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峰文化之旅【005】

 逸心茶舍 2014-08-09
【废都遗迹】

    历史上,先后有七个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在赤峰建立都城。这些都城上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大甸子古都、下至林丹汗的南北白城,时间跨越四千多年的历史。这些王朝为什么要在赤峰建立都城?这些都城在古代发生了哪些作用?这些都城的建立和废止究竟有怎样的原因和历史故事?
 
    在赤峰建立都城的几个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中,除了年代久远的大甸子古都外,最有代表性的当数西台遗址,最著名的是我国历史占有一席之地并创造了光辉灿烂辽文化的契丹王朝.我们从大甸子古城的发掘、古辽上京的废弃来探讨问题的真相。
 
    1973年夏,任敖汉旗文管所所长的邵国田那时正值年轻。一天,他接到线索,大甸子中学在建校舍时,屡屡出现人骨和陶器,有些学生觉得好看、好玩就拿回家,老师们拿来当笔筒或粉笔盒。
    邵国田闻讯前往,去时恰好学生放假。学校做饭的师傅热情地给他提供了很多线索,值班老师也把当笔筒的陶器给了他,他又到学生家征集了几件陶器。可惜有些陶器已盛上食盐,花纹已脱落。尽管这样,这事儿还是引起了邵国田的极大兴趣。随后他冒着大雨往返20多华里征集,征到了部分陶器。
 
  1974年4月,敖汉旗一辽墓被盗,惊动了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文化厅、盟文化局。专家们在新惠时看到了大甸子墓地出土的陶罐都大吃_惊,马上派人到大甸子实地考察。考察时,在一处被洪水冲刷得快要塌陷的古墓中,清理出一件彩绘陶鬲。正在初头朗进行考古发掘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立即移师新惠。在去往大甸子的路上,工作队长刘观民说:“只要挖到一件完整彩绘陶罐就足了。"邵国田回答说:“您将会挖出一大批来。”随后邵国田又去另一处发掘现场。 邵国田再到大甸子时,发现陶器堆了满满一屋,有一部分是彩绘陶罐,他高兴地对刘观民说:“这下我说对了吧。”
 
    1975年,“批林批孔”运动高潮迭起,一切业务活动陷入停止状态,大甸子考古发掘陷入瘫痪。7月份,辽宁省博物馆的文物图片展到了大甸子。展览时,从旗里拿了部分文物,拿到大甸子的文物未在文物总账上注明。后来在长达两年的文物审核时,谁也没有想起来缺失的辽代鸡冠壶、陶器、石器等文物在大甸子。由于这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有关部门对邵国田进行了不公平审查。直到1996年收回这批文物,才真相大白。虽然文物失而复得,却给邵国田的人生留下一段苦涩的记忆。
    197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考古所联合举办了五省市考古发掘展览。展览中,大甸子遗址出土的器物整整占了五个大立橱,在首都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从此,大甸子—这个既有古代防御设施,又有墓地的较大居民点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大甸子遗址是百里之内背依山地,伸入丘陵原上的惟一一个大规模的居民点。像这样的居民点,有学者以为可泛称为“邑"。因为左传中曾记载:“卿,大夫之邑,
有宗庙亦日都,其余称邑。”由于大甸子遗址的发掘量甚少,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有“宗庙’’之类的建筑物。是本来没有“宗庙"类建筑?还是有“宗庙”尚未发掘出来?这个待解之谜只能留待以后的考古工作者去破解。
 
    从现已发掘的古都城城址外有围(环)壕这一客观事实推测,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久远的古代,赤峰境内的古都城应该具备防御的功能,用以保护部落利益。赤峰境内目前已发掘的遗址中,最有代表性的古
城遗址应该是位于敖汉旗境内的西台遗址。
 
    现已发现的早期都城遗址城外环壕一般呈椭圆形,而西台遗址发掘的环壕则呈方形。西台遗址有两个紧挨的环壕,呈西北——东南分布,平面呈“凸"字形。西北部环壕是长方形,面积略小于东南环壕,西北边长,东南边即为东南环壕西北边的一段,其西南边要穿过一段山石。为使环壕整体方正,当时的人们并不是绕过这段山石,建筑者在山岩上凿出等宽的壕沟。东南部的壕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在东南边留有出入聚落的三个门道,中间门宽6米,两侧门宽2米。
 
    对环壕没有拐弯直接凿穿山石这一现象,有人说是为了追求一种规则的美,也有人说这样做是为加强防御。当时修筑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至今是一个难解的谜团。环壕由早期的椭圆形变成较为规整的长方形,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现在猜测,这反映都城的防御功能进一步增强’,因为方城比圆城更利于防御。西台遗址的“城门"为何有大小门之分呢?我们推测,一是说明当时在建筑上已知道讲究对称关系,所以在大门两侧各修一个互相对称的小门。再就是反映了聚落居民的等级关系,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或举行大型活动时,迎接重要的、尊贵的客人时,可能会打开大门;与之相反,一般情况则从小门出入。
    在西台遗址环壕的沟底还发现了沙子。这难免让人联想:当时的环壕内是不有水啊?到现在这仍是一个难解之谜。毕竟,如果从防御的功能上讲,有水与无水的作用和意义是不一样的。如果有水,环壕就发挥着类似护城河的作用;如果没水,那沙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西台附近有座古城?
 
