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 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正玩得起劲的时候,篮球不慎打落书架上家里祖辈世代相传的一个古董花瓶。为了掩盖自己闯下的弥天大祸,孩子慌乱地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 当天晚上,细心的母亲发现了花瓶的“变化”。吃晚餐时,她问孩子是不是他打碎了花瓶,害怕受到惩罚的孩子灵机一动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碰倒了架子上的花瓶。母亲很清楚,孩子在撒谎,因为每天都是她在上班前把窗户一扇扇关好,下班回来再一一打开的。然而面对孩子胆怯的眼神和家人疑惑的目光,母亲只是不动声色地说:“看来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 就寝前,孩子在床上发现了一张便条,母亲让他马上到书房去。本以为蒙混过关的孩子心里一沉,看来还是难逃一劫。既然已经撒了谎,他打定主意,无论母亲说什么,都死不承认。 书房里,橘红色的灯光柔柔地弥散开来,母亲的脸平静地沉浸在光晕中。看到孩子忐忑不安地推门进来,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巧克力盒子,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贝克纳德,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创造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很好看的侦探小说。”接着,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缝吻合得几乎完美无缺。不过记住,你用的胶水是用于修复纸质物品的,修复花瓶不仅需要更强力的胶水,还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母亲一边说着,一边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这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那么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当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的时候。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 “可是,妈妈,我……”孩子之前那颗叛逆的心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他努力解释些什么,然而只笨拙地吐出几个单词。母亲用手指轻轻挡在孩子唇上:“我的巧克力盒子已经空了,所以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现在去睡觉吧。晚安!”她温柔地吻了吻孩子的前额,然后走出书房。 之后的日子,一切照旧,唯一的变化是,孩子再也没有撒过一次谎,每当他不由自主地想要撒谎时,那三块巧克力就会立即浮现在眼前。 有时候,没有惩罚比惩罚本身更有教育意义。
没有一句责骂,没有一点非难,明明犯了错误,却得到了三块巧克力的奖励,表面看起来匪夷所思,实际上正是这三块巧克力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并告诫孩子要诚实做人的道理。正像文中所说“有时候,没有惩罚比惩罚本身更有教育意义”,因为惩罚只是告诉孩子做错了,但到底该怎样做,孩子不清楚;而奖励却告诉孩子做对了什么,因此孩子也乐于朝着你奖励、赞美的方向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