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昌古硕今”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特展(二)

 啥不是6159 2014-08-12
年是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纵观中国艺术史,历代书画艺术大师可谓层出不穷,但像吴昌硕先生这样,书法、绘画、篆刻、诗文、金石诸方面兼精,且又卓有成就的实属罕见。20世纪以来,吴昌硕先生作为中国书画艺坛的旗手,他在诗、书、画、印方面的精湛技艺,被人们誉为“四绝”,曾引领和影响中国书画艺术的走向,以及众多书画家的创作。如“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之一的齐白石、潘天寿都曾受到过吴昌硕艺术创作的影响。吴昌硕作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的篆刻艺术和印学成就更是名扬海内外,在日本、朝鲜等享有盛誉。

为了弘扬吴昌硕先生的艺术精神,本馆利用庋藏丰富的吴昌硕作品资源优势,并整合相关文博单位的资源,于今年 6月推出“昌古硕今——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特展”,并出版同名图录,以此来表达我们对吴昌硕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

本次展览共展出吴昌硕先生作品170件(组),作品分为:书法、绘画、篆刻、诗文尺牍及其他等4个单元,同时配以任伯年及吴昌硕本人所画不同时期的肖像作品,不但使人们对吴昌硕先生有一个形象化的了解,而且使展览更富有生动性和亲切感,这也可谓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展览展出的作品大多是从本馆收藏的吴昌硕作品中遴选出来的精品佳作,有的系首次展出。除了本馆藏品外,还有来自展览协办单位桐乡君匋艺术院、安吉吴昌硕纪念馆、安吉县博物馆珍藏的吴昌硕书画、篆刻作品26件(组)。从展品组成来看,本次展览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规模大。展品的数量上达到了170件(组),这在以往的吴昌硕作品展览中甚为少见。二是系统性。除了展示众多的吴昌硕书画篆刻精品力作外,还选展了部分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诗稿、尺牍、拓本等文献类作品。三是精品多。如展出的印章中,不仅展示了本馆最好的作品,而且还专门从桐乡君匋艺术院借展了十九方篆刻精品,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文物,实属难得。  

本次展览在隆重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的同时,无疑也给广大观众,特别是吴昌硕艺术爱好者、研究者,提供了一次观摩一代宗师作品的极好机会。相信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将为推动浙江文化强省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

二0一四年五月

 

 

昌古硕今·一代宗师吴昌硕的真实气场

2014-06-23 15:59:58 来源:宝藏网  [我来评论]打印

这个周末,你去西湖边看吴昌硕的展了么?

“昌古硕今─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特展”正在孤山西湖美术馆展出,展期持续到7月18日。

如果去了,那么你需要再去;

如果没去,那么你必须要去。

因为这个展,是目前为止堪称关于吴昌硕最全、最新、最精的个展之一。

它以数卷纸张的厚度承载了百年人事的变幻,凭诸方刻印的深度描绘着四方情谊的展演。

有内容,有画面,有深情,所以,值得诸位再三品读。

良苦用心在策展

一直以来,吴昌硕都是浙江省博物馆重点推出的艺术家之一,浙博收藏的吴昌硕作品达到了250余件,是关于其作品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这次的展览,浙博团队倾囊而出,不仅是在作品,而且在策展方案的考虑上也费尽心思。

昌古硕今·一代宗师吴昌硕的真实气场_图1

如本次展览的名称“昌古硕今”,别看只有区区四个字,但它的含义其实十分深刻。吴昌硕生长的时代很特殊,那个时期正是中国绘画“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时刻,作为特殊时代的“一代宗师”,吴昌硕博采众长,既将传统发扬光大,其本身又是当时成就斐然的大师,自然成为传统最亮眼的硕果。

简单四字,既体现了吴昌硕的历史身份,又凸显吴昌硕的历史地位,不容易。

更精彩的是,这四个字都是吴昌硕书写的字。策展人员花费了很大力气,从海量吴昌硕书写文字中截取了“昌”、“古、”“硕”、“今”四个字并组合起来,才成就今日的这个展名。

