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放射性的发现

 常青樹 2014-08-11
伊伦娜( Irene Joliot-Curie),法国化学家。1897年9月12日生于巴黎,她是居里夫人的长女,自幼就受到了父母的熏陶,热爱科学研究。1906年她不满九周岁时,就不幸失去了父亲皮埃尔·居里。居里不幸去世后,居里夫人虽然十分悲痛,但她仍顽强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伊伦虽然年幼,却非常懂事,时常安慰母亲,母女变得形影不离。也正因为如此,使伊伦从此对化学和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伊伦21岁时开始在她母亲的研究所里从事放射性研究工作。1926年10月4日,伊伦与镭学研究所的青年学者弗雷德里克·约里奥结婚,成为生活的伴侣、科学研究事业的合作者。1928年,伊伦和弗雷德里克开始共同研究α粒子作用下核子反应。他们发现并非所有元素的原子核都能被α粒子击破。由于比较重的元素的原子核所带正电荷多,它们对α粒子有排斥作用,所以在α粒子轰击下,比较重的元素并不容易产生核反应。1931年他们夫妇又用α粒子轰击铍、锂、硼的原子核,产生了一种穿透力很强的辐射线,它能反冲击氢的原子核。因此,他们设想这是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其质量与质子相近,但不带电荷,具有高度的穿透力。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也重复了此试验,并证明了确实存在着这种新的基本粒子,并把它命名为中子。此后,伊伦和弗雷德里克利用天然放射性元素钋放出的α粒子轰击铝、硼、镁,铝放出了中子。但是,当停止轰击时,发现铝仍在不停地发射出正β射线。他们由此研究发现用α粒子轰击铝时,可以产生磷的放射性同位素。他们的发现为放射性化学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能够利用人工核反应获得新的人工放射性物质。这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项巨大贡献。为此,1935年伊伦和弗雷德里克同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也是居里家族第三次获得这一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此后,为纪念他们共同的事业,开始使用约里奥—居里复姓,称为约里奥—居里·伊伦和约里奥—居里·弗雷德里克,即约里奥—居里夫妇。我国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曾于1937年在法国留学时,得到了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指导。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进行核物理的研究工作。并于1940年在这里获得博土学位。1946年钱三强和何泽慧等共同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约里奥—居里夫妇共同为钱三强博士签署了鉴定。1950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同时被法国政府解除了原子能总署专员职务。为此,伊伦十分气愤,加之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使身体受到损伤,于1956年3月17日在巴黎病逝,享年仅58岁。

锝是第一个人工制得的元素。它的拉丁名称 technetium(Tc)正是从希腊文technetos(人造)一词而来。
锝technetium 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 Tc,原子序数 43,属周期系ⅦB族,为人工放射性元素,已发现质量数为90~110的全部锝同位素,半衰期最长的同位素是锝98。1937年意大利C.佩列尔和美国E.G.塞格雷用氘核轰击钼,首次制得43号元素,并命名为technetium,该字来源于希腊文technetes,含义是“人造的”。锝是第一个用人工方法合成的化学元素,随后,从铀的裂变产物分离出一些锝的同位素,利用钼、钌、铌的核反应,也制得许多锝的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只发现过极少量的锝99。

  

1934年11月15日,法国科学院召开会议,一位名叫约里奥-居里的年轻科学家在会议上提出科学报告,宣布他和他的夫人伊伦·居里一起得到的重要发现。
  大家还记得在36年前,正是在这个讲台上,居里夫妇宣布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那时候,小伊伦还只有1岁。如今青年一代科学家成长起来了,小居里夫妇发现了人工放射性。
  这个重要发现还得从头说起。
  前面已经讲过,贝特怀疑卢瑟福的实验丢掉些什么没有被探测到,他们用新的探测放射性的仪器发现了新的放射现象,并且由此发现了中子。小居里夫妇积极地参加了发现中子的研究工作。
  小居里夫妇想:在卢瑟福的实验中没有放射出质子的那些元素,受到α粒子轰击会放射出中子,为什么那些放射出质子的元素,不会同时放射出中子呢?
  他们仔细地重复了卢瑟福做过的实验,想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
  卢瑟福曾经发现,用α粒子轰击铝,就会放射出质子。这个核反应是:
   4 2 He+ 27 13 Al→ 30 14 Si+ 1 1 H
  小居里夫妇重复了这个实验,他们使用了新的探测仪器,结果发现:放射出来的不但有质子,还有中子。卢瑟福当时由于使用的仪器不同,没有发现中子。
  他们进一步仔细研究,发现在用α粒子轰击铝的时候,不仅放射出质子和中子,还会放射出电子。不过这种电子带阳电荷,是正电子。
  他们用一块铅板插在α粒子源和铝片之间,铝片就停止放射质子和中子了。这说明α粒子被铅板挡住了,它和铝原子核的核反应也就停止了。奇怪的是这时候铝片仍然有放射性,继续放射出正电子,不过放出的正电子不断减少,持续半小时左右,才最后消失。
  1933年10月,在布鲁塞尔的国际科学会议上,小居里夫妇报告了他们的实验结果。这些结果引起了到会的物理学家激烈的争论,大多数物理学家都说他们的实验不可靠。但是一些老科学家,如玻尔,认为这个发现很重要,他们对这一对年轻人给以支持和鼓励。
  小居里夫妇没有灰心,他们回到实验室继续研究。他们认为α粒子轰击铝原子核以后放出中子变成了磷的同位素,也就是:
   4 2 He+ 27 13 Al→ 30 15 P+ 1 0 n
  而磷的同位素器3015P是放射性的,它会放射出正电子而变成稳定的硅同位素:
   30 15 P→ 30 14 Si+e + ( 0 +1 e)
  为了检验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他们把经过α粒子强烈轰击的铝箔迅速溶解在盐酸里。铝和盐酸反应冒出了氢气,如果真有放射性磷的话,那就会生成磷化氢。磷化氢也是气体,所以冒出来的气体就会有放射性——放射正电子。
  实验证实了他们的看法,气体真的有放射性。
  同铝的情形相似,小居里夫妇发现,硼和镁受到α粒子的轰击会放出中子和正电子,也发生了人工放射性。
  1934年11月15日,在法国科学院的会议上,他们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的实验结果。这一回谁也不怀疑了,大家以热烈的掌声通过了他们的科学报告。
  以前人们只知道有铀、钍、镭、钋等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这些元素都是位于元素周期表末尾的重核元素。现在,小居里夫妇发现了列在周期表前面的轻核元素也可以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它们在自然界并不存在,而是人工制造的,是人工放射性元素。
  卢瑟福在他当时的条件下,发现了人工核反应,实验是做得十分仔细的,获得了非常重要的发现。但是科学并没有停步不前,不过十多年的时间,就发现他的实验还有不足的地方。在卢瑟福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中子,又发现了人工放射性,科学又大踏步地前进了。谁也不能说自己的研究工作已经尽善尽美了。谁也不应该认为,以前的科学家已经把什么都发现了,我们已经不能有所作为了。
  1935年底,小居里夫妇由于发现了人工放射性而得到了诺贝尔化学奖。同年得到诺贝尔物理奖的是发现中子的查德威克。
  约里奥-居里在领取奖金的演说中预言:“我们看清楚了,那些能够创造和破坏元素的科学家也能够实现爆炸性的核反应……如果在物质中能够实现核反应的话,那就可以释放出大量有用的能量。”
  核反应和释放能量,有什么关系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