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2年300万河南人逃荒来陕西 ?在西安以拉车为生

 太阳初照 2014-08-11

1942年300万河南人逃荒来陕西 在西安以拉车为生

(2012-11-30 15:29:20)

画乡骄子--天涯人

标签:

杂谈

1942年300万河南人逃荒来陕西 <wbr>在西安以拉车为生

1942年300万河南人逃荒来陕 88岁老人曾被卖过3次

1942年逃荒中被饿得直哭的孩子(资料图)

  “饿狗咬掉耳朵,弟弟嚎了半声就死了”

  她被卖三次,终于卖到了“最好的地方”

  ■记者凤晨王怡纯

  1942年,“水旱蝗汤”四大灾害轮番袭击中原地区的110个县,1000万人的河南省,有300万人被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

  讲述这段历史的电影《一九四二》正在热映,以同样的历史为背景,陕西青年作家吴文莉创作的长篇小说《叶落长安》也讲述了跨越半个世纪的“河南人在西安”的故事,同名电视连续剧也在各地热播。

  为还原河南人逃难到陕西的心酸历程,本报记者特此采访了《叶落长安》的作者吴文莉,听她讲述那些幸存者亲历过的人和事。

  在创作长篇小说《叶落长安》的过程中,吴文莉大量走访了那些亲历过当年苦难的人。吴文莉表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对待那段历史、那段苦难的态度。“他们就像在讲别人的故事,对于那些苦难,表现的异常平静。”

  而这么多年后,让吴文莉最为感触的则是:“饥饿的时代,能活下来的人都是了不起的,所以,我们应该给予来陕的河南人更多的宽容与理解,就像一对兄弟一样。”

  88岁老人称当年逃荒途中曾被贩卖三次

  吴文莉称,逃荒生存的人群中,由于易贩卖,更容易要到饭,女性反倒更容易生存。据她讲,从河南逃难到陕西的人中,一位如今已88岁的老太太当年曾被贩卖过三次。

  吴文莉给记者讲了自己采访过的一个老太太亲历的逃荒。老人今年已经88岁了,1942年的时候,她刚刚8岁,那场灾难让所有人在一夜之间开始了逃荒之旅。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从一个8岁的女孩瞬间成长起来。

  在逃荒的路上,家里因为无法承受多一个吃口粮的人,便把她卖给了当地人当童养媳。据这位老人讲,当时因为还在河南境内,所以情况也不乐观,过了两个月,丈夫又携全家人开始了大逃荒,当时才8岁的她伺候着男方家里的两代人,一路上看着树皮都被人剥光了,她感觉自己连活的可能都没有了,男方家人开始动摇,最终将她抛弃。

  后来,她漫无目地的走进了一个村子里,她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只知道那里家家都养着羊,而且一天可以吃两个洋芋。她再次当了一个智障人的童养媳。而后,便天天遭受着那一家人的毒打。坚持了大概两年后,一天凌晨,她看见一辆拉草车路过,想也没想就跳上了车,尽管驾车的人声称会将她卖掉,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跟随他到了最后的落脚地——西安。当时10岁的她觉得西安是她见过最好的地方,没有战争,没有饥饿。她被车夫卖给一家弹棉花的,一直生活到如今。

  吴文莉告诉记者:“老人在讲述那个任凭什么词都无法形容的逃荒史的时候,就像在讲别人的故事。对于那些苦难,她表现的异常平静。也许,人只有吃饱后才有尊严可谈。”

  85岁老人称逃荒途中弟弟被饿狗咬掉耳朵惊吓致死

  吴文莉说,那时,饥饿和灾难已经彻底摧毁了人伦道德,对于逃荒的人来说,任何匪夷所思的事情都会发生。据她讲,一位如今已85岁的老太太曾遇见烧人骨取暖的事情。

见过被击落的日本飞机

  另一个主人公今年85岁,家在南阳。她不仅亲历了日寇侵略南阳的那场战争,更亲眼目睹了家人在逃荒路上离她而去。战争降临的时候,她正在山上摘山楂。周围的人让她快跑,她一路翻滚从山上跑下来时,周围早已硝烟四起。据老人自述,那场仗打了两天两夜,战场上到处都是死人,她却奇迹般存活。

  那时日军不时对南阳进行空袭,当地驻军曾击落一架日本飞机。飞机冒着烟跌落农田,她和乡亲们跑去看。飞机里走出了两个很年轻的日本女人,给她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两个日本女人很白,身上也很香,日本人最后被政府派车拉走了。

  老人自述,“中央军”打了败仗要撤退。乡亲们在路边看着撤退的“中央军”非常无助:“你们走了,我们怎么办?”当兵的流着泪将自己的口粮分给乡亲们,老人还记得当兵的给她的钞票。