还有那三张出现在海报上吴昌硕的像。

昌古硕今·一代宗师吴昌硕的真实气场_图2

这三张像是同时、同地拍摄的,只是角度不同。正面、侧面的吴昌硕像大家见的多了,但是背面的那张可是第一次公开露面。

其实,策展人是想通过这样的安排告诉观众:吴昌硕是一位有着多面性的真实人物。

这次特展的图录也很有水准,不仅高清展示了很多首次露面的珍贵展品,还附有一份考据详实、内容丰富的《吴昌硕与闵泳翊篆刻艺术交游考》,大大增强了这本图录的学术含量。

一代宗师吴昌硕

齐白石很崇拜吴昌硕,甚至说过愿意做他门下走狗一类的话语,这很生动的说明20世纪初期吴昌硕的江湖地位。

昌古硕今·一代宗师吴昌硕的真实气场_图3
高其佩画虎图轴  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作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这个展览最妙的,是可以从中看到吴昌硕如何一步一步地从印家到书家再至画家,他画梅花,也画老虎,山水也做,写石鼓文,也作隶书,可谓面貌多样,非你所想。

昌古硕今·一代宗师吴昌硕的真实气场_图4
任颐 设色芜青亭画像图轴(40岁) 局部  安吉县博物馆藏
 

如此这般,吴昌硕的形象便逐渐丰满起来,他不再只是那位单薄的“艺术大师”,而是有着清晰发展脉络和艺术走向的一代宗师。

最关键的是,来到现场,可以亲身感受到吴昌硕的逼人气场,其作品中劲道十足的线条和恣意纵横的笔墨足以镇住你、感染你,最后必然感动你。

这,不就是艺术真实的魅力么?

 

昌古硕今︱吴昌硕轶事几则

2014-06-24 15:59:36 来源:宝藏网  [我来评论]打印

核心提示:今年是著名的篆刻、书法、绘画大师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为此,浙江省博物馆联合桐乡君匋艺术院、安吉吴昌硕纪念馆和安吉县博物馆举办了盛大的纪念展,掀起一阵“吴昌硕热”。而小编就着这阵热风,读了王家诚先生的《吴昌硕传》。在这里,选取若干片段与大家分享。

昌古硕今︱吴昌硕轶事几则_图1
吴昌硕 自画像图轴(80岁)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今年是著名的篆刻、书法、绘画大师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为此,浙江省博物馆联合桐乡君匋艺术院、安吉吴昌硕纪念馆和安吉县博物馆举办了盛大的纪念展,掀起一阵“吴昌硕热”。而小编就着这阵热风,读了王家诚先生的《吴昌硕传》。在这里,选取若干片段与大家分享。

吴昌硕是精通诗书画印的近代大师,在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其中又以绘画最晚成熟。然而,一旦他凭借数十年的金石、书法和诗文修养进入绘画领域,很快就脱颖而出,为世人瞩目。

那么,他的绘画创作状态是怎样的呢?

王先生借助大师弟子王个簃的眼睛观察到:“吴昌硕作画,最注重整体的构想,手持芭蕉扇躺在楼上画室中间安乐椅上,背着双手站在屋角的盆栽兰花前出神,在窗边闲步,或展开书法名迹一面看一面点头微吟……这都是最打扰不得的时刻。一旦酝酿成熟,画兴勃发无法遏止的时候,再回到桌前,凝神静气,一气呵成。儿子东迈和媳妇王薇青,会在一旁悄悄照顾,熟练地铺上垫纸和画纸,在古砚中研墨。画的时候,他很少坐着,悬腕中锋,不仅用笔自如,使全身精神提摄一气,重要的是眼睛可以照顾到全局。为此,他的画桌是特制的,比一般桌子高出几寸。他画得快,笔下可以看出一种微妙的节奏。而真正刻意经营的时候,却是粗具大体之后。他会歪着头细看,然后上前就已有的笔痕墨迹,联络修饰;这就是他的‘小心收拾’了。有时笔头颤动,一次次地跃跃欲试,结果一笔没落。最后,意兴所至,也许以题诗、落款或几方殷红的印章来完成最后的部分。”他的口头禅是“奔放处离不开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魄”。

