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介绍 芥子气的学名为硫化二氯二乙烷,是德国人维克托·梅耶在1886年研制的。它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染毒,接触芥子气时做好全身防护是十分重要的。芥子气也可经 ![]() 芥子气消化道或呼吸道中毒,任何一种途径中毒严重时都可能导致全身中毒。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首先把它选为军用毒剂,英、法、美、德、意、日和前苏联等许多国家都生产了各种型号的弹药装备了芥子气。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期间曾对中国军民使用过芥子气,战败后又将大量芥子气遗弃在中国国土,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直到现在还严重地存在着。 2 发现历史 1886年,德国化学家维克托·梅耶在指导他的学生俄国人谢林斯基研究一种噻吩化合物的衍生物时,发现了这种学名叫硫化二氯二乙烷、散 ![]() 芥子气发着芥末味的棕黄色液体。而梅耶的学生则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成为芥子气的第一位受害者,差点丢了性命。之后师徒两人又用兔子做了试验,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梅耶可能意识到这种物质的极大危害性,终止了研究。不久谢林斯基回国了,也慢慢地淡忘了这件事情,但有关芥子气的制造方法却完整收录在不久后出版的化学手册上。 3 理化性质 芥子气的凝固点高,作为毒剂,一般不在冬季等气温低的情况下使用;比重大、溶解度小,在水中大都沉于水底,少部分呈油状薄膜漂浮水面,可造成水源长期染毒;容易挥发,毒剂(气)甚至可以透过棉衣,伤害人体,并且极易扩散。 纯品芥子气为油状液体,无色或淡黄色,具有大蒜或芥末的气味;工业品为褐色或黑色,气味更为浓烈。芥子气的性质稳定,挥发度较低,属于持久性毒剂。 稳定性:产品稳定性较差,长期储存可逐步分解产物对金属有腐蚀作用,易爆。 禁配物:强氧化剂、水、酸类。 4 合成方法 ![]() 合成方法 芥子气由硫二甘醇与二氯亚砜作用而得。 5 毒理性质 急性毒性:LD50:0.7mg/kg(大鼠静脉);20mg/kg(兔经皮) LC50(半数致死量):420mg/m ,2分钟(大鼠吸入);100mg/m ,10分钟(大鼠吸入) 6 毒害机理 ![]() 毒害机理 硫原子的亲核性产生邻基参与作用,使得氯容易离去,形成强亲电试剂硫离子。后者攻击DNA的鸟嘌呤碱基,形成交联DNA,干扰基因复制与表达,从而诱发胞溶作用(英文:Lysis),产生组织坏死、水肿乃至癌变。 7 中毒治疗 症状 芥子气进入体内后可以与体内DNA、RNA和某些蛋白质起烃化反应,使得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发生障碍,产生变性、炎症和坏死。 皮肤中毒时有数小时的潜伏期,患者 ![]() 芥子气对皮肤的伤害没有明显的主观感觉和症状表现,往往会忽略对其救治和监护。潜伏期过后,染毒部位皮肤出现红斑,中毒后12小时~24小时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和坏死,病程较长,且容易感染。会阴、腋窝等皮肤薄嫩部位反应较重。眼睛染毒时出现不同程度的结膜炎、眼睑炎和角膜炎。呼吸道损伤时表现为急性鼻咽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经消化道中毒时可见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甚至便血。 治疗 一旦发生芥子气染毒,要迅速撤离染毒区并及时进行洗消。芥子气可被稀硝酸、过氧化氢、次氯酸、漂白粉浆以及氯胺等氧化,使其失去糜烂作用。 加热能加速芥子气的水解,故可采用这些方法对芥子气染毒的物品进行消毒。芥子气易溶于汽油、酒精、二氯乙烷等有机溶剂,可用有机溶剂擦洗芥子气染毒的物品。芥子气的滴液往往能渗透到物质的深部,对土壤、木材、砖头、水泥及橡胶制品有渗透性,对芥子气染毒的地面和物品消毒时一定要及时和彻底。 在染毒12小时内用30%浓度的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溶液处理染毒部位皮肤可以有效减轻痛苦。临床上常用注射谷胱甘肽配合口服维生素E来治理芥子气中毒。芥子气可溶于碱性液,所以残毒可以用石灰水消毒。 8 注意事项 8.1 受害者操作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8.2 储存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 应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9 战争应用 ![]() 芥子气被用于战争中 芥子气毒剂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应用。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12000吨芥子气被用于战争,因毒气伤亡人数达到130万,其中88.9%是因芥子气中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华日军曾在中国东北地区秘密驻有负责毒气研究和试验的516部队,并在抗战初期的淞沪战场、徐州战场等大规模使用过芥子气,造成中国军民死亡近万人。 在两伊战争中芥子气也曾经被使用。 卡扎菲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与西方短暂交好。利比亚当局自2010年起在国际监督下开始销毁这里存储的化武库存,直到2011年2月冲突爆发。利比亚一位负责处理芥子毒气的专家萨菲称,一处存放的芥子气可以“随时投入军事用途”,利比亚的芥子气大概有11.25吨,多数已使用添加剂中和,其毒性已被大大降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