    已发掘的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遗址大致有一个共同的分布规律。那就是,以一处中心性遗址为主,旁边三五成群分布。到红山文化时期这种分布规律更为明显。带有环壕的红山文化遗址除西台遗址外,还有份子等几处遗址。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份子地遗址,总面积达4平方公里。我们可以这样猜测,红山文化的中心就在份子地。4平方公里的大规模遗址也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这里应该是红山文化的中心区域。据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推测,西台遗址附近可能还存在一个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古都城,只不过目前尚未发现罢了。
 
五京”的来历辽朝为何会有“五京”?现在看,这应该与契丹人的民族特点有关。我们知道,契丹人是一个以车马为家,逐水草而动的游牧民族。在没有建都之前,契丹人居无定所,四季移动。换句话说,就是一年当中随季节变化而到处跑。辽建国后,辽皇帝一年四季都有离开皇宫外出打猎的“捺钵”(捺钵为契丹语行营之意)习惯,史称“四时捺钵”。春水秋山,钩鱼猎虎,皇帝一年四季并不只在一个地方呆着。皇帝带着大队人马而四处游走,营盘地飘忽不定。可想而知,皇帝到哪儿,皇帝的行宫也跟到哪里。而且在长达一200多年辽王朝历史中,几乎年年如此。这样,为方便皇帝出行及处理政务,便在几个相对固定的“捺钵”地点如辽阳等地建立固定的行宫,这就是后来的辽东京。这种特殊的民族生活习惯导致了政治上的特殊产物——辽代的“五京六府”。
 
    辽上京,位于今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郊。据文献记载,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公元918年正式筑城,名为皇城。公元938年正式改称上京。上京作为辽都共204年,于1120年被金人攻陷。辽上京从历史记载中的契丹王朝政治经济中心,变成我们今天眼中的辽上京遗址,它是怎样由繁荣的首都变成废都的,这其间到底有怎样曲折的经历?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发生在八九百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上京之战。   
 
    辽朝末代皇帝——天祚帝爱好打猎,特别喜欢猎鹰和猎犬。为了四处畅意畋猎,天祚帝还经常派遣使者,佩带银牌,称银牌天使,到女真部强行索取猎鹰海东青。这些使者每到一处,除了向女真人榨取财物外,还要他们献美女伴宿,既不问出嫁与否,也不问门第高低,任意凌辱之。契丹贵族的残暴行径,伤害了女真人的感情,激起了女真人的无比仇恨。
 
    当时任女真部落联盟长的阿骨打,是女真族反抗辽王朝的一面旗帜。他不仅作战勇敢,政治上很有见识,在外交上很有才干,同时不畏强权。最具有大无畏气概的要、数他在“头鱼宴"上的一番行为了。
 
    公元1112年,辽天祚帝来到春捺钵地——今吉林省大安附近月亮泡一带游猎。天祚帝下令,让东北地方各部落首领凡在千里之内者,都来朝见并进献贡物。时任女真首领的阿骨打与其他部落首领按惯例朝见。一天,天祚帝亲自钓取了一条大鱼,兴奋异常,立即按辽朝习俗举行盛大的“头鱼宴"。天祚帝命令各落首领次第歌舞,以助酒兴。轮到阿骨打时,阿骨打感到这是一种污辱,“端立直视,辞以不能",说自己不会歌舞,拒绝天祚帝的命令。在座者再三劝说,阿骨打就是不从,大失天祚帝的面子。头鱼宴不欢而散。辽天祚帝当场没发作,散席之后,他跟大臣说:“阿骨打小子如此跋扈,实在让人没法容忍。趁早杀了他,免生后患。”大臣认为阿骨打没有大过失,杀了他会引起其他酋长的不满,就说:“他是个粗人,不懂得礼节,不值得跟他计较。就算他有什么野心,小小一个部落,也成不了气候。"天祚帝听了,觉得有道理,也就没把这件事挂在心上。阿骨打在“头鱼宴"上受辱后,心中愤愤不平回到完颜部,决意同辽朝公开抗争,并多次派人到辽朝刺探情报,加紧了抗辽的准备。
 
    公元1120年四月,阿骨打趁天祚帝在外行猎之际,亲自统兵数万;兵分三路,直取辽上京。同时为显军威,命宋朝使者赵良嗣随军观战。天祚帝得知金出兵的消息后,急令大将率精兵火速增援上京。阿骨打率军奔袭千里,沿途辽军望风而逃。五月十五日,三路金军会师于上京东北龙岗,包围辽都上京,阿骨打亲自临阵督战。上京虽被包围,但城墙坚固,并有重兵防守,久攻不下。阿骨打一边指挥佯攻,吸引辽军主力,另派一支骑兵迂回于汉城之南,往来策应,预备围坚打援。并集中精锐部队,从西南方向主攻上京汉城。金军奋勇攻城,仅用半日,就攻破了汉城外郛防线。在金军强大的攻势面前,辽军惊惶失措失措,军无斗志。上京留守自知战金军不过,便打开城门投降。金军人城后,阿骨打与赵良嗣相约乘、马到上京内的辽宫殿内饮酒,赵良嗣当场作“和上京告捷”。
 
    从此,上京作为辽朝首都的历史地位不复存在。后历经战乱,最终成为一座废都,但究竟废于何时史不可考。从现已发掘的上京遗址看,城墙上有焚烧的痕迹。于是,也有人认为辽上京是被金军攻陷后一把火烧掉的,传说当时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对这种焚都说,考古专认为是一种民间传说,真正着火的地方其实应该是庆州城(与上京相距七八十里)。这和辽史记载的说天祚帝外出打猎时庆州失火的情况大致相符。
 
                                                                   【资料  辑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