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为什么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wyt老灰兔 2014-08-12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英文:Paradise above,Suzhou and Hangzhou below.意指天上有天堂,人间有苏杭。





典故出自宋·范成大《吴郡志》:“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两地景色秀美,犹如天堂。也因当时这两地的政治、经济都比较领先,人民生活富足,好比天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由来







流传甚广的说法一





在中国各地的风土谣谚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应该算得上是流传最广的了。笔者少小时就不知从哪里听说了这句话,以致对韦庄一首词的意境也歆羡不已。韦词上阕云:“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实在是令人心旌摇荡的意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显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目前研究俗语的人一般都只能举出较晚的书证。较为熟悉的是出自《七修类稿》和《古今小说》,这都已是明代的东西。



另外,苏南民歌《姑苏风光》起首也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这首歌又名《大九连环》,是由若干首民歌联缀起来的,而且后面唱的确实是两地的风光:“杭州西湖,苏州么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显然它不像另一首著名的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一样具有一个古老的起源。后者从南宋以来一直有流传。



















唐朝诗人开先例

 

笔者认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可追溯至唐代。可以分两半来说,前半是将江南比作天堂。唐诗人任华曾在《怀素上人草书歌》吟咏:“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这应该便是将江南比作天堂的滥觞。在此之前,江南曾因其在南朝的繁华而被称作“佳丽地”,尚无将其比作天上的先例。“佳丽地”的名头在唐朝得以继续,且有将其他地方挤出这一行列之势。



白居易品题是关键

 

另一半是以苏杭二州当作江南的头牌,这在唐后期也很明显。个中的关键是白居易的品题。白居易曾历任杭、苏二州刺史,他在二州任上写过不少夸赞当地的诗篇。但是,起先他还只是单夸杭州。任杭州刺史时,他与身为越州刺史的元稹夸口,称:“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余杭尽不如。”



后来他为苏州刺史,又称苏州“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从此他便以苏杭并称,颇以曾为“苏杭两州主”而自豪。到晚年他回到北方,对苏、杭二州更是念念不忘。他在和殷尧藩的一首诗中写道:“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不言而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是这一品题与将江南比作天上的口碑的合流。



















赞为天堂不仅因富庶



苏杭受到如此推崇,无疑与其富庶有关。但这并不是“天上”的全部。环顾四周,可以发现当时江南还有不少名郡,如常州、湖州,其富庶也都是享有令誉的。常州被李华推为“关外名邦”,湖州甚至得到顾况“江表大郡,吴兴为一”的评价。



那些地方都没有成为江南的冠冕,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自然风光有关。白居易曾称颂:“杭土丽且康,苏民富而庶。”这句诗表明两地共有特征:“丽”,这不是富庶二字可以替代的。他还在著名的《忆江南》中描绘杭州的胜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而苏州的赏心乐事为“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此情此景对很多人来讲,当然只有在天上才能领略得到的。



流传甚广的说法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今天还流传的谚语。但是,这个谚语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单称苏杭为天堂?为什么苏杭并称、苏在杭前?这都是和历史有关的问题。



























范成大《吴郡志》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范成大是南宋初年的人,至少南宋初就流行这样的谚语了。到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中引这个谚语,却变成“上说天堂,下说苏杭”。尽管《吴郡志》和《七修类稿》所载都是把天堂和苏杭联系起来,可是措词和今天流传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略有不同。到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始于什么时候呢?





