这样的状态类似于郑板桥画竹,讲究意在笔先,成竹在胸后奋起直追,迅速完成作品的大概。之所以绘画的速度显得很快,不复古代“十日一山,五日一水”的缓慢,主要在于使用水墨和纸张后减少了很多烘染、勾勒的过程。当然,画家熟练地掌握技法、得心应手之后也会画得快一些。

但画的价值显然不能以完成时间的长短来计算。画史上很早就记载了一则轶事,说唐玄宗从四川返回长安后思念嘉陵江山水,于是令吴道子和李思训描绘这一题材。结果,李思训耗费数月才完成作品,而吴道子却一天之内一蹴而就,效果“皆极妙”。类似的例子也发生在英国。著名批评家拉斯金因美国画家惠斯勒画得很快、要价很高而讽刺后者,以至于被后者以“诽谤罪”告上法庭。惠斯勒尽管承认了自己作画的时间很短,但在法庭上义正辞严地宣告自己是以一生所学在画画,得以胜诉。

如此,又提醒我们,画画是以画家的学养为基础的。一方面,引文中所提到的“最注重整体的构想”,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它就像谢赫所说的“经营位置”,也与构图、上色非常类似,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临摹和练习才能达到。另一方面,在这段描述中,构思的时间显然要长于作画的时间。古人评画首重气韵,而气韵则来源于画家的修养,最终表现于画面的构图和笔墨之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画家立题命意的高低决定了绘画的优劣。

昌古硕今︱吴昌硕轶事几则_图2
吴昌硕 谭复堂填词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王个簃是在上海给吴昌硕的孙子做塾师时观察到这一创作情境的,这时已经是大师生命的最后几年。在最后的岁月里,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一是吴昌硕以遗民身份度过晚年,这让奉“中华民国”为正朔的王家诚先生非常不解,给局外人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现在,台湾出版的书写“民国××年”出版,正与吴昌硕在清朝灭亡后落“宣统××年”或直接写干支记年、不写年号是类似的性质。在这一层之外,王先生先入为主地以带有民族意识的眼光去看待吴昌硕,就差直接斥责后者不懂“民族大义”,其认识同样不真切,缺乏“同情之理解”。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遗民,而且他们的人格和举止往往为后世所景仰,如周之伯夷、叔齐,元之郑思肖。对于吴昌硕这样大半辈子都生活于清代、曾经“吃皇粮”的读书人,感怀先朝,以遗民身份度过余生是很自然的选择。更何况,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也不容易让人对新朝产生认同感。

在大多数朝代,读书人做这样的选择都是无可指摘的,但也有例外。不巧,吴昌硕就在这例外之中。

近代以来,民族意识开始产生和盛行。受西学的影响,结合我国已有的“华夷之辨”,民族意识在我国非常盛行,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孙中山提倡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同时,我国的学者也接受西方人的认知,开始将元朝和清朝不归入中国的王朝,这种认识到目前依然存在。这也就是王家诚先生对吴昌硕感到不解的地方。但,就历史而言,除了在清王朝建立之初有过剧烈的民族冲突之外,之后满、汉的相处是比较融洽的,国力的发展也比较迅速。于是,国人慢慢认可这个王朝,哪怕是明代遗民的后人也通过获取功名为国家、朝廷效力。到了吴昌硕所处的时代,这种国家认同、王朝认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强大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另一方面,国人和西方人对外来民族入主中原的认识并不相同。在国人眼中,像北朝、十国、辽、元、清等这些接受了中国文化的朝代和国家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共同的文化,不同于西方按照民族作区分。

