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的歌会在天堂唱响

 苏迷 2014-08-11
她的歌会在天堂唱响
  王慧骐
  锦华走了。我是在8月5日傍晚获悉这个噩耗的。直到此刻,我坐在桌前写这篇文字,依然无法相信她已真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今年3月的一天她从加拿大女儿的家中给我来过电话,说话的声音一如病前的轻快和流畅。她说那儿的空气好,又能同两个外孙在一道,虽然做不了什么,心情却挺放松。我在电话里除了表示对她身体状态的高兴,还与她相约,金秋十月等她回到吴江后,我再去看她。
  锦华是在2009年的10月因持续一个多月的高烧而被查出患有淋巴肿瘤,也就是说她同这个凶险之疾拼搏了将近五年。在这个阶段里我曾几次去医院和她家中看望过她。她向我讲述过病中以及化疗中的痛楚,一个原本柔弱的江南女子,在与病痛日复一日的较量与对峙里,我看到了她超乎常人的坚韧和顽强,也看到了她对生命深深的眷恋和渴望。听说有一年的春节,前后一个多月,她独自一人躺在苏州一家医院全封闭的病房里接受化疗(丈夫老丁每天早至晚归,奔走于苏州与吴江之间,为她弄一点吃的来),听着屋外万家团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可以想象她的内心承受着怎样一种孤独与煎熬。
  锦华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又多么离不开写作的作家呀!若从1980年她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引起热烈反响的散文《悠远的纤道》(此文后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算起,她的写作持续了三十个年头。前后出版散文集和纪实文学集共计20部。第20部书的书名为《在北美读东方禅语》,出版时间为2009年6月(我曾应约为这本书写序)。她的散文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当有一席之地。其散文集《何时入梦》获江苏省首届紫金山文学奖;《空谷佛音》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
  锦华还不只是一个只顾自己埋头写作的作家。她怀有一颗优雅而美丽的博爱之心,在苏州市文联副主席这个岗位上她工作了20多年,受到她关心、帮助和提携的文学新人不知有过多少。她帮他们修改作品,并找报刊发表;帮他们选编书稿,联系出版,甚至四处托人寻求出版资助。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几例:吴江一个12岁的女孩,有很突出的诗歌天赋,她发现后不止一次地给我写信打电话,极力推荐这个女孩的诗作,后来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帮这个孩子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部诗集。也是吴江的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大学毕业没几年便在浙江一家省级集团干出了不凡业绩,却在花一般的25岁时惨遭车祸不幸而亡,锦华从其父母处听到这个女孩的一些故事,感动之余邀约另两位女性作家,三人分头采访,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部催人泪下的人物传记——《远行的燕子》。而在整个写作和出版的过程中,锦华向世人展现的正是她一以贯之的古道热肠。
  锦华与我较多的交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彼时我在南京主持一本综合性人物杂志《东方明星》。这个刊物办了六年半的时间,她自始至终向我伸出无私的援手,不仅为杂志写了大量优质稿件,还积极地为我组稿,参与了不少活动的策划和具体实施。最令我难忘的是1995年9月,在苏州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刊物推出了一期“苏州专号”,而这本专号的如期推出,锦华是当时最大的功臣。她不仅牵头组织了苏州的一批实力写手,还亲自操刀,为采访苏州籍知名人士几赴京城。专号上光她采写的人物就有当时已85岁高龄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时年九旬的国际大法官倪征日奥先生,以及时任《人民日报》 总编辑范敬宜先生和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这些采访和写作都是在很紧迫的时间状态下完成的,锦华身上那股拚命三郎的精神令我深为折服。
  锦华走了。她答应我要回来的却这么匆匆走了。记得20年前她出过一本散文集,叫《边走边唱》,对她称赞有加的老作家袁鹰在更早时候便称锦华是“以诚挚的爱心,总想为家乡父老唱支歌”的“深情歌手”。袁鹰为锦华的一本书所作序文中如此写道:“大地山河在等待她,春风秋雨在等待她,父老兄弟姐妹都在等待她呢。”哦,锦华,我亲密而挚诚的老友,愿你纯粹而炽热的歌声,从此在天堂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