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春山居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兴安书馆 2014-08-09

1 基本介绍 编辑本段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创作于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后世赞誉为“画中之兰亭”。总长约690厘米,画作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7年一直画到至正10年,他会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反复画了好几年,使“富春山居图”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

1.1 前半卷

  名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馆藏: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1.2 后半卷

  名称:《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尺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1.3 仿本

  名称:《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富春山居图·沈周临摹本》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 辗转历史 编辑本段

  富春山居图全图明末原为董其昌收藏,之后董其昌转卖给吴之矩,骑缝印是吴之矩盖的,清初顺治年间画传给儿子吴洪裕。吴洪裕过世前,决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藏品当作陪葬,这些画丢到火炉时,侄子吴贞度从火堆抢救“富春山居图”,但画卷已经被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原卷首小段经过修补后称为“剩山图”横51.4厘米,高31.8厘米,占原画1/14,后段画幅较长,称为“无用师卷”横636.9厘米,高33厘米,占原画12/14。

2.1 无用师卷

  无用无用师卷无用师卷师卷名称原由,是因为题跋说明画给“无用师”,无用师本姓郑,号无用,是一个道士,是黄公望师弟。1746年“无用师卷”收藏家安仪周死后家道中落,变卖收藏后进入清宫。但乾隆皇帝认定1745年收藏的“子明卷”为真,在画卷空白处题写评语55处并加盖玉玺,在他出巡常比对真实风景与画中风景。“无用师卷”由于不被视为真迹故没有他的题字,仅有大臣梁诗正奉敕敬书乾隆御识文字,因此保留黄公望的留白空间。

2.2 剩山图

  剩山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图有1669年王廷宾的题跋,说明1650年吴洪裕火烧“富春山居图”的故事,民国初年曾流落民间,后来被上海吴湖帆收藏,并用篆字提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之前韩葑题“富春一角”,意指现存者只是残留的一小部分。

2.3 子明卷

  乾隆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皇帝在1745年读到大臣沈德潜的文集,文中对“富春山居图”大为称赞,同年得到“子明卷”,“子明卷”名称是因为题跋指是画给“子明隐君”,但尚未考证出实际人员。直到国民政府点收北京故宫文物,由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曹知白“群峰雪霁”里有黄公望的题字,证实“无用师卷”才是真迹,但由于子明卷是富春山居图被烧前所仿摹,故成为了解富春山居图原作之重要参考。

3 传承过程 编辑本段

3.1 几度易手

  《富春山居图》,高一尺余,长约二丈。此图展现了富春江一带景色:富春江两岸峰峦坡石,似秋初景色,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董其昌称道,“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确给人咫尺千里之感。这样的山水画,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不能不叹为观止。正如恽南田所说,“所作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莽之致。”董其昌还曾说,他在长安看这画时,竟觉得“心脾俱畅”。

  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

  清顺治年间,吴氏子弟,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之后更是珍爱之极。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3.2 焚画殉葬

  那是清顺治七年(1650),江南宜兴吴府,卧病在床的吴洪裕到了弥留之际,气如游丝的他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爷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有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吴洪裕的眼角滚落出两行浑浊的泪,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说完,慢慢闭上了眼睛。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老爷这是要焚画殉葬呀!要被烧掉的画就是国宝文物《富春山居图》。 因为太珍爱此卷了,所以嘱家人准备把它付之一炬“焚以为殉”用来殉葬。

  “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迹》,自己亲视其焚尽。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图》,当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还卧内。”

  这幅在吴府里已经传承了三代人,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火苗一闪,画被点燃了!

  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字子文)。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

3.3 临摹版本

  其时,除了吴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外,当时还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 那即是明朝画家张宏《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接近原作的版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宏,明代画家,生于1577年,字君度,号鹤涧,江苏苏州人。他擅长山水画,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丘壑深邃。画张宏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石面皴染结合是他绘画的特色。写意人物,神情具视,构图疏密得宜。张宏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从张宏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亦能看出他高超的画技,笔墨疏朗,气韵贯通。值得一提的是,张宏在临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时,该图还是完整的画作,尚未被焚,所以后世将张宏这幅《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看作是研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重要版本。

  说到第三幅《富春山居图》,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

  沈周,明代画家,生于1427年,字启南,号石田翁,江苏苏州人。他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