昌古硕今︱吴昌硕轶事几则_图1
吴昌硕 超山宋梅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二是吴昌硕和日本人的关系。吴昌硕晚年享有盛名,与他的作品在日本很受欢迎有关。目前,对于吴昌硕的作品为何在日本受追捧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如伊藤博文的赏识、有吉田氏出色的营销工作、日本书画界友人的推崇等。小编就不妄加揣测了,还是举几个例子说明日人对大师的尊崇吧。

“友永霞峰,一位来自日本的常客,以一块绫来求八十三岁高龄的吴昌硕,单画一只桃子。弟子王贤(启之、个簃)接了订件转交之后,吴昌硕仔细端详绫子的幅度,悬腕中锋,指实掌虚地画了一只青豆饭碗大的桃子,随手落了款。不知是水分过重,或绫子化色化得厉害,隔了一阵再看时,桃子已经膨胀成一只蟠桃大会上才有的巨桃。吴昌硕看了一阵,摇头苦笑一阵,心里有说不出的不安和歉意。他教王贤抽空买块绫子,准备重画重题。”

然而,不等王贤回来,这幅画就被吴昌硕的儿媳妇交给友永霞峰了。以至于当几天后友永霞峰再次上门时,吴昌硕怀着忐忑的心情做好了对方来退件的准备。不想,对方大大夸奖了这件见风就长的桃子,还拿出绢素再次求画。

河井荃庐是吴昌硕的日本弟子,对我国的金石书画有强烈的爱好。在拜入吴昌硕门下二十余年间,他每隔一年都会到上海向老师请教。而且,在西泠印社创建的次年,当他听说了这一消息后,曾亲访孤山,与西泠诸君切磋。之后,更聚集同志,在横滨创立江上印社。

此外,日本雕塑家朝仓文夫曾捐赠一座吴昌硕铜像。此作送达孤山后,为西泠同仁由胸像改装成一座半铜铸、半石雕的坐像。吴昌硕还曾将造像与自己画在一起,创作了《二我图》。

总之,吴昌硕晚年以遗民自居,倚书画为生,名声远播东瀛,其生活和作品都值得仔细玩味。

(作者:谭楼)编辑:[楼望杰]

 

全·新·精─浙博“倾巢而出”,只为吴昌硕

2014-06-19 17:38:55 来源:宝藏网  [我来评论]打印

核心提示:2014年6月19日,“昌古硕今─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特展”在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隆重开幕,现场展示了浙博精选和借调的吴昌硕艺术精品170件(组),以关注吴昌硕本人的艺术脉络为主线,分门别类地展示着这位近代中国最杰出的艺坛巨匠之一的昌硕古今。

全·新·精─浙博“倾巢而出”,只为吴昌硕_图1

170件(组)作品,170周年。

杭州,西湖畔,让我们用眼、用心,去追溯吴昌硕的“艺生”。

观看,体悟,并感动,以致促进。

2014年,是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浙江省博物馆集结桐乡君匋艺术院、安吉吴昌硕纪念馆和安吉县博物馆之力,从大量作品中精选出170件(组)作品,暗合“170周年”之意,在当下,奉献出一场有关吴昌硕的豪华盛宴。

现场:宝贝多

2014年6月19日,“昌古硕今─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特展”在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隆重开幕,现场展示了浙博精选和借调的吴昌硕艺术精品170件(组),以关注吴昌硕本人的艺术脉络为主线,分门别类地展示着这位近代中国最杰出的艺坛巨匠之一的昌硕古今。

全·新·精─浙博“倾巢而出”,只为吴昌硕_图2

现场分为上、下两大展厅,书法、绘画、篆刻、诗文尺牍等作品等琳琅满目,人物、山水、动物、花卉、隶书、石鼓文、印章、扇面等样式面目多样,这样“数量多、精品多、内容多”的吴昌硕特展不仅少见,也堪为珍贵。

全·新·精─浙博“倾巢而出”,只为吴昌硕_图3
“昌古硕今─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特展”新闻发布会
 

