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门寻李白

 陈士同 2014-08-08
 初识李白,当是在牙牙学语之时大人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因为年少懵懂,所以难解其中真味。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大脑中铅字文的增多,关于李白的信息也就越积越多。当然,毕竟是几千年时间的横亘,自己与李白是永远没有见面的机会。这样,在脑际中存留的关于其狂放不羁、恃才傲物和仙风道骨的性格和形象是无法直接的感受和目睹。好在自伟大的人类创造了文字,使原本转瞬即逝的东西借助纤细的笔迹就可留下,成为历史永久的记录,以供后人观瞻。

    而带着不能与李白面对面促膝谈心的遗憾,我只能在文字所留下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漫溯,借其游历山水留下的点滴去感受他的气息和胸襟。偶然的机缘,我有机会到长江一游。因时至汛期,所以漫步江畔,目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才真正领略到范仲淹的“浩浩汤汤,横无涯际”的雄浑壮阔。滔滔江水完全漠视人类的存在,按照自己的性格无拘无束或缓或急地完成“百川东到海”的使命,时不时浊浪排空的胜景方能使人归于沉寂的内心掀起点点涟漪。也许是因为人类足迹遍布太多,丈量的时空距离太长,所以对长江所表现出来的无常的喜怒真的近乎麻木,也只有点滴的冰凉的江水才能激活人类情感的因子,才会偶尔举目远眺。这不应该是山水的悲哀,应该是人类在充满诱惑而浮躁的时代大潮冲击下自我灵魂的迷失造成的悲凉。

图片 

    目送浩荡江水东逝,低吟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诗句,放下周遭的一切,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给山水,这时候才能真正收获一份内心的宁静和恬淡。因为是带着明确的目标,所以一行人沿着江堤直奔留下不朽诗篇的天门山进发。“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浅近的文字,着眼山水的描摹和勾勒。因为没有人物的存在和叨扰,所以景色才显得是如此的安和与宁静。正是带着这样的美学感受,我们一步步逼近李白给世人创造的唯美世界。

图片 

    可能是因为对其投注的精力太多,寄托的心理期许太浓,所以沿途的风景对我们都失去了诱惑力。这样,一行人很快就到达目的地。听着导游娓娓的描述和形象的讲解,远眺李白笔下描绘的胜景,坦白地说,没有兴奋和激动,只有失落和伤感。印象中完整的天门应该拥有“天门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高危与险峻,而现实却是低矮的山丘,杂草丛生,破败不堪,原有的寺庙在岁月风雨的侵蚀中仅留下断垣残壁和散落一地的瓦砾。登临天门之巅,遥望被滔滔江水劈开的另一半,除了模糊的水气映衬出几分朦胧之外,至于是怎样一番景致,只能平添一些遐想了。而滚滚的江水可能是因为受到工业文明太多的浸染,所以被涂上浓重的现代气息:没有碧波万顷,只有浊浪排空;不是孤帆一片,而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山由高到矮的跌落,给人带来的是现实和艺术落差产生的挫败感,但在一轮红日西坠之时在江面洒下的金灿灿的余辉,着实营造了一种“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而在暮色来临,白鸟归巢之际,一只落群的孤雁在晚霞的映照下振翅低飞,把我们的视野带到遥远的天际,山为之静默,水为之驻足,夕阳停下前行的脚步,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天人合一”旷世画作,鬼斧神工,无需太多人工的雕琢和绘饰。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自然的景色只是一种大自然伟力的创造,原貌无法改变,改变的只有赏景人的心态。可以想象,李白对天门山的造访只是出于偶然,而天门山的景物相较于大江南北的高山秀水称不上出类拔萃,但在李白的眼中被赋予了此处拥有而别处所没有的景致:“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眼所见,思所及,付诸文字,创设了不朽的经典。这时候,山具有了思想,水赋予了性格,徜徉其间就是与智者、仁者神游。

图片 

    对天门山而言,李白只是一位匆匆的过客,但就是这不经意的踏访却在中国悠久而漫长的诗歌画卷中留下了不朽的文化经典,生活的真实不再重要,它仅仅是一种冲动的诱因,纤细文字围筑的世界才是澄澈透明的;对李白来说,我只是千千万万个受其艺术熏陶的读者中微不足道的一位。但正是因为他用生命留下的不朽,才为我们提供沐浴清化的琼浆,不是有形的芳醇甘洌,而是无形的灵魂的浸染。山水之美也许是造化的鬼斧神工,但是更多当是来自人类灵性的寄托,就如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和“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唯美一样。李白给世人成就的天门和李白们笔下的天门自有不一样的情味,慢慢走,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真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