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赫尔佐格《贾斯伯荷西之迷》

 昵称14979747 2014-08-08



贾斯伯荷西之迷


(又译: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对众人)


 



文:罗杰·艾伯特 




翻译:Joshua




 


维纳·赫尔佐格的电影不依赖通常意义上的“表演”。当找到一个能体现角色的本质的演员时,他感到最满意了,接着他便会以极度地热情来研究这种本质。布鲁诺·S 便是一例,这位姓氏长期不公开的演员其实是一个街头艺人兼铲车操作员。他是赫尔佐格两部电影《贾斯伯荷西之迷》和《史楚锡流浪记》中的核心人物。他是一个妓女的儿子,被关在精神病院23年之久,即便如此,赫尔佐格坚信他并非疯子。




布鲁诺是个奇怪且固执的人,孩子般地直率且倔强。在《贾斯伯荷西》一片中,他东瞅西看,有时甚至在一边狡猾地瞄向摄影机,给人感觉他并非在注视观众,而是在注视着我们(It doesn't feel like he is looking at the audience ,but through us)。他可能除了演他自己什么都演不了,而这正是赫尔佐格需要他的原因。在该片的评论音轨中赫尔佐格说在德国他被诽谤利用智障人士,但如果你带点同情心研究下布鲁诺(study Bruno sympathetically)你会发现,为他着想(by his lights=?in the light of him),其实是他在利用赫尔佐格。在评论音轨里,赫尔佐格把他描述为“电影中不知名的士兵”。




贾斯伯荷西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1828年的一个清晨,他揣着一本圣经和一封信出现在某个市镇的广场。在电影里,就像实际现实中那样,从出生开始的前20年时间,他一直被一名不知名的看守关在一间地下室里。被镇政府和一对善良的夫妇收养之后,他开始学着读书写字,甚至谈起了钢琴。贾斯伯讲起话来就像每一天对他都是个迷一样:“女人们擅长做什么?”“我来到这个世界就像一次猛烈的坠落。”想一下当他说“我梦见……”时所表达的概念。




对赫尔佐格来说,事实和虚构的界线是不停转换的。他不关心精确度,只关心效果,关心超验的狂喜(transcendent ecstasy)。《贾斯伯荷西》并不通过叙述主人公的经历来讲故事,而是一张由惊人的行为和形象组成的马赛克拼图:一队艰难地爬山的忏悔者,一伙由一个瞎子领队的沙漠客商,一只刚抓到虫子的鹳鸟。这些形象除了反映和说明贾斯伯的挣扎之外和他没有什么联系。赫尔佐格对“解开”这个孤苦伶仃的家伙的身世之迷毫无兴趣。正是神秘性吸引了他。




纵观这位生于1942年,至少拍了54部片子的大导演的所有作品,你会发现各种各样体现了赫尔佐格想引起人们注意的那些品质的角色。在《玻璃精灵》(1976)里,赫尔佐格试图描绘一个被剥夺了生计的村子,为此他对整个剧组都施了催眠术(hypnotize the entire cast)。在《沉默和黑暗的世界》(1971)和《侏儒也是同样长大》(1970)里,他尝试想象瞎子、聋子和侏儒的内心生活。这些人并没被他们的生理缺陷所束缚,相反他们因能进入正常人无法进入的领域而获得了某种自由。他拍了两部关于德国人迪特·丹格勒的片子,纪录片《小小迪特想要飞》和故事片《重见天日》。第一部电影里,在海军服役的丹格勒就扮演他本人,回顾一次从越共战俘营越狱穿过丛林的痛苦经历。第二部电影里,他由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赫尔佐格曾解释说他编造了记录片里的几次事故,而那部故事片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拍摄电影本身所受磨难的记录(and the feature is in a way a documentary about the ordeal of making itself);贝尔看上去骨瘦如柴;真正的丹格勒瘦得只剩85磅。贝尔的表演某种程度上模仿了摩西·崔德威,后者在赫尔佐格2005年的纪录片《灰熊人》里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走在一群灰熊之中,该纪录片正是基于崔德威在被灰熊误解之前抓拍的一个视频片段完成的(a 2005 documentary based on video footage Treadwell took before find himself mistaken)。还有Jouko Ahola,一个芬兰举重运动员,两次被成为世界上最强壮的人,赫尔佐格用他作《纳粹制造》(2001)的主角。该片讲一个波兰大力士,犹太人,正好符合希特勒时期柏林的雅利安人理想。他并不是演员,却是适合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