一进入展厅,右手边就是一溜不同时期的吴昌硕画像,从40岁一直到80岁,吴昌硕的形象一下子就丰满起来。再看下去,精彩不断,那件让西泠印社眼红了很久的篆书《西泠印社记》轴在那里;被工作人员从仓库中发现的宝贝─赠沙孟海的石鼓文轴在那里;描绘超山梅花风姿的《超山宋梅图轴》在那里;第一次露面的吴昌硕私人藏明拓《泰山石刻》在那里;学界从未窥见全貌的《朴巢印存》在那里…

全·新·精─浙博“倾巢而出”,只为吴昌硕_图4

它们洗尽铅华,就那么安静的悬挂在那里,静静地被观赏。

真迹的力量有多大?你来看,就知道。

它们给你的心灵震撼力,绝非那些印刷精美的复制品可比。

全·新·精─浙博“倾巢而出”,只为吴昌硕_图5

专家:趣事多

这次展览作品中有22件精品可以进行语音导览,你只要站在那些标有数字(位于文物说明牌左下角)的作品面前,通过手机“浙江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回复对应的数字,就可以听到关于这件作品的详细内容了,而这些语音的录音者就是本次展览的策划者之一:桑椹。

全·新·精─浙博“倾巢而出”,只为吴昌硕_图6

桑椹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硕士,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清代以来金石学及相关艺术史研究,所以他对吴昌硕的艺途有深入了解,在展览现场,他带领着观众一一观看并讲解每一幅作品的价值和背后的故事,语言生动,知识丰富,感情投入,使观众对本次展览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

全·新·精─浙博“倾巢而出”,只为吴昌硕_图7

(作者:邹萍)编辑:[邹萍]

专稿︱从几件作品谈吴昌硕的仕途

2014-06-18 11:59:39 来源:宝藏网  [我来评论]打印

核心提示:吴昌硕(1844-1927)是以篆刻、书法、绘画和诗文著称于世的。相较于其杰出的艺术才华,他一生坎坷的仕途被映衬得黯淡无光,甚至让人觉得无足轻重。正是因为官宦生涯的不顺利,才导致他需要东奔西走,从而使他得以结识诸多同道中人、见到很多真迹,打开了艺术上的视界。同时,生活的困顿在带来苦难的同时也丰富了他的涵养。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正是苦难造就了我们仰慕不已的大师。

专稿︱从几件作品谈吴昌硕的仕途_图1
任伯年 蕉荫纳凉图轴局部(画中人物为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是以篆刻、书法、绘画和诗文著称于世的。相较于其杰出的艺术才华,他一生坎坷的仕途被映衬得黯淡无光,甚至让人觉得无足轻重。但是,在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里,仕进除了能提高人的身份地位,还能带来一定的财富,仕途的不顺畅往往意味着经济的拮据和生活的奔波。吴昌硕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

事实上,吴昌硕科举生涯的起初是非常顺遂的。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吴渊、伯父开甲、父亲辛甲都是举人出身,家学深厚。而且,除了普通诗书之外,由于时代和风气的影响,家中也多少有一些彝器、图章、印谱和拓片等可供年少的吴昌硕研习,对他的学习多有帮助。因此,当他在咸丰十年(1860年)就入泮(中秀才)时,我们并不觉得奇怪。

无奈的是,吴昌硕成长于清末乱世之中。太平天国兴起,部分势力盘踞于浙北安吉一代,导致当地人纷纷逃难,家破人亡。吴昌硕也和家人一起外出避难,一逃就是几年。当然,小编笔下轻飘飘的两个字——“几年”,在逃难人的眼中或许可以用分秒来计算,其中包含着无尽的苦难。这种苦难最直观的呈现方式,或许是告诉读者,经过区区几年的战乱,三十万人口的安吉县城最后只有八千人返回故土,去世的人中就包括了吴昌硕的母亲、妻子和妹妹。

