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对于疾病科学施治
2014-08-12 | 阅:  转:  |  分享 
  
对于疾病辩证的治疗手段

营养为中心,中西医为基本点

很多人会习惯地把中医、西医、营养独立来看待,甚至对立起来看待,但一科学的观点看来,其实它们都是维护健康过程中的必要手段,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缺点,但是如果能够把它们组合起来使用,将妙用无穷。

可以用一个比喻,来阐述中医、西医、营养之间的关系。如果把身体比喻成一部带定速巡航功能的汽车,那么营养则是汽油,中医是油门,西医是刹车。在没有异常路况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营养及自带的定速巡航功能,在不踩油门和刹车的情况下,也能让身体正常运作。但在异常状况时,你可能有时需要踩踩油门,有时需要踩踩刹车。

如果能够理解中医、西医、营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在维护健康时便能够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措施。当身体被束缚,需要突破时,可以借助中医的一些技术手段来助一臂之力,打开身体自我修复的程序及力量。当身体的反应过激,有可能会产生新的风险的时候,则可以借助西医快速控制症状的优点,适当刹刹车,让身体在安全的前提下得以修复。运用中医和西医的前提是在营养有效介入的情况下,营养作为动力的源泉,能够保证在踩油门的时候有足够的燃料作为身体修复的动力。融合的力量是最大的,在维护身体健康的过程中,理想的模式是以营养为中心,中西医为两个基本点,协同作用,发挥最大的功效。

现在所说的立体营养和传统营养有着很多不同之处,首先主体不一样。传统的营养研究多以营养成分为主体,而立体营养应该以人为主体。其次,立体营养更注重多因素综合分析,传统营养因素越单一越好。其三,立体营养应该带有很强的个性化治疗功能,而传统营养更多仍在关注不足与过量的问题。

立体营养除了保留原先的预防疾病的作用,现在已经提升到了治疗的高度,当然对于急症,用营养治疗比较慢,很难达到一个快速的疗效。人体出现疾病是因为身体中各类营养的失衡,而立体化的营养治疗主要是改变人体内营养素的这种失衡状态,以达到对机体的修复作用。但不同种类的疾病,其营养失衡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不同的疾病,以及疾病的每个阶段给出的治疗方案都有所不同,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营养治疗来说,其用的“药品”主要为食物、营养强化食品或者营养膳食补充剂,其参考的检查可以是代谢组学的检测结果,也可以是西医中的各项检测结果,然后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身体本身而言,机体的修复才是治疗的终极目的,只有机体修复了,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康复。症状控制是为机体修复争取时间。在机体修复方面,医学营养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营养疗法所提供的是修复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好的营养补充剂可以为身体提供优质的材料让其得到修复。然而在症状控制方面,在一般人的眼中,营养素显然比不上西药来得快。这对于追求控制症状的人来讲,是制约营养疗法的一个重要的短板。

如果从营养的角度出发,只有克服对症状控制的短板,才有可能被更多地人接受。而对症状的控制其实不应该成为营养学的短板。在历史上维生素C是治疗坏血病的最好药物,维生素A是治疗夜盲症的最好药物,维生素D和钙是治疗佝偻病的最好药物……只是在面对更复杂的病症时,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将各种营养组合起来对抗病症?

从临床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看,营养素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症状,例如临床上药物很难控制的发烧、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我们可以在不依赖药物的情况下,用营养的办法把这些症状在1~7天内控制好。这样的结果已经可以媲美药物的疗效,却不会有副作用,同时也能够支持机体的修复。相对于中医的精奥、西医的科技水平的制约,在未来的几年,最有可能的是来自营养学的突破,当营养学突破了疗效的限制时,必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接受这种安全的,又能快速控制症状的维护健康的办法。——【资料摘编】



献花(0)
+1
(本文系孺子牛101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