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常用方剂歌诀(一)

 陈禾塬 2014-08-09

1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1.1麻黄类方

麻黄汤中杏桂甘,

表实安。

大青龙汤兼烦躁,

再加姜枣石膏痊。

麻黄加术取微汗,

外感寒湿身疼烦;

麻杏薏甘桂枝减,

风湿显;

三拗汤桂枝易姜,

语音不出咳痰匡;

华盍桂苏陈皮桑,

赤苓祛痰喘气降。

1.1.2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卫,

随症加减去须通。

加葛根医项背痛

降气定喘加朴杏;

阴阳失调龙牡用,

1.1.3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最有功,

风寒束表停胸,

细辛半夏甘五味,

姜桂麻黄芍药同。

石膏用。

1.1.4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苍防风,

细辛白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甘草中,

湿功。

医学入门姜枣葱,

同名通阳解表增;

芷易连知己术用,

大羌活汤较症。

1.1.5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辛姜枣,

紫苑夏冬五味尝,

宣肺散寒化水饮

哮鸣痰喘是良方。

喘逆苏葶芥菔当。

1.1.6香苏散

香苏散内用陈皮,

香附紫苏安胎益,

甘草和中兼补正,

风寒气滞此方宜。

葱白生姜流清涕;

前胡桔梗痰咳兮;

胸满枳,脘朴齐;

食不消:内金曲;

尿黄短:车前须;

寒重:葱豉驱。

身体疼:秦艽医;

孕妇伤寒术效奇。

1.2辛凉解表

1.2.1桑菊饮

桑菊饮用杏薄翘,

苇根桔甘八位标,

咳不甚热微渴解,

风温轻剂此方照。

痰黄稠:贝芩好,

茅根藕节咳血疗。

1.2.2银翘散

银翘散用薄荷蒡,

竹叶生甘苦桔良,

芥豉苇根成一剂,

太阴温病平辛凉。

胸闷:藿香郁金;

咳甚:前贝杏仁;

项肿咽疼勃元参;

尿短知母栀子芩;

桑叶菊花头痛甚

咽疼赤芍板蓝根;

咳知柏板蓝根;

知蒌稠热甚;

口渴舌干天花粉;

防风羌活恶寒诊;

食滞胀满三仙运。

1.2.3麻杏石甘汤

伤寒麻杏石甘汤

四药组成法度良,

辛凉疏泄能清肺,

效倍彰。

桔梗蝉蜕治喉痒

知粉汗多烦渴降;

桑白葶苏痰喘匡;

痰稠蒌皮贝竺黄;

咳血黛蛤茅根当。

1.2.4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

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芷枣姜,

羌膏解表清热凉。

程氏去膏桔芷羌,

知贝地丹清里强。

苏叶解表治无汗

花粉知母渴舌干

1.2.5麻附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助阳解表两法彰,

太少表里速解方,

少阴发热皆能康。

去辛易草微发汗,

表里之邪缓解方。

1.3扶正解表

1.3.1人参败毒汤

人参败毒草苓芎,

羌独柴前枳桔同,

瘟疫伤寒噤口痢,

祛邪扶正有奇功,

每服九克姜薄从。

参姜薄易荆防风,

可医项颈肿疼症;

木香黄连疾用。

1.3.2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

桂附羌防芎芍含,

细辛煨姜大枣入,

阳虚恶寒冷疲痊。

1.3.3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

薄荷豆豉桔甘兮,

红枣葱头药八味,

阴虚感冒则轻剂。

1.3.4葳蕤汤

葳蕤汤白薇麻黄,

独杏草穹膏木香,

重剂汤,

气血并治脉阴阳。

2、泻下剂

2.1寒下剂

2.1.1承气汤类

大承枳朴大黄硝,

峻下阳明胃颇饶。

小承去硝枳朴减;

调胃硝黄加甘草;

厚朴三物黄枳实,

行气泻满腹痛疗;

复方大承实改壳,

加炒菔子和芍桃,

肠梗服之好。

2.1.2大黄丹皮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

桃仁瓜子芒硝囊,

肠痈初起脉迟紧,

尚无成脓服乃康。

气滞绕脐痛

元楝木香用;

血瘀右下腹痛定:

当归赤芍行;

热腹痛重:

银翘英地丁;

口干便秘腹压疼

黄连解毒汤中;

湿渴不饮呕重:

瓜子薏米能。

2.1.3凉膈散

凉膈散黄栀翘芩,

竹叶草薄玄明粉,

中上焦热加蜜诊。

天花粉心烦渴甚;

黄连君;

咽肿疼桔豆板根;

藕节茅根吐衄甚。

2.1.4胆道排石汤

排石金钱茵,

枳壳木香黄郁金,

月疗停周二程进。

2.1.5己椒苈黄丸

水饮己椒苈黄丸,

麻黄杏仁医咳喘

枳朴青皮脘腹满

日服二次量六钱。

苏子菔子治痰涎

五皮五苓水肿显;

气弱术参芪添。

2.1.6疏凿饮子

疏凿饮子秦艽羌,

椒目通泻腹槟姜,

商陆苓皮赤小豆,

全身水肿服之良。

2.2温下剂

2.2.1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金匮方,

细辛配合颇精当,

胁下寒凝疼难受,

温阳通下自安康。

腹痛喜温桂芍尝;

实曲苔垢腹胀

参芪体虚服之强。

此为温下鼻祖方

2.2.2温脾汤

温脾附子与干姜,

甘草党参及大黄,

冷积便秘或久痢,

温补攻下法最良。

呕吐:砂半夏;

腹痛:桂香佳;

积滞:芒硝下。

2.3润下剂

2.3.1麻仁润肠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

枳朴大黄麻杏芍,

土燥津亡便难出,

润肠通便蜜丸嚼。

酉时服之效更卓。

2.3.2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

泽泻升麻枳壳从,

便秘背酸又冷,

肾虚矢气尿常清

者:加人参;

者:加黄芩;

壳改熟地虚在

2.3.3五仁丸

五仁丸用五般仁,

桃杏松柏郁李并,

配合陈皮疏滞气,

肠燥便秘治之灵。

厚朴菔子木香青,

乌药香附番肠梗

2.3.4清宁丸

清宁便结头晕眩,

口臭龈肿疖舌烂,

次六克,日四钱。

2.3.5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

泽泻升麻枳壳从,

便背酸又冷,

肾虚失气尿长青

2.3.6参麦地黄丸

参麦地黄救液虚,

若投增液结如初,

硝黄速入斯汤内,

增液还兼承气扶。

2.4逐水剂

2.4.1十枣汤

十枣汤攻水结邪,

胸满水停胁,

芫花戟遂肥大枣,

空腹一克虚忌也。

2.4.2控涎丹

控涎遂戟白芥加,

效能大,

隔日一次枣汤下。

2.4.3 舟车丸

舟车牵牛与大黄,

遂戟芫花木槟榔,

青皮陈皮轻粉入,

攻逐腹水力量强。

2.5攻补兼施

2.5.1新加黄龙汤

滋阴新加黄龙汤

调胃承气三参当,

生地麦冬和姜汁,

缓下热结效照彰。

2.5.2黄龙汤

黄龙汤即大承气,

加入人参归草比,

姜枣共煎十味同,

攻补兼施法堪奇。

2.5.3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玄地冬,

硝黄虚实夹杂证,

热结阴亏大便秘,

滋阴泄热肠自通

2.5.4承气营养汤

承气营养腹硬痛

咽干身热便不通,

小承四物合一剂,

去芎加知地用生。

3、和解剂

3.1和表里

3.1.1小柴胡汤

柴胡和解少阳证,

小柴胡汤和解供,

芩夏参草姜枣从。

去参加枳芍大黄,

大柴胡两解用,

茵栀加医黄疸病;

恶阻旋复代赭倂;

若去人参甘草枣,

枳壳茶陈胸满松。

3.1.2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枳竹茹,

苓夏陈皮碧玉乎,

少阳热重寒轻症,

痞呕恶能清除。

巩膜肤黄茵陈主;

合三仁汤非典初。

3.2 调肝脾

3.2.1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

柴苓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最效,

调经八味丹栀卓;

逍遥散加生熟地,

调经疏肝健脾

左胁疼甚桃红宜;

胆黄驱;

3.2.1.1

疏肝理气,

香附苏梗郁,

橘叶和青皮。

3.2.1.2

疏肝通络旋复,

新绛归桃泽兰乎。

3.2.1.3

疏肝和胃用二陈,

白莲金铃或左金。

3.2.2四逆散

四逆柴枳芍甘草,

疏肝理气胃疼疗。

3.2.3柴胡疏肝散

柴胡舒肝白芍芎,

枳陈香附甘草逢,

脘胁胀疼因气郁,

疏肝理气可奏功。

柴胡疏肝实改壳,

陈附芎加胁疼好;

