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周网读内容

 紫若琉璃 2014-08-08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管理,免不了定下几条“班规”。凡是“规矩”,对孩子而言皆是一种约束,所以,鲜有听说喜欢规矩的。在我的班级中,却有这么三条受孩子们欢迎的“班规”。    班规之一:禁令缓冲期。
  不可否认,学校管理的现状和理想的状态之间还有差距。很多时候,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维护正常教学次序,我们会给孩子下禁令,禁止孩子携带某些玩具或者参与某类活动。尽管我们知道,这些禁令本身极具强制性,不近情理,很多时候发出禁令也是迫于无奈的。但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大局出发,我们没有给孩子们申诉的机会,要求令行禁止。例如,许多学校就曾经禁止孩子们玩溜溜球,携带游戏机,溜冰鞋,陀螺,赛车,有的学校甚至禁止过孩子在课间奔跑……有意思的事,越是教师禁止的就越是孩子们热衷的。因此,每一次禁止的背后要么是孩子们的抱怨,要么就是转入地下,和教师玩起“猫抓老鼠”的游戏。教师身份类似“警察”,威信受损。我带的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遇到这类“禁令”下达时,作为班主任,我当然理解、服从并且主动代为传达、执行。但是,我们班级也有一条特殊的“班规”:禁令缓冲期。也就是自从学校禁令宣布之日起,班级中遇到有在受禁止之列的,不要求立竿见影,而是结合本班情况和孩子们商量,允许他们提出“缓冲申诉”,依商定结果,给他们一定的“缓冲期”,让他们从逐渐适应过渡到彻底和一些“习惯性活动”、“心爱之物”告别。
  例如,有一段时间,男生们迷上了“游戏王卡”。这是一款日本人设计动漫卡片,每一张都印刷精美,人物造型奇异,充满科幻色彩。图片下还配有说明文字:攻击力,生命值,游戏效果等,非常吸引人。单纯从画面来看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孩子们花了许多钱购买,并且在下课时“对垒”。这样的“对垒”具有一定赌博性质,“游戏王卡”会在“对垒”中易主。有的孩子自控能力差,上课都会悄悄拿出来欣赏,玩耍,影响了学习,而且流行迅猛,必须禁止。禁令下达后,孩子们提出意见:“游戏王卡”本身不“坏”,再说也并不是全体同学都用于“对垒”,更是少数在上课玩耍。全体禁止有些不合情理。但是它也确实太具吸引力,迟早要收起来。同学们提议再给他们三天时间“缓冲”,三天后,保证不再带到学校。孩子们的申辩合情合理,根据本班“班规”,在班级范围内同意孩子们拥有三天“缓冲期”。三天后,孩子们很自觉地履行诺言,我也不再和同事们一样,经常为此事操心。
  其实,“缓冲期”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理安慰。它让孩子们有一种被人尊重的感觉,有一种享受民主的愉悦。在申请获得缓冲期时,他们据理力争,提出自己的观点,这锻炼了表达能力,也是一种参与民主生活的方式。在缓冲期内,他们会格外珍惜,缓冲期过后,他们会主动履行承诺,实现了自我约束、调控。因此,很少形成“猫鼠敌对”的场面。个别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也会在同伴的监督下感受到“四面楚歌”,不久也会收敛。
  班规之二:日常功劳簿。