  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沈周手里。自从得到这件宝贝,沈周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看着看着,就看出了点问题:画上没有名人题跋。一时的非分想法让沈周冲昏了头,他根本没有想到,像这样的珍宝藏都要藏在最隐蔽的地方,怎么能大张旗鼓地张扬呢?果不其然,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时,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儿子,见画画得这么好就产生了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愣说画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沈周愣是凭借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被沈周丢失的真迹《富春山居图》犹如石沉大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消息。后来,它又出现了,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这才出现了临终留下焚画殉葬的遗嘱,吴子文火中救画的一幕。由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太出名了,明清画家都争相临摹,除了沈周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外,现在有籍可查的临摹本还有十余幅。 这些都成为《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的真假画卷。

  《富春山居图》较好的临摹本中沈周所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余均流传海外)因属背临,故董其昌认为“其肖似若过半”;邹之麟则是在吴问卿家中对着原图临摹,其形神更能接近原作。此两卷因其时原画尚为完整,故十分宝贵。 邹之麟及“虞山画派”王翚的临摹本,现已流传海外。

3.4 无用师卷与子明卷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重新装裱后的无用师卷虽然不是原画全貌,但画中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得以保留。这幅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风格的传世巨作,1652年丹阳张范我转手泰兴季国是收藏,后历经高士奇、王鸿绪、安岐诸人之手。辗转经过多人收藏,最终被安岐买到。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两幅《富春山居图》,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真假难分。

  其实,此前弘历已经得到了那一卷《富春山居图》,也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后世称之为子明卷。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的《富春山居》无用师卷,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题款,并且还伪造了邹之麟等人的题跋,这一切都把乾隆帝蒙骗了。事实上子明卷仿制的漏洞并不难发现。元代书画上作者题款都是在绘画内容之后,而子明卷却将作者题款放在了画面上方的空白处,这明显不符合元代书画的特点。但乾隆帝的书画鉴赏水平,显然并不足以看出这些漏洞。这卷后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视为珍宝时时带在身边,对此画大加叹赏,屡屡题赞,甚为喜欢。而且真迹无用师卷的出现,也没让他推翻自己的错误判断。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子明卷》第二年,乾隆十一年的冬天,《富春山居》无用师卷来到了弘历面前。他一边坚定地宣布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理由是,这幅画虽不是真迹,但画得还不错。为此他还特意请大臣来,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来观画的大臣无一例外地歌颂了皇帝热爱艺术、不拘泥真伪的广阔胸怀,可谁也不敢点破:这幅画它本来就是真迹。在梁诗正、沈德潜等大臣的附和下认定后者是赝品,编入《石渠宝笈》次等并命梁诗正书贬语于此本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富春山居图》始得正名被编入,洗去尘冤。也有一说是:真画进了宫,乾隆觉得特别没面子,他在真画上题字示伪,故意颠倒是非。

  不管乾隆帝的鉴定结论何等荒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迹确实从此进入宫廷。就在这座乾清宫里,它被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年。 20世纪30年代(1933年),故宫重要文物南迁,万余箱的珍贵文物分5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文物停放上海期间,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真假《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他发现乾隆御笔题说是假的那张,实际是真的,而乾隆题了很多字说是真的那张却是假的,推翻了先人的定论,还它一个真实的面目。直到随其他文物一起南迁。而今,这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同见证着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谈。

3.5 《剩山图》传奇

  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在康熙八年(1669年)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画家吴湖帆曾用古铜器商彝与人换得《剩山图》残卷,十分珍惜,从此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 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画的前段来到浙江博物馆 。成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4 团聚之路 编辑本段

  《富春山居图》命运多舛。画卷是元代大家黄公望为挚友无用师所绘。后几经辗转到明朝末年,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痴迷到决定死前焚图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画,才救下这幅绝世佳品。

  但这一焚,本由8张画纸连成、全长848厘米的作品,变成一长一短两段。前段较短,因画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流落民间;后段画幅较长,现通称为《无用师卷》,后被清廷收藏。

  然而,逃过死别,《富春山居图》再陷生离。为避日军战火浩劫,《无用师卷》被列入当年故宫文物南迁名录,后辗转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1956年入驻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从此,杭州,台北,600岁佳作隔海相望。2006年,浙江省博物馆开始多方沟通联系,希望促成双画合璧。

