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痛之经验集粹

 杏林脉香 2014-08-11

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痛之经验集粹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可伴有胀满不适、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嗳气等症,常反复发作。包括西医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胃癌以及慢性胰腺炎和胆囊炎等以胃痛为主症的疾病。本病在临床之中甚为常见,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本病的治疗上,西医学常采用相应的抑酸、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粘膜、消除致病微生物等疗法,但是,疗效不是甚为满意,常常反复发作,且副作用无法避免。然而,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着独到的优势从多脏器多靶点着眼,全面地整体性调节,可使本病临床治愈或彻底治愈。

古代医籍中对本证的论述及称谓甚多,如《内经》称“胃脘痛”、胃心痛”。《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称为‘心下痛”、“心下痞鞭”。其他医籍中还有称为“心腹痛”、“心胃痛”等。在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上,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寒气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说明寒邪犯胃、气血壅滞不通而发生胃痛的病机。明代张景岳不仅对胃痛和真心痛作了鉴别,结束了长期以来胃痛与心痛混一谈的局面,而且对胃痛的病因病机作了较为详

尽的总结,着重强调了“气滞”这一病理因素,主张理气为主。虽然论述颇多,未能形成系统性的论述,治疗上也未得到统一性的结论。但历代医家对于胃痛的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论述为后世医家对于胃痛的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谢晶日教授是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省首位中医消化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主任,黑龙江省中医内科(消化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委保健组专家等。谢晶日教授学风严谨,强调学术传承,重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言传身教,尽显名师风范,业医30余载,中医基础理论雄厚,临床经验丰富,治病千万,救人无数,对消化系统疾病有其独到之处,笔者有幸侍诊,现将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痛”之经验,分析总结,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

谢晶日教授认为,胃痛一病,病在胃腑,其性为通。胃腑为六腑之一,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以通为顺,以降为用,性喜燥而恶湿。胃腑与脾脏以膜相连,互为表里,在五行之中皆属土,胃为阳明燥土,属阳。脾脏为太阴湿土,属阴,二者在生理病理上常常互相影响。

胃痛有虚实之别,实性疼痛即为“不通则痛”,多由于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等阻滞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性疼痛即为“不荣则痛”,多由于阳气亏虚,阴精不足,脏腑经脉失于濡养而致痛。虚实常常相互转化,相互影响。

1.1不通则痛

1.1.1外感寒邪

外感寒邪,中于胃腑,易伤阳气,其性主凝滞,阳气被遏受损,气机不畅,推动温煦无力。主收引,胃络拘急,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胃痛卒然暴作。

1.1.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过食生冷,寒积胃脘;恣食肥甘厚味,日积月累,湿热中阻;或饥饱无常,脾失健运,均可损及脾胃,以致脾胃失和,气机不畅,气血运行不利,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湿聚成饮,饮停日久,聚而成痰,痰邪阻络,胃络不通,不通则痛,遂成胃痛。

1.1.3情志失常

情志不遂,气机郁滞,郁而不畅,进而导致肝脏的疏泄功能失调,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滞则血瘀,瘀则不通,不通则痛;或者恼怒大作,气机逆乱,肝气横逆,横逆犯胃,而成胃痛。

1.2不荣则痛

禀赋不足,或久病脾胃受损,或劳倦过度,均可导致脾胃虚弱,或为中焦虚寒,胃失温养,或为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而致胃痛隐隐。

2.治疗特色

2.1调脾以和胃

《素问·太阴阳明论》日:“脾与胃以膜连”,二者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相合关系。在生理功能上,二者共同作用,完成对水谷的消化、精微的吸收与输布,以营养全身,同为后天之本。在病理方面,脾病与胃病在临床表现上虽有区别,但二者往往相互影响。谢晶日教授认为,胃痛之病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调脾和胃是治疗胃痛的关键,调脾包括健脾与悦脾,健脾即脾脏不足而给予补益脾气之药,如党参、白术、山药、炒薏苡仁之类。悦脾即在治疗主病之时,给予芳香行气醒脾快膈之药,如佛手、砂仁、陈皮、木香,

升麻之类。故在治疗胃痛一病时,无论何种证型,稍佐以健脾与悦脾之药,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胃是指使胃和,使胃通。胃脘痛发病的基本原理是脾胃的纳运升降失常,气血瘀阻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治疗上多用通法,使气血条畅,纳运复常,则其痛自已。但当辨虚实寒热,分别施治。如寒凝者当散寒行气;食积者当消积导滞;气滞者当疏肝理气等。正如高士宗所说:“通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

