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庄子》杂感 2

 石潭子 2014-08-10

 2、 透析“无用”

 

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在庄子《逍遥游》中有几则寓言故事,阐明他对事物“无用”与“有用”的辩证观点。对我们青年人的为人处世,很有启发。

故事一,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瓢,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这不是嫌它大,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不龟手之药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有难,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吴人用了不龟手之药),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故事二,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作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岔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这真是棵大而没有用的树庄子说: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虽然不被木匠所用却能给人遮阴乘凉,生长百年,这不是用场吗!

这两则故事说明了事物的有用与无用,完全在于人对事物的认识与开发的程度。事物有不同的特性,同一事物也可能有多种的特性与功能,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可能会有偏颇、不深刻、不全面,或者只会看到某方面的特性却忽略某方面的特性,而误判事物的有用与无用。事物的“无用”,其实不是真正的“无用”,只是因为人误判或者没有发现它的用途而已。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也是无穷无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事物的“有用”之处也会不断被开发,今天“无用”,可能明天会“有用”;在这里“无用”,可能在那里更“有用”。正如“大葫芦”不能盛水、不能装东西,却可以做“腰舟”浮游于江湖;“防止手冻裂的药”,纺织工世世代代只会用它来漂洗织物,谋士却会用它来应用于作战为国立下奇功;高大的臭椿树,不为木匠所用,却给人遮阴乘凉……人类要获得真正的逍遥自由,就要站得高看得远,要不断揭示大自然的规律,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从大的境界上,不断挖掘事物“有用”的潜能,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对自然界如此,对社会中的人也是如此。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应有他一席可用之地,绝对“无用”的废人也许就是死人了。关键是用人者要善于发现对象的长处,用其所长。每一个人对自己也应该充满信心,决不能因一时的挫折而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悲观丧气。人们判断自己是否“有用”还是“无用”,往往也会误判。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的以金钱为依据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副作用。读书、就业、升职,往往有人以金钱开路,社会风气败坏,“走后门”、“拉裙带关系”之风盛行,致使一些正直的老实人被人冷落,他们认为自己“无用”,感到前途暗淡,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自杀。这真是当今社会的悲哀!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当政者要从制度上堵塞“走后门”、“拉关系”的歪风,大兴“用人唯贤”、“举贤授能”之风;另一方面,每个人、特别是青年人,都要自立自强,,遇到一时的挫折、失败,不悲观不气馁,要认识和开发自己的才智,“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扬长避短,像庄子那样化“无用”为“有用”,化“小用”为“大用”,不要将自己“吊死在一棵树上”,此处不用我,自有用我处。相信自己一定会找到派上用场的立足之地,为社会效力,为人民服务,贡献青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