  去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时,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引用到了这段往事:“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合展正式进入倒计时。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牵头,两岸达成合作意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该中心主任王军回顾洽谈经历时感慨:“两岸的认识是一样的,沟通中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

4.1 画卷点校

  2011年5月18日中午,《剩山图》完成了最后一项离境准备,《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展品点交仪式在京举办。

  “几天前,《剩山图》 第一次离开浙江省博物馆,未来几天内,它将第一次离开大陆,奔赴台北。”仪式开始前,王军和工作人员一直站在采访区,但无论接受采访或是沉默不语,他们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一扇灰色的厚重大门。隔着警戒线,记者看到门内,数名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正在为点校做最后准备。

  点校,是指每次文物出库时,相关责任人要和保管文物的库房做的交接仪式。“画上的折痕、霉点、污迹都要一一记录下来。当文物回库时,再进行点校,确认是否受损等。”台北故宫副院长冯明珠说。

  12时46分,点校正式开始。除了台北故宫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工作人员可以进入灰色门内外,其余人只能屏住呼吸,紧紧盯住实况转播的屏幕。

  “富春一角”的引首缓缓展开时,闪光灯频闪。冯明珠身子微探向屏幕,不住地说:“很羡慕点校员可以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名作,我已经开始期待在台北隔着展柜细品这幅作品。”大约5分钟后,画面依然定格在此,工作人员不时用数码相机拍摄着细部。据知情人透露,总长度51.4厘米的《剩山图》此次点校持续时间至少3个小时。

4.2 画卷投保

  为了即将的旅行,浙江省博物馆为《剩山图》定制了运输箱,箱子上加装保险锁并贴上封条,由专人保管专人押运,并投保15亿元人民币保险。由于是赴台湾的兄弟博物馆展出,为了两岸的互信与团结,调低投保价格至15亿元人民币。“这是无价之宝”,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认为投保15亿元并不代表《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本身的价值,《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估价在500亿元人民币以上,它的价值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即使是旅途中,《剩山图》也必须恒温恒湿保存。”王军透露,展出时要求则更苛刻,温度控制在20℃至24℃之间,湿度要在58度至63度之间。

  另外,一同登上旅途的还有11件大陆文物。王军介绍,这次《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的展品为83件,其中大陆提供的12件展品除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剩山图》等3件外,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4件、上海博物馆馆藏的2件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的各1件作品,这些展品全都与黄公望或《富春山居图》相关。

4.3 画卷鉴定

  目前,《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均是各自独立画轴,其中《剩山图》在明朝时期曾经进行过重新装裱,边缘火烧痕迹被剪裁掉了,所以略窄;《无用师卷》的画作部分则已经被题跋、著录等后世添加包围在卷轴中部。因此在同一个展柜中展出时,如果观众细看可以发现,两幅作品的色泽等方面会有差别。六个曾经被火烧伤的痕迹,成为两件画作的“亲缘鉴定”。

  “六个火烧洞中,前两个都在《剩山图》上,第三个则是一半在《剩山图》上,一半在《无用师卷》上,第四个到第六个洞都在《无用师卷》上。”台北故宫书画部负责人何传馨用手比划着解释,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合璧,我们将这幅画放置在一个略微倾斜的展台上,观众可以同时看到展柜中的两幅作品和背景墙上复原的完整版。

  目前,这幅已经分割361年的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展位已经确定—台北故宫第2110号陈列室。“作为最重要的一件展品,这幅图将被摆放在展厅进门的显要位置。”同时,展厅内还将通过3D技术,再现黄公望和这幅作品的传奇。

  预计参观人数突破70万人

  除了这幅作品,此次大陆参展的展品几乎件件有故事。比如故宫博物院藏的一幅明代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曾被乾隆鉴定为真迹,并在画上加盖玉玺,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反而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才翻案,辨明真伪。

  冯明珠介绍,《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将持续4个月。展览分成两期,第一期从6月1日至7月底。第二期是8月到9月初。《富春山居图》合璧展览在第一期中展出,揭开两岸文化交流新篇章。

4.4 抵台检测

  据台湾《旺报》报道,深受两岸瞩目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6月2日将在台北故宫登场,包括《剩山图》等12件借自浙江省博物馆的文物,目前已运抵台北故宫,同时完成文物检测手续。