去枳加青归甲络,

块胀疼消。

3.2.4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

防风白术煎丸酌,

补土泻木理肝脾,

若作伤食医便错。

疼胀甚者加木香;

屡发不愈加煨葛。

3.2.5疏肝和胃

疏肝和胃用二陈,

白莲金铃或左金;

左金连六萸一丸,

肝经郁火此方传,

胁痛吞酸或嗳气,

苦降辛开冲逆安。

3.3调肠胃

3.3.1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芩连,

干姜草枣人参全,

辛开苦降和肠胃,

利自安然。

本方去芩加桂枝,

黄连汤治胸热烦。

若加生姜散水气,

肠鸣臭酸;

加重炙草补中气,

肠鸣泻脘满,

体壮参草易枳实,

痞呕急慢性炎。

3.4调气血

3.4.1疏肝活络

疏肝活络兮:

柴牡苍附郁,

朴菖乌藤皮,

调气血重在气。

4、清热剂

4.1清气分

4.1.1白虎汤

白虎汤中石膏君,

知甘粳米四物存,

热甚津伤宜急服。

气虚尚可加人参;

加桂高热头疼甚;

白虎苍术热痹甚。

4.1.2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用麦冬,

人参半夏米甘共,

清热和胃宜津气,

热伤气逆可推崇。

4.2清营血

4.2.1清营汤

清营犀角与丹玄,

冬地银翘竹叶连,

舌绛而干兼不渴

脉独用宜先。

4.2.2犀角地黄丸

犀角地黄芍药丹,

清热凉血解毒玄,

吐衄谵语狂发斑,

败血肝痿痊。

善忘如芩大黄;

昏惊牛黄菖星;

重症患者三宝善。

4.2.3退热汤

退热汤膏与翘银,

大青叶柴茵芩,

羌活知母葛芦根,

清里解云。

4.3清热解毒

4.3.1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药四味,

黄芩黄柏栀子齐,

呕不眠,

吐衄斑黄均可医。

4.3.2泻心汤

泻心芩连与大黄,

烦血便秘口舌疮

热迫血行成吐衄

火平血静自安康。

止血茜草侧柏茅;

湿热黄疸栀柏蒿;

胸闷:厚朴好;

五味消毒疗。

舌生导赤效。

4.3.3五味消毒饮

疔疮

银花菊花蒲公英,

紫背天葵与地丁,

走黄加入牛黄灵。

秘黄硬芍芩红肿,

痈疮肿疼皆有功。

4.3.4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芩连参,

甘草桔梗蚕薄陈,

蓝根升柴蒡勃翘,

大头瘟病能除掉。

老人体加人参;

便大黄能得诊。

4.3.5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地连芩,

丹石栀甘竹叶寻,

犀角玄翘知芍桔,

清瘟败毒滋阴

4.4清脏腑热

4.4.1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

草梢竹叶四班用,

口糜舌烂胸烦热,

清心利尿热淋通。

心火较盛黄连清;

甚大黄行;

合八正散尿涩疼

草易芩清更能。

4.4.2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通柴泽,

车前生地草归皆,

栀芩一派清凉品,

湿热肝邪力能排。

4.4.3左金丸

左金连六萸一丸,

郁火此方传,

胁痛吞酸还嗳气,

苦降辛开冲逆安。

4.4.4泻黄散

泻黄甘草与防风,

石膏栀子藿香充,

炒香蜜酒调和服,

脾胃见奇功。

4.4.5泻白散

泻白散医肺火蒸,

桑白地骨降而清,

甘草粳米能和中,

咳喘晡热有神功。

栀芩:肺热重;

喘急:杏仁葶;

痰粘:贝蒌用;

栀芩咳痰血胸疼

阴虚银柴蒿甲中;

和二陈汤肺气肿

4.4.6清胃汤

石膏和黄连,

黄芩升麻共入煎,

生地丹皮兼凉血,

龈肿牙疼齿衄痊。

便秘:大黄用;

牙头疼热恶风:

加薄荷荆;

