺术新理论,我认为他们与其说是发展了绘画,不如说是毁坏了绘画,然后开辟了观念艺术的新天地。回想当年,庆幸我没有去美国学艺术。反观那些当年去美国的艺术家们,最后大部分都抛弃了美国返回家园。即使留在美国,不少人都是兼职画工,极少还在纯粹地画画。我自以为在欧洲生活创作是幸运的,因为美国早已不再绘画了(指当今主流艺术),而是制作图画经营市场。在法国的这么多年,我的艺术观发生了变化,如今已经成了在文化上,彻头彻尾亲欧反美的偏激主义者,我认为每个艺术家都有权力,有必要偏激一点,不能太温。

       如今再看这张和已故大师的合影,我由心地尊重和欣赏劳申伯格的艺术魄力和人格魅力,以及他的那些极富张力的作品。因为他是最能代表美国艺术的美国人,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美国制作。在混杂的当代艺术观念中,他给了我许多启发和参照,虽然我们选择艺术创作形式是南辕北辙,艺术表达的主题也不同,但是一些理念却是共通的。我有自知之明,他的启发让我避开了那一条当代前卫艺术的时髦捷径,继续走着一条艰苦卓绝,继续攀登绘画的老路。我认为学画画搞艺术,到了最后是在画自己,表达自我,可以在那里爆发也可以在那里毁灭,当然大部分是在平庸。艺术应该是百花齐放包罗万象,最后,我们各自都选择了一种接近自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创作。这里没有好坏新旧,只有不同。

       今天我很高兴还在画画,而且选择了接近自己创作的方式和目标。也有幸当年和劳申伯格擦肩而过,留下这一张珍贵照片。我想他一定不会意识到这样一次简单的见面,居然能坚定了我走绘画之路的决心。这里我还得说一句:感谢您,劳申伯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