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海强油画作品欣赏(2)

 书画雅苑 2014-08-08
 
 


       画家 陈海强(1973)上海生人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苏州河承载着百年风雨,见证了上海历史变迁的钢结构桥——外白渡桥。空荡荡的河面,起伏不定的苏州河水拍打着河道中央孤零零的桥墩。令人不禁感慨岁月之流转,世事之难料。让我们根随画家笔下的河流记忆,感受这苏州河的气息。 地域性的艺术——苏州河的气息
       画作简介:苏州河上拖船仍在呜咽,时空却早已超越了光怪陆离的隧道——它似乎收纳隐藏了所有的上海气息,缓缓得,平静得,那样流淌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静默而单纯。在其舒缓流淌的外表之下奔流着充满张力的血液,而我就依傍着这条河流生长,青春随着年华与河水一切逝去。我渴望通过轻薄,苍白的画布传达出这个城市对我的侵占与滋养;腐蚀与修复;压抑与包容。那是一种抑制的情绪,一种根植与DNA中的状态,但不代表它不会奔流充盈,变异和遗传。 陈海强作品我追溯着苏州河的源头游走倘佯,一路沉沉浮浮,一样被抛入沙砾中沉淀。一路我寻觅着那只空酒瓶,希冀寻找到“myShangHai’sidentity”亦或“thepassporttothefuture”。蓦然回首,在这苦苦搜寻的过程中,我似乎重拾了自我,冥冥之中感悟只有在不断的找寻之中才能保持住自己,又何必在乎哪里是答案,哪里是终点呢?
       表达寓意:一切就象反反复复铺陈开来的寓言,借何所指,借何所寓,你我各有不同的见解,且让它不同好了。生命原本就是仪式,就是献礼,就是牺牲。它也不必肩负什么使命,是寓言指导生活还是生活反讽寓言?苏州河几乎就是主宰我的梦想,一种原生的,本土的状态;血液和气质,或清或浊,或静或动,或走或留。十里洋场的上海,一条苏州河彷佛隔开旧上海的风花雪月和新上海的纸醉金迷。一切都存在,一切又都不那么真切,我便无以为计了,我更无能为力了,只能用或厚或薄的颜料涂出这浅浅的梦,亦或就是我的生活态度:既刻意又随性,既想留下河水的痕迹,又愿意看到无色的白浸润一切。苏州河旁的建筑郁郁葱葱,竟觉得森然,用笔点点戳戳,竟有“范瘌痢”的遗风,另一种《溪山行旅图》,只是高士之情何处寻? 苏州河本身就是一种或数种象征,具体象征什么恕我说不上来。要是谁能说上苏州河象征什么,那他一定是个弱智或冷血。这些都是无法描摹的呀!且让我始终在懵懂里涂抹,梦游在笔触的纵横里,自身、画布都应着苏州河水舒张与呼吸,希望先知和后觉都能倘佯在这条河流中,请把脚踏进去……    只要感受什么也不必做…

 
 
 
 
 
 
 
 
 
 
 
 
 
 
 
 
 
 
 
 
 
 
 
 
 
 
 
 
 
 
 
 
 
 

 

《苏州河之新寓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培育了肉体躯壳之外,更滋养了精神气质,以及各自对自己故乡那千差万别的情感。上海人的母亲河――苏州河不过54公里长,却拧出了9处急弯,此等曲折仍比不上其历史命运的变迁悲欢——苏州河的百年风雨与上海的城市化、工业化和殖民化进程息息相关地捆绑了在一起。作为上海人的生存之源,栖息之地,在短短的一百五十年中,她经历了掘金式的开发、毁灭性的污染与生态复苏的再生。生于1973年的上海油画家陈海强依傍着苏州河度过了青春年华,可以想象,这流淌着无数故事的苏州河对细腻敏感的他产生了多大影响。在他的近作《苏州河之新寓言》系列油画中,素雅的灰色调描绘出朦胧中的上海。仿佛站在金茂大厦楼顶望着夕阳映照下的大都市,一切的车水马龙、繁华喧闹都寂静地埋没在尘霾中。无可辩驳地存在却又怎么也看不真切。这一系列的作品风格相较于他之前充满魔幻写实主义的环保主题作品有着强烈的反差。正如陈海强在他的创作随笔所讲:“渴望通过轻薄,苍白的画布传达出这个城市对我的侵占与滋养;腐蚀与修复;压抑与包容。”上个世纪初,随着苏州河沿岸人口的剧增,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肆无忌惮地排放,苏州河的污染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逐渐成为了一条“臭水沟”。改革开放后,国家政府加大了污染治理,并对沿岸建设进行了重新规划。苏州河水质明显改善,两岸绿树成荫。然而,治理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沿岸地产商的过度开发使得苏州河陷入了“峡谷效应”的窘境,陈海强在作品中也正反映出这种情况。陈逸飞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苏州河两边那么多高楼,似乎苏州河变小了,就像是城市峡谷里的一条阴沟。我在巴黎的时候,看塞纳河,它的河面并不宽,也许和苏州河差不多,但两边地带严格控制建筑层高,距河也非常远,那样有文化的氛围,那就使城市变美了。”本想将苏州河打造成上海的“苏荷区”或者“塞纳河”的初衷却带来了负面的效果,如今的苏州河也透露出一种“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无奈。

在沉静舒缓的河流楼宇背景上,陈海强笔下的人物更显得张力十足:烟尘中,纵情起舞的少女,似乎在庆祝着莫大的喜讯,“舒展”、“自由”、“轻松”,在她们舞动的裙角和扬起的发梢中被表现得痛快淋漓;迷雾中,面色凝重,眺望远方的少女,似乎在为不可知的前程默默担心。人物的线条简洁流畅,纤柔的四肢透露出坚定的力量感。当画家“抑制的情绪”和“根植于DNA中的状态”终于得以“奔流充盈”时,他“只能用或厚或薄的颜料涂出这浅浅的梦”。画面中的人物亦昭示着画家自己的生活态度:“既刻意又随性,既想留下河水的痕迹,又愿意看到无色的白浸润一切。”

正如同是写苏州河的诗词,在不同时代的白居易与唐寅笔下的苏州河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陈海强画布上的苏州河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质,使得他的作品洋溢着浓浓的历史记录气息。画中人物超现实的姿态加深了绘画的故事性与可读性,带给观者更多思索的余地,所谓“寓言”,想必意欲如此。

品读陈海强的作品多日,囿于对苏州河历史了解只匮乏,迟迟不敢轻易置喙。近日忽闻苏州河上横跨两岸整整百年的外白渡桥,因种种原因,于2008年4月6日、7日被用驳船顶起拆下,移送去维修保养,日后再重新置于长流不息的苏州河上,而此桥正是在陈海强的作品中反复出现过,承载着苏州河百年风雨,见证了上海历史变迁的钢结构桥——外白渡桥。新闻最后的画面是空荡荡的河面,起伏不定的苏州河水拍打着河道中央孤零零的桥墩。令人不禁感慨岁月之流转,世事之难料。遂提笔完成拙文,试图赤足徜徉于画家笔下的河流中,感受这苏州河的气息。

 

陈海强,男汉族。1973生于上海。199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架上绘画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