龈出血小蓟柏叶。

4.4.7玉女煎

玉女清胃熟地黄,

石膏知麦牛膝匡,

阴虚胃火相兼病,

吐衄牙龈肿良。

4.4.8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治热痢,

黄连黄柏秦皮齐,

性寒味苦入下焦,

坚阴止痢称良剂。

恶寒发热表证:

加银翘葛荆;

腹痛里急后重

加芍药香槟;

赤痢多偏:

赤芍银榆丹;

白头翁汤加草胶,

产妇久痢血虚疗。

4.5清虚热

4.5.1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地知丹,

夜热早凉身无汗,

养阴透热此方专。

同名去地加桑粉,

少阳汗解渴欲饮。

4.5.2秦艽鳖甲汤

秦艽鳖甲治虚劳,

地骨柴胡更有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

止咳除蒸敛汗高。

4.5.3清骨散

清骨归梅柴易草,

银柴胡连热重劳,

结核午后夜热潮,

汗多者加黄芪疗。

4.5.4当归六黄汤

东垣当归六黄汤,

二地芩连芪柏当,

泻火滋阴兼顾表,

阴虚阳亢盗汗尝。

麻黄根麦增效强,

滋液养阴玄冬匡;

潮热咽干肾火旺,

知版滋阴又潜阳。

4.6清暑热

4.6.1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西洋参,

竹叶知母草荷梗,

麦冬米斛连瓜翠,

暑热养阴能。

4.6.2六一散

六一滑石与甘草,

解肌行水兼清燥。

加薄鸡苏;朱益元;

青黛碧玉清肝好。

5、温里剂

5.1温中散寒

5.1.1理中汤

理中白术草姜参,

利气驱寒走太阴。

加入桂枝治下痢

若加附子治失音

呕吐加入半夏姜;

木香乌药腹痛甚;

香连丸合寒慢

合肾气丸肾炎诊;

丁香蔻仁寒性呕;

附子理中肢不温

连理汤医呕吐酸

黄连乌梅结肠稳。

附子理中合五苓,

尿涩寒倦下肢肿

桂附理中驱寒盛;

枳苓痰饮脘腹痛。

5.1.1.1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

芍药茯苓术附姜,

少阴腹痛水寒气,

悸眩润肠保安康。

背寒掌大仲景方。

5.1.1.2附子汤

温补祛寒附子汤

真武汤加参去姜,

骨节疼痛手足凉,

阳虚寒湿内盛匡,

5.1.2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

桂姜甘草大枣和,

饴糖四五补中脏,

虚劳腹痛用无讹。

加上黄芪增补力,

胃疼虚寒见效多。

还有当归建中汤,

产后诸妇科

芪归建中气血多,

劳损久病起沉疴。

5.1.3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人参枣,

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疼皆能保。

呕吐甚:陈砂夏;

酸频乌贼瓦楞加;

头痛甚:芎归佳。

5.1.4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温中阳,

蜀椒干姜参饴糖,

脘腹上下攻撑疼,

阴寒内盛用则当。

5.1.5四神丸

四神补骨与吴萸,

豆蔻除油五味须,

大枣须同姜煮烂,

五更肾泻能得益。

5.2回阳救逆

5.2.1四逆汤

四逆汤中草附姜,

三阴厥逆脉沉将,

吐利腹痛口不渴

救逆回阳推此方。

四逆加入人参汤,

固脱补元调阴阳

草易葱白白通汤,

阴盛于下虚阳上

白通加猪胆汁汤,

童尿治阴盛格阳

桂枝白术关节炎

顽固风湿效非常。

5.2.2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

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或胆汁,

三阴寒厥见奇勋;

呕吐不止少腹痛

盐炒吴萸显效能;

无脉猪胆汁妙用,

手足温和即须停。

5.2.3参附汤

补气回阳参附汤;

表虚自汗芪附强;

再加熟地茯神艾,

阿胶便成产科方。

5.2.4参附龙牡汤

参附龙牡能回阳,

敛汗救脱手足凉;

术附健脾燥湿强,

身疼脾肾

5.3温经散寒

5.3.1阳和汤

阳和汤法解寒凝

外正虚寒色属阴,

熟地鹿胶姜碳桂,

麻黄白芥草安稳,

疽注痰核膝风诊。

椎突腰肥脉管炎,

血虚加归气芪参。

5.3.2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芍桂枝,

细辛甘枣木通之,

温经散寒通血脉,

冻疮手足寒厥施。

吴萸生姜重寒象,

胃寒疼经寒疝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