确实,贝尔是个专业演员,但他也是被雇来演他能体现的角色,做他能做的事。想一下克劳斯·金斯基的例子,赫尔佐格诸多影片——《阿基尔,上帝的愤怒》(1972)、《陆上行舟》(1982)、《诺斯费拉图》(1979)、《非洲黑奴》(1987)、《沃切克》(1979)中的明星。一个演了135部电影的演员,但金斯基告诉我他只看过其中的两到三部。他是一个情绪激动、容易狂怒的人,据称因为这一点经常撞在赫尔佐格的枪口上(A man of towering rages and terrifying rampages, which at one point allegedly had him at gunpoint with Herzog)。《我的魔鬼》(1999)的主题,是赫尔佐格对一个他又爱又狠的家伙的原始记录(The subject of "my best fiend",Herzog's savage documentary about the man he loved and reviled)。在赫尔佐格电影里的金斯基不能看作演员,而应看做某种推动电影的工具。




从某些方面来讲赫尔佐格电影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木匠斯坦内尔的狂喜》,一部关于一个跳高滑雪队员的纪录片。那个家伙太棒了,如果他不中途主动下降就会飞过着陆区域落到停车场里去。他的天赋反而成了局限,他梦想永远在空中飞翔。因此许多赫尔佐格电影中的主人公,不管真实的或虚构的,都有诸如此类逃离的梦想,并且他们都太自我了,因此不假思索便能完成他的目标(and are so intensely themselves that they carry his purpose unthinkingly)。




《贾斯伯荷西之迷》是一部关于最乏抒情能力之人的抒情电影。布鲁诺·S就像他经常置身其周围的那些马和母牛那样可靠(solidity),他面对世界的方式让我想起了W.G.泽巴尔德关于人和动物通过一条相互无法理解的鸿沟彼此对视的评论。这部电影的外景、自然世界的细节和音乐都体现了一个贾斯伯逃离他那个一成不变的地牢之后所梦想的那个世界。他在地牢里从没做过梦,他解释说。我想这也许是因为他除了地牢之外一无所知,没有什么可以梦到。




这部电影经常被人和特吕弗的《野孩子》(1970)相提并论,后者的故事也发生在同一个世纪,讲一个也许是被动物抚养长大、来自大森林的男孩的故事。一个心理医师试图“开化”他,却无法改变他的自然本性。贾斯伯也是被研究的对象,电影里有一个教授用两个村庄的谜语测试贾斯伯:一个村庄住着不说真话的人,另一个住着不说假话的人。当你在去这两个村庄的路上遇到一个男人时,贾斯伯被问道,你必须问他一个什么问题才能确定他从那个村庄来呢?“我会问他你是一只树蛙吗?”贾斯伯带着一丝得意回答。




电影里还有一位英国的纨绔公子斯坦霍普,他向外人介绍说贾斯伯是他的“被监护人”,不料发现他的被监护人并不喜欢被人在化妆舞会上展览。贾斯伯似乎欣喜地允许村子利用他的杂耍表演来还清债务,但随同的一个巴西笛手则认为如果他停止表演,村子还是会饿死。为了证明他是巴西人,他张嘴用家乡话说话,忘掉了他的预言。




这部电影的德语名称可翻译为,“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对众人。”这似乎是对贾斯伯思想的概括。这个囚徒的出生血统从他刚出现开始就吸引了形形色色的调查者。他是一个王位的秘密继承人?有钱人的私生子?我们先前瞥见过一眼那个把他关起来后来又释放的人,他站在他身后踢他的靴子强迫他走路。这个人是谁?从来没有解释。他也许是贾斯伯命运的化身。或许我们身后都有什么人站着,在踢我们的鞋子。我们是可怜的凡人,却总是梦想能飞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