  弟弟被饿狗咬掉耳朵惊吓致死

  吴文莉给记者讲了一件老人一直没能释怀的事情,“逃荒路上,母亲抱着3个月大的弟弟在树底下歇息,等她乞讨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几乎让她崩溃的事情。母亲累极睡着了,逡巡在附近的饿狗趁人不备,一口咬掉了弟弟的一只耳朵。弟弟只哭了半声,就惊吓而死。母亲也自此精神一直不稳定。

  在继续逃荒的过程中,有一天,她的妹妹又发生了危险。父亲挑着担子,担子的一边挑着个锅,小妹妹就坐在锅里,在过河的时候,父亲脚底一滑,妹妹和锅同时掉进河里。她跟着跳进河里救妹妹,抓到锅的时候,却不小心把妹妹碰到了河中。幸亏一位同行的中年男子一把抓住了妹妹,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吴文莉对记者说:“姐妹两个目前都还健在,这种九死一生的经历在那个年代是非常普遍的,逃荒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哪一秒就会不在了,活着的人经历的苦难数不胜数。”

  曾遇见烧人骨取暖的事情

  吴文莉说:“那个时候,饥饿和灾难已经彻底摧毁了人伦道德,对于逃荒的人来说,任何匪夷所思的事情都会发生。目睹亲人离开的老人在逃荒的过程中曾经寄宿在一个十来个人围起来的小棚子里,那时候,在烧柴取暖的时候,老人说她一眼就能认出来哪些是柴,哪些是人骨。因为人骨在燃烧的时候会有一股恶臭味,而且有油,燃烧的时间比较长。而每每这个时候,都是令老人感到心死的时候,庆幸的是,她度过了那个时期。”

河南人在西安战乱时靠拉车为生 多落脚道北解放路

    “山东人逃荒去东北,河南人逃荒去陕西”,电影《一九四二》讲述河南人逃荒的故事,历经艰险来到陕西并生存下来的河南人历经生息繁衍,现在已经成了地道的西安人。对于陕西人来说,这个电影更易引起共鸣。河南人逃荒为什么首选陕西?他们在陕西如何生存?记者为此特别采访了研究陕西地方史的专家宗鸣安先生。记者王怡纯 凤晨

  呼吁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时至今日,在说起曾经逃荒至西安的河南人时,吴文莉呼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宽容与理解。在她看来,河南人与陕西人就像兄弟一样。

  一边是战乱的死亡之地,一边是难民们的梦想家园,他们逃往到西安,这是中华民族一场多么惨烈无奈的迁徙。从某种程度来讲,是战争与灾害造就了这一历史事件,但也因为这一点,使两个地缘的人联系的更加密切。

  在全国范围来说,河南人和陕西人是融合的最好的。什么是融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饥饿的时代,能活下来的人都是了不起的。而今,他们有的人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时刻担心着外来人异样的眼光。所以,我们给予他们的应是更多的宽容与理解,就像一对兄弟一样。吴文莉最后这样说道。

  河南人为什么选择逃荒陕西?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豫陕两省的历史渊源

  宗鸣安向记者介绍,当时河南难民离得最近以及最容易逃的地方就是陕西。陕西八百里秦川,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土地肥沃。就地理位置来讲,因为陕西与河南中间隔着黄河与潼关,日本人不容易打进来,相对安全。加上西安是一个大城市,人口多,生活资源也很多。上世纪30年代陇海铁路修通后,很多河南人就顺着铁路逃荒来到了陕西。

  抗日时期,西安定为陪都,属于大后方,这作为一个大背景,引得很多南方的企业都转移到了西安,甚至还有一些学校,这些使得西安当时经济比较发达。企业商业的进驻需要很多的劳动力,逃荒而来的河南人也就作为重要劳动力进入企业商业。

  逃到西安的河南人各个层次都有,不乏有在河南当地有一些产业的人。抗日战争后才有很多河南人来到陕西,他们变卖产业来到西安继续做点小生意,这些人生活相对过的比较好,之后也引得一些河南的艺人来到西安生活,比如河南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

  西安作为西北最大的城市,加上陕西一直与河南的关系非常好,离河南也最近,两省一直有着很多千丝万缕的关系。民国时期,河南巩义人刘镇军曾任陕西首任督军。1918年3月,刘镇华还由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陕西省省长。另外,在辛亥革命时期,很多河南籍的人在西安还参加了辛亥革命,当时很多都留在西安任政府官员。他们远在河南的亲戚通过关系也陆续投奔到西安落脚。

  宗鸣安告诉记者,河南人逃荒是一个延续的过程。近代河南有很多次大的移民潮,他们可以说陆陆续续一直在逃。河南历代灾难不断,包括旱灾及水灾等,花园口事件算比较大的一次灾难。另外,河南属于农业大省,一有自然灾难就会导致大量的农民逃难,再加上上世纪40年代正处于抗战时期。历史上还有逐鹿中原之说,控制了中原这一中心点,就能牵制南北,所以河南一直战乱不断,这也对当地自然条件破坏很严重。可以说,河南人的逃荒,自然灾害占一部分,战争占一部分。因为是战区,从上世纪3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40年代早期,经常有逃难到陕西的河南人,河南人民逃难算是历史大事件。

  河南人都到了西安哪些地方?