2.2 调肝以助脾

《素问·灵兰秘典论》日:“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故又称其为“刚脏”。其生理特性为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主要生理功能为:主疏泄,主藏血。肝主疏泄的生理作用包括促进脾胃消化,脾胃消化功能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肝主疏泄能够促进脾气上升,脾气升则健运,水谷精微得以上归心肺;又能协助胃气下降,使水谷之浊气依次下达小肠、大肠。《内经》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在生理情况下,肝脏即对脾胃有克罚之用,在病理情况下,不言而喻。若肝失疏泄,影响到脾之升清,可表现为胁肋胀痛、脘腹胀满、肠鸣、腹泻等,称为“肝脾不和”;若影响到胃之和降,症见嗳气、食欲不振、脘痞腹胀、或攻窜作痛,吞酸嘈杂或呕吐等,称为“肝胃不和”。因此,在治疗脾胃病中,其肝脏的疏泄之功尤为重要。此处论“调肝”,包括针对肝气郁滞的疏肝解郁,肝气逆乱的镇乱降逆,同时还包括调节对脾胃不足的相克太过。肝木乘及脾胃之土时,重在疏肝养肝佐以健脾和胃,以防肝木太过,伤及脾胃之土.如疏肝养肝的方中稍加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炒薏苡仁之类;脾胃有病,在健脾和胃的同时佐以舒肝理气之法,以防肝木的克罚太过,而不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如在健脾和胃的方药中加入柴胡、香附、香橼、佛手之类。

2.3温肾以复阳

脾胃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脾的运化,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肾中精气,又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补充,才能不断充足。正如《血证论·阴阳水火论》所说:“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病理方面,脾肾病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脾阳久虚,损及肾阳,或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形成脾肾阳虚证,中焦失于阳气的温煦而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因此谢晶日教授认为,无论是脾病及肾,还是肾病及脾,在治疗胃痛中焦虚寒证或脾肾阳虚证均不忘温肾。

3.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24岁,20071015日首诊。患者于半年前于饮食生冷后出现胃脘部冷痛,痛势隐隐,时发时止,食生冷痛甚,平素时有嗳气,两胁阵发性胀痛,常号隋志不遂有关,自行服用附子理中丸,效果不佳,2个月前,时有胃痛、胃脘部痞塞胀满,疼痛与胀满交替出现,但无吞咽困难,两天前疼痛加重,故就诊。来诊时,患者胃脘胀满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喜食热饮食,怀抱热宝而至诊室,舌淡苔白腻,脉弦而弱。方药:逍遥散加减。方药:柴胡15g,红参12g。黄芪25g,焦白术20g,肉桂15g,炒山药30g,补骨脂25g,乌药15g,香附15g,佛手15g,砂仁15g,陈皮15g,炙甘草lOg,茯苓15g7剂,水煎服150ml,每日2次口服。

二诊:20071022日。自述:疼痛、胀满大有减轻,体力渐增,但无下排气,自觉如有下排气会舒服。原方加炒莱菔子15g,九香虫15g,小茴香lOg15剂,水煎服150ml,每日2次口服。

三诊:2007115日。自述:胃痛、胀满消失,偶于进食过饱后,胃区不适,略觉口干。原方去掉补骨脂25g,肉桂15g,香附15g,木香8g,加香橼15g,紫苏15g,以防过补滞气,温补芳香行气之品伤阴。lO剂,水煎服150ml,每日2次口服。

按语:此病为肝郁脾虚型胃痛,该患因脾胃虚寒日久失治,脾胃更加虚弱,此时,肝木因脾胃之土虚弱之势,则相克作用太过,同时,由于患病日久,患者精神压力较大,积聚日久,而情志抑郁,故成此病,其中柴胡、香附为疏肝解郁之药,以柴胡为君药,臣以香附以奏疏肝解郁之效,红参、焦白术、茯苓、炙甘草、炒山药、陈皮、黄芪为四君子汤加减化裁。佛手、砂仁、木香三药疏肝、温中、行气全面照顾本病,以达补气健脾之效,肉桂、补骨脂、乌药合用其一温中焦以祛寒,同时注重从肾脏元阴元阳之本论治,补其阳气之不足,后加炒莱菔子、九香虫、小茴香以增加温中疏肝行气之力,以上诸药君臣相助,佐使相扶,层次明了,以达舒肝解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之效。

总之胃痛的病因很多,错综复杂,病情变化无常,又因个人禀赋不同,病情轻重深浅不同,症状表现亦有差异,临床当须谨守“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病机,圆机灵活,方可万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