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周名臣——东平人王朴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14-08-08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人。父亲王序。王朴生于唐天佑二年(905),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五代后汉乾佑三年(950)状元。授职校书郎。王朴自幼聪慧警敏、勤奋好学。登第后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汉酝酿大乱,王朴审势东归故里,避乱免难。史书中对王朴的家世没有详细记载。
  历史进入后周时期。
  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他在有限的几年时间里,南征北战,为北宋时的基本统一奠定了基础。王朴在这位明君的手下做官,才干也很快显露出来,被柴荣视为心腹之臣,经常委以重任。
  柴荣是个非常务实的君主,在五代发展到后周这最后一个王朝时,统一的迹象已经显露出来,柴荣继承养父郭威的统一事业,也经常考虑如何四处征服的问题,但他自己又觉得没有太好的统一大略,于是善于用人的柴荣就想了一个好办法,让二十多个才华出众的大臣每人撰写策论一篇,说是试试他们的才能,其实是希望从中发现安邦定国的良策。王朴没有让器重他的柴荣失望,没多长时间就写了一篇《平边策》献给了柴荣。《平边策》是一篇非常简练的议论文,还不到一千字,但治国安邦的策略却论述得很全面,有很独到的见解。
  在柴荣要大臣们写策论的时候,他内心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且也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初见成效,国家开始走向强盛,当时的大形势也对统一有利,百姓渴望统一,从此永远免遭战火的摧残。但柴荣手下的许多大臣却喜欢安于现状,不支持柴荣的统一大业,柴荣一提及此事,好多人就闭口不谈,所以让大臣们写策论也是找到全力支持他的人,辅佐他完成这一宏图。王朴的文章字不多,但字字说到了柴荣的心里,策论让他欣赏的只有四个人:杨昭俭、窦仪、陶谷和王朴,而王朴的策论最合他心意,为进一步了解王朴的想法,柴荣又几次将王朴召进宫里面谈,素有治国大略的王朴的应对让柴荣非常满意。后来,柴荣亲征吴国的时候,就让王朴任枢密使,主持军政事务,王朴成为国家重臣。
  王朴的《平边策》展现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运用战略上进攻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战术上进攻避实就虚,扰敌令其疲惫的方法而扩展后周版图,成就了宋一统。
  王朴还是一个极有艺术才情的人。他明历算,考证诸历法之失,与司天监共撰《显德钦天历》。他通晓音律,考证雅乐,定七声立新法。使七均、十二律、八十四调再现并留传。王朴还著有《大周钦天历》、《律准》。《全唐文》第八百六十卷有王朴文章四篇。史书上赞誉他使“百废俱起”。
  后来,王朴得急病身亡,在和朋友谈话时突然倒在座位上,抬回家后,当天晚上就去世了,年仅五十四岁,英年早逝,让人惋惜不已。特别是柴荣,听到噩耗,急忙赶到王朴的府第,伏在王朴的灵柩上大哭起来,众人劝止后他又禁不住哭出了声,前后四次,柴荣伤心得用手里的玉钺触地。
  北宋的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和王朴曾经同朝任职,王朴是柴荣的重臣,赵匡胤则是柴荣的勇将。宋太祖当了皇帝后,有次和大臣们路过后周的功臣阁,正好有阵风将门吹开了,宋太祖刚好面对王朴的画像,宋太祖赶忙停下脚步,肃立不动,然后整理了整理御袍,身体像磐折一般深深鞠了一躬,有人不解地问:“陛下贵为天子,他是前朝的大臣,不该这样过分地行礼呢!”宋太祖指着自己身上的御袍说:“如果王朴还健在,那朕就不可能穿上此袍了。”贵为天子的赵匡胤也对王朴如此敬重,王朴在世时的威望可见一斑。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过来就是赤者身边有赤者,墨者身边有墨者。柴荣是五代时期一个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他重用的王朴也是一个极有成就的大臣,是五代首屈一指的名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