  道北地区、解放路河南人最多

  据史料记载:1938年6月9日,为阻滞日寇西进,国民党政府炸开郑州花园口附近的黄河大坝,在黄淮平原形成了跨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黄泛区。这次人为的“黄河泛滥”,导致89万中国平民丧命,1200万人踏上了流亡之路。

  现在,流传着“河南棚子河南担”的说法,就是说那时候的河南人居住在棚子里,全部的财产只有从河南用扁担挑来的一些家当。

  西安算是河南灾民一个最近也算比较容易的容身之地,他们选择先在西安落脚,如果他们没有亲戚朋友在这儿,加上觉得逃到陕西的人员太多,他们就会继续沿着铁路继续向西。新疆现在也有很多河南人。

  由于陇海线当时已经开通,现在西安的道北地区、解放路 (原尚俭路)河南人最多,他们主要分布在西安城西北一带,新城区聚集的河南人最密集。

  河南灾民在西安如何生活?

  靠拉架子车或拉黄包车为生

  当时大批的河南人顺着铁道进入西安,火车站往北那时是一大片荒地,并且荒无人烟,他们就搭棚子住了下来。源源不断的河南人在这里搭棚安家。铁路附近很能养人,使道北地区的河南人越聚越多,之后还繁衍后代,一直生活到现在。

  另外还有一批河南人下了火车后一直往南走,来到了现在的解放路。他们在那里安家做起了小生意。但很大一部分都是做下层,从事体力劳动,靠拉架子车,或拉黄包车为生。最有意思的是西安当地人一听是河南人拉黄包车都非常愿意坐,原因是西安人觉得河南人身体好,其二是因为河南人要钱不多,也不会乱开价。

  宗鸣安介绍,在西安,他们最早期使用人力车,之后是架子车,到最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公司合营,成立了运输公司(当时很多运输公司都是河南人)。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机械化后就出现了蹦蹦车,来西安的河南籍后裔他们就开始开蹦蹦车拉人,到最后发展到简单的汽车。

  抗战时为了防止飞机炸弹袭击,西安城墙挖了很多城墙洞。抗战以后,很多难民看到有城墙洞就住了下来,到最后很多都成为了自家的院子。上世纪70年代以前,西安城墙北边很多城墙洞都住着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北边的难民比较多的原因。

  相 关 链 接

  1942年河南逃出的难民有近百万人在宝鸡安家

  据有关部门统计,1942年前后,从河南逃荒出去的难民有近百万人在宝鸡安家落户。

  70多年来,宝鸡的河南人后裔已经和当地人融为一体。虽然,宝鸡的河南人仍然喜欢喝“胡辣汤”,但宝鸡本地的羊肉泡馍、豆腐汤、手擀面皮、麻酱凉皮等大众饮食也被他们接受。宝鸡本地人也适应了河南人的饮食特点,喝胡辣汤、吃烩面也成为他们的饮食习惯。

  “当时陇海铁路就通到宝鸡,终点站就在宝鸡城东门约一公里处,难民们沿铁路逃到此处,大多就居住下来了,而在铁路边卖煤卖炭,也是好多能吃苦的河南人的首选。因此,后来铁路旁边的这条街就叫炭市街了。”宝鸡市经一路社区书记武桂荣说。

  宝鸡的布市街曾是河南裁缝们做生意的地方,“我刚从河南逃荒到这儿的时候,就是在河滩上支个摊子给人做衣服,那时候没有缝纫机,全都是手工,也改旧衣服,那时候穿棉袍的多,改一个棉袍一毛钱”。从河南滑县牛屯乡鸭固村逃荒来到宝鸡、如今已93岁的老裁缝崔永庆说。

  记者在宝鸡市火车站旁边的步行街与街上的几个铜人雕塑合影(上图),旁边一位卖糖葫芦的老人笑着问,“你也是河南人吧,一看长相就像,这几个拉板胡、打竹板的铜人就是咱老乡,这就是表现当年常香玉他们在这河滩上唱豫剧的情形”。据《大河报》

  阅 读 延 伸

  ◇沿陇海铁路一直往西走

  陇海铁路是一个中国的东西大干线,1935年修到了西安,次年修到了宝鸡。由于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军阀战争影响,陇海铁路工程历时22年之久,修通长131.8公里的潼关至西安段。1935年6月,陇海铁路长安机务段在道北笃臣巷建立。当年旅客发送量189万人次。

  花园口决口后,河南受灾的逃离人口大概有180多万,顺着铁路线一直往西走,很多都留到西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