清代翟灏作《通俗编》根据刘焘的《树萱录》说:“员半千有庄在焦戴川,极风景之胜。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以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是从员庄的谚语仿来的。刘焘是北宋人,他所记的员半千是唐开元以前人。员半千在唐高宗时上书自陈:“家赀不满千钱,有田三十亩,粟五十石。”史书说他有清白之操,居然剥削所得,有一所象天堂一般的庄子,引起一些人的艳羡。可是一个私人的庄子,能传到几代?能有多大影响?不知何人把“员庄”二字换成“苏杭”,意义便不同,流传也久远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从天堂——员庄到天堂——苏杭,有个过程,最早当在唐中叶以后,和诗人白居易有关联。白居易先做杭州刺史,后做苏州刺史,他对杭州的风景,赞叹不绝于口,对苏州的景物,时时咏之于诗。如诗集中《和殷尧藩侍御忆江南》诗:“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



又《咏怀》一首:“苏杭自昔称名郡,牧守当今最好官”。特别是《忆江南》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江南忆,其次忆吴宫”等句,传诵人口。苏杭二州之所以见重于当时,一方面由于风景之美,一方面也反映中唐以后江南的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为什么称苏杭不称杭苏?



有人说这是诗韵的关系,因为上文是天堂,下文只好称苏杭才押韵;如果说“上有天都”,那末下文当说“下有杭苏”了。这话似乎近理,实不尽然。



谚语果然先苏后杭,就是白居易诗文中凡是杭州苏州同时提到的总称苏杭,不称杭苏,这不是白居易厚苏而薄杭,而是由于当时苏杭二州的历史地位决定的。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时,曾经有诗比较苏州、杭州、湖州:“霅溪(湖)殊冷僻,茂苑(苏)太繁雄,唯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范成大《吴郡志》也同意这种说法。



















白居易诗中写苏州的繁雄很具体,如云:“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版图十万户,兵籍五千人。”这是当时杭州所不能及的。唐时的杭州基本和明、清的杭州府一般大,唐时的苏州则包括明、清的苏州、嘉兴、松江三个府;



唐时的杭州是个上州,苏州则是江南唯一的雄州(见《通鉴》文宗太和七年胡三省注);至于户口,苏州于中唐以后一直保持十万户,在江南诸州中也是突出的。可见白居易诗中所述,都有事实根据。这也是研究苏州地区经济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白居易诗中描写苏州繁荣的如:“复叠江山壮,平铺井邑宽,人稠过扬府(扬州),坊闹半长安。”“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说明苏州城市宽广,街坊热闹,人多,桥多,水多,庙多。



诗人心爱的诗稿,除了一部放在庐山、一部放在洛阳之外,并寄存一部于苏州南禅寺。这又说明在诗人心目中,除了觉得杭州自然风景之美超过苏州以外,其它方面,苏州都在杭州之上。当然,杭州比起当时别的州郡还是好得多。可见诗人屡称苏杭,不称杭苏,有一定的道理。



















郎瑛认为“上说天堂,下说苏杭”的谚语,不是唐朝人的话,他认为“杭在唐时尚僻在一隅,何可相并”。这句话只有一半对。唐时杭不及苏是事实,如以为苏杭不能相并,那末白居易诗文中苏杭并称的有五处之多,这难道能说不是唐朝人的话吗?我们正因为白居易诗中苏杭并称,论证“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当始于唐,和郎瑛的想法不一样,和历史事实是符合的。



















到了宋朝,苏州依然繁荣,杭州却更加繁华起来。苏辙《读乐天集戏作》一首说:“乐天投老刺杭苏,溪石胎禽载舳舻。”这可以说是为了押韵,他老兄东坡的诗:“那堪黄散付子度,空羡苏杭养乐天”,还是称苏杭。南宋以后,情况大不相同,邓林初入杭州诗:“游遍江湖未到杭,不知人世有天堂。”邓林特别强调杭州是天堂,这正是南宋时杭州地位使然。



但当时苏州水稻生产仍是第一流,《吴郡志》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陆放翁常州奔牛闸记又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话。不管是苏湖也好,苏常也好,苏州在宋代的经济地位仍是很重要的。



封建时代的所谓天堂是地主官僚的天堂,对劳动人民来说何尝不是地狱。不过,封建时代以苏杭比作天堂,正是反映中唐以后封建经济发展的新的水平。特别是苏州地区从唐中叶以后经济发展很快,一个州发展为三个州府,成为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其历史意义也在于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