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污染使海洋表层汞含量增两倍 海洋生物堪忧

 江南稻米 2014-08-08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人类排放有毒物质致使世界许多海洋表面的汞含量大增。图为研究人员在西太平洋水域测量汞污染水平。

参考消息网8月8日报道 英国《卫报》网站8月7日称,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由于人类的污染活动,世界许多海域表层的汞含量都增加了两倍,而随着这种有毒金属的积累,海洋生物可能面临破坏性的危险。

汞在海洋表层的积累速度比在深海要快。而人类是通过多种方式向大气和海洋倾泻这种毒物,包括采矿、煤电厂和污水排放等。汞对人类和海洋生物都有毒害,随着长时间的接触会在我们的身体里积累。

发表在8月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周刊上的研究称,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已使海洋表层的汞含量增至原来的3倍。研究作者说,汞在水和空气中积累后会大范围地扩散到全球,因此即便是地球上那些远离工业源的地方也会很快出现这种毒物含量增加。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警告说,孕妇和幼儿应少吃一些鱼类,包括剑鱼、王鲭鱼等,因为汞和铅等有毒金属在这些鱼类体内的积累程度使得过量食用会有损人类健康。孕妇应尤其小心,因为金属会在发育的胎儿体内积累,如果达到一定的量就会导致严重的发育问题。

参与这一研究的科学家包括美国著名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报告作者们没有对海洋汞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发出警告。不过,他们说,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会针对潜在影响提出更多建议:“这一信息会帮助我们了解这一过程,以及无机汞形态在什么深度会转化为有毒的甲基汞并随后在海洋食物链中形成生物积累。”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海洋和地球科学讲师西蒙·博克索尔说,单从研究上还“很难说”包括可食用鱼类在内的海洋生物已受到多大影响,以及这些破坏性影响多快会显现。他说:“我不会因此就不再吃海鱼,不过这是显示我们对海洋环境影响的一个很好的指标。这是对未来的一个警告信号。”

报告作者说,相比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深海,北大西洋的深海汞含量更多。海洋表层的汞会逐步扩散到下层海域,不过这需要数十年时间。但博克索尔说,在某些区域,对海洋生物的破坏显现出来的速度会更快,比如两极附近就比赤道附近要快。

由于风向和洋流的关系,北极和北极圈地区就是一个全球其他区域的污染物容易聚集的地区,结果就是,像北极熊这样的顶级掠食者的体内积累了高含量的毒素。而北极地区的居民有时会食用这些动物。

他说:“在北极和南极,你现在就会开始看到这种作用的显现,在热带地区的深海渔业中暂时还不会显现,但100年内就会看到。”

煤电厂使用化学滤毒器就可以减少汞的排放,但虽然在发达国家这已经日益成为常规,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尚无法做到这一点。汞的另一个来源是污水排放。发达国家有能力减小这种影响,但发展中国家很多仍然缺乏必要的处理系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