  台北故宫表示,依照原订计划,检测手续完成后,将于25日举行开箱仪式,但有鉴于文物年代久远,甚为脆弱,在保护的前提下,直到6月1日开展前夕,才会在展场上对外曝光。

  台北故宫书画处处长何传馨指出,布展工作已经启动,此次合璧的《无用师》与《剩山图》将同柜展出。

  据悉,为配合特展,在古文物之外,台北故宫将运用新科技,打造5件数字版的《富春山居图》。数字版由台北花博梦想馆设计团队之一的“青鸟新媒体艺术”执行,艺术家林俊廷表示,作品包括大型数字互动装置,《富春山居图》的数字版复杂度更甚花博梦想馆,光是一件作品就动用了42台投影机,希望以数字效果更生动地呈现山水意境,同时充分说明黄公望的技法、师承等。

  此次特展展出83件文物,台北故宫71件,大陆借展12件,6月1日开幕仪式,两岸出席贵宾,包括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等。

4.5 展出

  “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将于今天(2011.6.1)上午10时在台北故宫晶华三楼宴会厅举行。分隔360年之后,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终于重相逢。

  为呈现黄公望的绘画师承,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此次特展规划了6个单元,将分两期展出。第一期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的书画珍迹”、“富春山居图临仿本”、“黄公望的师承与交游”4个单元;第二期为“明清时期黄公望的影响”及“黄公望传称作品”等单元。

  “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6张)台北故宫书画处处长、本次展览策展人何传鑫告诉人民网记者:“‘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会在台北故宫最主要的书画展览室210陈列室展出,在这个陈列室里面有一个柜子,大概有1640多公分,刚刚好就是把这两卷布置在展柜里面。不过,两个手卷不会粘在一起,我们会在背景墙面做大的电子合成输出图,显示这两卷的合璧情况。”

4.6 见证

  大陆方面出席的人员有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中国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等,台湾方面的人士有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等,香港方面有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等。开幕式结束后,两岸三地嘉宾会同赴展场,见证历史时刻。

5 合璧展出 编辑本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0年发表谈话,以希望《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暗喻海峡两岸分合使此作声名大噪。2010年4月中国大陆并发行合体邮票,但中华民国国立故宫博物院声称并未受予“无用师卷”之版权。

  本图前后两段分隔361年之后,“剩山图”与“无用师卷”于2011年6月2日在中华民国(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展出。在开幕式中,中华文化总会长刘兆玄、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广达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林百里,及中国大陆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等出席。

  在国立故宫博物院合璧亮相的富春山居图,两幅真迹并不是连接在一起,而是同陈列在长16米的柜子内,右段先摆“剩山图”,中间是题跋,左段再摆上“无用师卷”,对侧则展出临仿本“子明卷”,为满足民众想像,故宫特别将两幅复制画连在一起,立于柜上。特展分为两期,第一期2011年6月2日到7月31日,展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并规画“黄公望的书画珍迹”、“富春山居图临仿本”、“黄公望的师承与交游”四个单元。第二期从2011年8月2日到9月5日,分“明清时期黄公望的影响”及“黄公望传称作品”单元展出。

  主办单位为中华民国 国立故宫博物院,协办单位为广达文教基金会、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浙江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云南博物馆,主办媒体为凤凰卫视,赞助单位为台达电子、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丽讯、联合报系、法兰瓷、故宫艺奇典藏。

6 画作之跋 编辑本段

  作者:黄公望

  正文:

  两至正七年(1347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授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锐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1350年)歇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7 纪念品 编辑本段

7.1 同名邮票

  2010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已正式批复同意,将《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首发式放在诞生地富阳举行。据了解,富阳早在1985年就向国家邮政部门提出申请,要求发行《富春山居图》邮票,之后又曾分别于1992年、1995年、2002年多次申请。2004年,经国家邮政局批准,以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剩山图》(《富春山居图》前半卷)为蓝本的“富春山居图”个性化邮票曾在富阳首发。而此次发行的《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以《富春山居图》整幅画卷为蓝本,共6枚,全套面值9.30元,邮票规格为60×30毫米。

  在2010年3月20日的《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首发式上,不仅有《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放大版)首发揭幕,来自大陆和台湾的画家也将再次挥毫共作《富春山居图》,并力争举行“剩山图”和“无用师卷”真迹到富阳圆合的邀约仪式。

8 辞赋作品 编辑本段

  鲁南辞赋协会主席韩邦亭先生创作了《富春山居赋》,全文如下:

  乾坤浩浩,华夏泱泱。江山壮丽,民物蕃昌。巧夺造化之美,彩映人文之光。于是骚人作而文辞雅,大匠出而楮墨香。乐奏新声,歌飞鼎盛之世;辉生长卷,韵起富春之江。

  遥想子久援毫,揽千丘于神品;奇思出类,为百代之标程。名重四家,偏多燕赵之豪气;胸怀万壑,几许晋宋之高风。年近八旬,始成巨制;时经三载,久负盛名。

  观夫《富春山居》一图,其笔也萧散,其气也疏明。其墨也苍老,其境也幽清。状林泉而深秀,撷云水之空灵。树拥村舍,水漫沙汀。渔舟泛碧,杳霭无声。涉平溪而波漾,经野渡而烟生。石苍古以明洁,原为地设;木华滋而清润,自是天成。古意显精思,才接北苑;神品归正脉,艺贯南宗。写翠微以传世,觉宇宙之无穷。是谓画中之《兰亭》也。

  斯图既成,藏家振迅。复有绿草经秋,黄杨厄闰。叹西园之多舛,悲东海以扬尘。吴洪裕徒似叶公,真迹就火;乾隆帝全无风雅,赝品成真。而后佳构飘零,一存宝岛之北;名图辗转,一在西子之滨。异地联辉,长隔碧海;遥山同脉,当慰素心。

  于今劫灰已冷,盛世洪休。情牵总理,意瞩神州。寄深情于海峡,名家联袂;期国宝之合璧,胜景同游。美政传乎百族,多添麟凤;长风驾于两岸,喜驭骅骝。龙胄欢呼,承瑞露于天外;鸿祉共庆,布嘉声于海陬。兴定国之懋业,多迈古之新猷。沐和风而清玉宇,观大卷以壮金瓯。

  于是歌曰:树丰碑于艺苑兮,重此奎章。期宝镜以重圆兮,驰誉十方。续炎黄之盛举兮,喜上康庄。聚三荆而共语兮,其乐未央!

  纯银纪念砖

  2010年,正值《富春山居图》成画660周年之际,为重现稀世珍宝,重现“山水第一神图”——《富春山居图》传世风采,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特推出国宝《富春山居图》纯银纪念砖,首次以纯银纪念砖的形式将国宝画卷完美“合璧”,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

  2010年,正值《富春山居图》成画660周年,有感于国宝《富春山居图》的传奇经历,童友明大师欣然接受邀请,半个世纪多的造币经验,一腔国宝情怀尽情释放到这套国宝《富春山居图》纯银纪念砖上。

  铜雕纪念卡

  2011年6月1日,当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首次合璧展出之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两岸文化使者”朱炳仁先生设计创作的限量珍藏版《富春山居图》铜雕艺术电话卡也在浙江杭州的“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内首发,朱炳仁大师现场签售,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铜雕艺术电话卡

  这套铜雕电话卡以《富春山居图》整幅画卷为蓝本,套卡采取八连张的形式,其中首枚为“剩山图”,另7枚为“无用师卷”拼接组合。铜雕卡运用了刻铜艺术、镂铜艺术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蕴意于铜片之上,再进行氧化色彩处理,使卡片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艺术层次感。

8.1 高仿合璧版

  纪念《富春山居图》成画660年

  著名书法家刘艺先生亲笔题跋珍贵发行

  六位国学泰斗题跋为纪念《富春山居图》成画660年,经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以原作授权,中央文史研究馆出品,三百年书画老字号“荣宝斋”按原作1:1完美合璧。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及欧阳中石、沈鹏、侯德昌、程毅中、傅熹年、舒乙六位国学泰斗在高仿合璧版《富春山居图》上珍贵题识。《富春山居图》融汇古刘艺题跋今名家的所有墨宝悉数保留,已成为当代书画藏品中的旷世奇珍。“荣宝斋”按1:1全卷高仿,笔墨的晕染,细若发丝的线条淋漓尽显,确保书画与真迹的精、气、神、韵完美一致,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现任中国书协顾问的刘艺先生见到首次合璧的《富春山居图》时激动不已,即兴提笔在卷首题跋“丹青国宝,山水合璧”,十分珍贵。刘艺先生真迹题跋版《富春山居图》限量发行200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