  古时行军打仗,设主簿文书一职,专门记载军功,将士们奋勇杀敌,凯旋班师后论功行赏。新时代也讲究奖罚分明,时常表彰各类先进的人和事。比起将士,成年人而言,孩子更需要肯定和表扬。但在学校教育中,表彰和奖励总显得轻描淡写。要不是教师不痛不痒地说上几句“套话”,就是“千年等一回”,逢六一节才评选“三好生”,获奖者凤毛麟角。难怪许多教师埋怨:一代不如一代。这年头,好孩子越来越少。其实,错不在孩子,而在于制度。我们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表彰激励机制,孩子向善的本性没有被充分激活。在我的班上有一条特殊的“班规”,设《日常功劳簿》,由一个孩子专门负责管理和登记。功劳簿上登记的“功劳”很杂,很小:作业书写进步,发表作文一篇,为集体做好事一件,拾到东西交公,获得荣誉一项,被老师点名表扬一次,考试明显进步……管理员每天都认真记载。孩子自己觉得今天有哪项需要记载的好事,也会主动找到管理员要求登记。我则每天翻阅此簿,及时表彰。而且,当孩子犯错时,这些优秀记录就更能起作用了。它能抵消一些惩罚,让孩子体会到功过相抵的残酷,感觉到平时积极向善的重要性。孩子戏称其为“赦免”,说平时积累了这些“小赦免”,让自己心里有底。如果孩子都没有犯错,那么将累计转化成评先时的分值,聚集为一种更大的奖励。
  班上的小国就是典型案例。他是一个特别的孩子。平时热情助人,关心集体,好事做了不少。但是自己的脾气很急躁,也惹了不少麻烦。每当她做了好事,我们都认真记载,及时表扬。有一次,他和别班同学发生口角、争斗,同学家长和老师向我反映情况,我对其作了批评教育。我们一起翻开《日常功劳簿》,逐件和他回忆他自己所做得好事,告诉他老师对其良好的印象,同时也批评他此次的过失和冲动。我还慎重地告知他,这次的错误将抵消他做的三件好事的分值。小国感到很后悔,他说这比罚他抄书、写检讨更难过。因为他也很珍惜这些“辉煌的经历”。他表示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感觉,这次的教育效果远远好于常用的威吓式训导或者抄书等形式的变相体罚。
  杜威说:孩子世界的特征不与成人世界相符合,他们更注重的是情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日常功劳簿》其实就是一种及时激励的机制。它将孩子的点滴进步记录在案,这就等于将这些闪光点定格,放大,成为一种良善的符号,时时鼓舞着孩子,发掘他们真、善、美的本性。同时对教师来说它也具有提醒的作用。提醒教师不要意气用事,不要在盛怒之下做出错误决定。每当孩子犯错时,看看他平时的表现,想想每个孩子天真的笑容,再大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更何况是一个平时常做好事的孩子呢?
  班规之三:师生心愿墙。

  曾经看过一个电影,战乱中,母亲在一个贴满寻人信息的电线杆上郑重地贴上寻子信息。其实,她依稀知道孩子的命运,但她内心有一种渴望,有一份思念,她需要的仅仅是表达。还看过一张照片,国外街头有一个小亭子,上面密密麻麻贴满了小纸条,有广告,有启示,有杂谈,有漫画。大家把这个方寸之地当作了宣泄场,沟通桥。人是迫切需要交流的。而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们没有广开沟通渠道,教师常常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不容置疑、辩解,更不许违抗,孩子要做的只有服从。“不通则痛”。长此以往,必定积小疾成大患。在我班上的黑板旁,专门设有一块小小的墙面,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师生心愿墙。我们班有个不成文的“班规”:凡是孩子们有什么要对老师说的话都可以写成小纸条贴在墙上,我及时阅读,反馈。纸条的内容很丰富:给老师提意见,要求调整座位,对早读内容和形式的建议,反映板书反光问题,作业疑难求助……五花八门,畅所欲言。可别小看这不足四分之一平米的小墙面,它意义重大。它让我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帮助我及时反思,修正言行,调整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它是孩子参与班级民主生活的渠道,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是师生双方沟通的桥梁。
  它的设立解决过许多问题,印象最深的是协调了各科的作业量。有时候,各科老师都布置了自己认为适中的作业量,可是叠加在一起就了不得了。后来有孩子建议将每科教师布置的作业贴在心愿墙上,每天上下午下课前均由班主任协调。这样一来,当天的作业就不会“聚沙成塔”了。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个孩子在午餐班就餐,他针对一件教师想不到的事写了一张心愿条——《汤的位置》:何老师,午餐班的一桶汤放在黑板旁的台阶下,我觉得位置不好。粉笔灰容易落到汤里,排队打汤的人容易在台阶上绊倒。加上汤桶靠近门,下课的时候有很多人跑过门口,扬起了许多灰尘,有的灰尘落到了汤里。你们仔细看看,门上有铁锈,只要有一星半点的铁锈落到汤里,即使是不到半平方毫米的小片,那这桶汤就不能喝了。我们需要健康地成长,所以请大家都来注意一下不起眼的汤吧。看过纸条后,教师及时采纳,避免了这一系列“可怕的推测”,这小小的更改,受到孩子的热烈欢迎。
  我们太过注重孩子否服从规矩,是否听话。不禁想到英国古典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谈到他希望定制一间教室和一批课桌,因为他觉得现有学校的教师和课桌设计就是为了实现“静听”,而不是交流。可惜,居然没有一个商人愿意承建,因为大家觉得现有格局很好。过去如此,现在仍旧不容乐观。其实我们不需回避孩子们提的意见,虽然这些意见有的看似自私,有的幼稚可笑,有的触犯了您的权威,甚至让您感到震怒。但终究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孩子唯唯诺诺地服从,那仅仅是一种讽刺和悲哀;孩子勇于表达观点,提出意见,那才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置身于您的管理之中了。
  深受孩子欢迎的三条“班规”介绍完毕。相信您可以归纳出其中奥秘。是的,那就是信任与民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