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抗治疗女性不孕症临床经验总结 本院陈炯抗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经验丰富,尤擅长不孕不育症的诊疗,其以“中药人工周期”法治疗不孕症效果显著。笔者随陈师学习2年余,体会良多,现将其相关经验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1.重视气血,三阶段养血调经种子 陈师认为,“以血为用”是治疗妇科疾病的总纲。《妇人大全良方》云:“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其不先伤其气血者……气血者,人之神也,然妇人以血为基本,则血气宣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因妇人月经、胎孕、产育、哺乳期都以血为用,同时又易于耗损阴血,使机体处于血分不足、气分偏盛的状态。故妇人病的病因大多是劳伤气血阴阳,感受外邪;病机或为气血逆乱,月水不循常道,或为五脏不能相生,生化之源耗竭,或为荣血亏损、冲任失养和肝气郁结。临床上,不孕之妇亦多为月经不调,经期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少,或崩漏或闭经,血色或淡或深而夹瘀,故治疗要注重补气养血,陈师常以自拟五物方(四物汤加艾叶)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在养血调经方面,陈师提出“三阶段养血调经种子”论,亦称“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即根据患者月经周期进行调经种子。第一阶段为卵泡发育期(约为月经第5~8日),此期月经过后,血海空虚,以大补气血养阴调经为主,即养血调经促进卵泡生长,治以五物方加黄芪、天冬、麦冬、金樱子、五味子为主;第二阶段为排卵前期及排卵期(约为月经第12~16日),此期经血由虚到渐满,以养血化瘀为法,因卵子成熟,需活血化瘀推动卵子排出,治以五物方加莪术、丹参、牡丹皮、黄柏、知母、柴胡为主;第三阶段为黄体期(约月经第23日到经前期),此期经血满溢,以养血补肾阳为主,因排卵后黄体形成不全,分泌孕酮不足,或黄体过早退化,需要支持黄体成孕,治以五物方加巴戟天、淫羊藿、桂枝、锁阳、补骨脂为主。以2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坚持治疗3~6个疗程可获佳效,患者经调而成孕。 2.标本兼治,提高临床疗效 不孕症至今为疑难杂症,患者常因多方求治无效而渐对治疗失去信心,故而很有必要在首诊中减轻患者的某些症状,使之树立起继续治疗的信心,这对患者坚持治疗是很有帮助的。临床上患者情况各异,证候亦变化无常。对于众多兼夹证候者,陈师认为应当综合调治,在组方围绕主证的同时,针对当前患者某一重要症状进行有的放矢。如兼下腹痛,加香附、乌药以行气止痛;兼心烦失眠,加栀子、淡豆豉以清心除烦;兼便秘,加莱菔子、冬瓜仁以润肠通便;兼经前乳胀,加郁金、香附行气;兼肾虚腰痛,加独活、桑寄生以补肾祛风止痛;兼白带量多,加用土茯苓、萆蓐以除湿止带;兼头晕,加天麻、钩藤以平肝止晕;兼肠炎腹泻,加葛根、黄芩、木香以调肠止泻;兼泌尿系感染,加茯苓、泽泻、车前草利尿通淋。 3.结合现代技术辨证 治疗不孕症时,陈师常结合性激素6项及抗精抗体进行微观辨证,如雌激素量少者,多属精血不足,治当以补血填精为主,药用黄精、制何首乌、熟地黄等,并嘱患者多食含雌激素的食物,如豆浆、蜂蜜等;孕酮偏低者多属肾阳虚,治当以温肾益气为主,药用仙茅、巴戟天、淫羊藿等,并嘱患者多食温补之物如干姜,冬天则可食当归羊肉汤;抗精抗体阳性,多为湿热之邪所致,治当以祛湿热之品,金银花、生地黄、甘草等。如B超发现乳腺增生者,当以软坚散结为主,药用夏枯草、皂角刺、猫爪草等,并嘱患者多食海产品;子宫内膜薄者,当以补肾填精为主,药用黄精、紫河车、女贞子、菟丝子等,并嘱患者多食花胶(鱼鳔)、阿胶等。若输卵管不通,出现输卵管炎症,多为湿热瘀交阻所致,并与肝、胆、冲、任经有关,治疗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时还应注意扶正气;临证在调气血法中结合清热利湿、化瘀通络等,以恢复输卵管的功能,如经后期于补气养血中加土茯苓、败酱草、丝瓜络等,经间排卵期于补血活血化瘀促排卵时加薏苡仁、女贞子等,经前期于补血益气温肾时加柴胡、郁金、菟丝子等,以求扶正祛邪,畅通输卵管。 4.调畅情志,夫妇并治 陈师认为,对于部分原发性不孕患者,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却久婚不孕,可诊为心因性不孕,此类患者在药物治疗时,还应注意情志的调治。所谓“产育由于气血,气血由于情怀,情怀不畅则冲任受伤,冲任受伤则胎孕不受”,注意情志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门诊中常见一些初诊患者眉头紧锁,甚或哭哭啼啼,这些精神因素不但直接影响排卵功能,还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诱发子宫输卵管炎症而引起阻塞,故需重视心理疏导,消除其抑郁,尤其是急孕心理,树立其治愈信心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因舒畅情志,必然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湿、痰、瘀、滞自消除。另外,不孕不育与夫妇双方都有关系。《格致余论》云:“男不可为父,得阳道之亏者也:妇不可为母,得阴道之塞者也。”因此,对不孕不育症必须夫妇双方进行检查,明确原因所在,结合临床辨病辨证,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治。 5.典型病例 患者,女,32岁,工人,2010年6月14初诊。患者输卵管通而不畅2年,月经量少1年,未避孕2年而末孕。月经13岁初潮。经期3~5 d,周期30 d,量偏少,无痛经。末次月经2010年6月7日,3 d干净,量偏少。患者于28岁结婚,2008年曾经因右侧输卵管异位妊娠而行右侧输卵管切除术,术后半年行输卵管造影术提示左侧输卵管通而不畅,近一年渐出现月经周期正常,经量较前减少一半以上,伴疲倦,纳差,下腹隐痛,平素带下量多、色白,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为“左侧输卵管通而不畅,右侧输卵管切除术后,月经失调”,建议行试管婴儿术。患者拒绝行手术治疗,遂求治于陈师,就诊时诸症依然。先拟补气养血调经。方取五物方加减:艾叶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0g,熟地黄12g,黄芪20g,党参20g,天冬12g,麦冬12g,五味子12g,金樱子12g,女贞子2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行经第14日复诊。 2010年6月21日二诊:诉疲倦较前好转,纳差好转,带下量稍减。就诊时值排卵期,治疗上加以化瘀,推动卵子排出。改方:艾叶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0g,熟地黄12g,知母12,黄柏12,莪术12g,柴胡12g,丹参20g,土茯苓30g,益母草30g:继服3剂,嘱患者月经前约5 d再复诊。 2010年7月1日三诊:诉带下量明显减少。由于此期为黄体期,治疗上加以温阳补肾,支持黄体功能。改方:艾叶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0g,熟地黄12g,巴戟天12g,淫羊藿12g,桂枝12g,补骨脂12g,锁阳12g,菟丝子12g。继服3剂,嘱下次月经第5日复诊。 2010年7月12日四诊:诉7月6日月经至,量较前明显增多,继以“三阶段养血调经种 子”法为其治疗,依上法调治3月余,2010年9月15日因月经未至,查尿妊娠试验阳性,于2010年10月16日行B超检查提示宫内妊娠,见孕囊约29mm乘以23mm,见原始胎心搏动,如孕7周,并于2011年7月21日顺利产下一女,母女平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