战乱不仅带走了吴昌硕亲人的生命,还莫名其妙地“顺”走了他的秀才称号,以至于他需要在同治四年(1865年)再考一次秀才。有感于这次奇特的经历,在晚年他特地刻了一方印文为“咸丰秀才,同治童生”的朱文印,边款上写着“予生不辰,于咸丰十年庚申,随侍先君子避洪杨之乱,流离转徙,学殖荒落。同治乙丑乱靖,广文潘芝畦师,疆曳之应试,乃入学。予赋重游泮水诗云:‘秀才乙丑补庚申’,纪其实也”。

专稿︱从几件作品谈吴昌硕的仕途_图2
咸丰秀才 同治童生印
 

之后,他在举业中并无建树,只能身居下游,辗转各地谋生。就此类身居下层却对金石书画有很大爱好的读书人的生活,我们可以在万木春的博士论文《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他们大多只能到处充当塾师、幕僚和掮客等,生活清苦。吴昌硕当然也不例外。

所幸,他在奔走中结识了很多仁人君子。光绪八年(1882年),他们共同集资为他捐了个小官——县尉。县尉是典史的旧称。职官表中的介绍是:“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分掌粮马、征税、户籍、巡捕之事,以佐其县。典史(未入流)掌监察、狱囚;如无,丞、簿则兼领之。”可见,县尉的地位很低,而且可为县丞和主簿兼任,是管司法的闲差。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卑微、寒酸的职位,与吴昌硕亦师亦友的任伯年才绘制了这幅巨制——《寒酸尉像》。在此画中,任伯年刻意表现了吴昌硕站姿拘谨、表情木讷的姿态,尤其是两道下垂的眉毛传神地表现了人物温顺而略带悲伤的表情。

专稿︱从几件作品谈吴昌硕的仕途_图3
寒酸尉像
 

下一个值得记录的官职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担任的“安东令”。但它之所以值得记录,主要在于那一方双面印及其意味。印章的印文分别是“一月安东令”(白文)和“染于苍”(朱文)。这时候的吴昌硕已步入晚年,天寒地冻时节就职安东,在这个多盗、素称难治的地方无甚作为,并发现官场的生活越来越不适合自己,于是短短一个月就挂冠而去。他的去官,在很大程上会令人想起那个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而他任职的时间更短,似乎略带善意地开了个玩笑,表示自己比前辈更早地“觉今是而昨非”。而“染于苍”则出自《墨子》,“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故染不可不慎也”,似乎在表明要坚定志趣和志向,认清了自身更适合做一个艺术家而非蝇营狗苟的末流官员。果然,在此之后,他再未担任实质性的官员职务。

专稿︱从几件作品谈吴昌硕的仕途_图1
一月安东令印
 

纵观吴昌硕的生活,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确更适合做一个艺术家,这既是时代环境的限制,更多的是因为个人的趣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官宦生涯就不重要,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官宦生涯的不顺利,才导致他需要东奔西走,从而使他得以结识诸多同道中人、见到很多真迹,打开了艺术上的视界。同时,生活的困顿在带来苦难的同时也丰富了他的涵养。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正是苦难造就了我们仰慕不已的大师。

今年是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纵观中国艺术史,历代书画艺术大师可谓层出不穷,但像吴昌硕先生这样,书法、绘画、篆刻、诗文、金石诸方面兼精,且又卓有成就的实属罕见。20世纪以来,吴昌硕先生作为中国书画艺坛的旗手,他在诗、书、画、印方面的精湛技艺,被人们誉为“四绝”,曾引领和影响中国书画艺术的走向,以及众多书画家的创作。如“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详情】

吴昌硕以临写石鼓文称誉于世。他临写石鼓文,注重突出整体气势,表现出对“金石气”的执意追求。其隶书和行草书同样别具一格,反映了他深厚的学养。

本次展出的书法作品,都系大师的精品佳作,而且不乏具有重要文献史料价值的艺术珍品。例如,浙江省博物馆藏石鼓文《西泠印社记》轴,书于西泠印社成立后的次年春天,作为首任社长,吴昌硕亲自撰书《西泠印社记》一文,并勒石印社石壁间,这件书法作品当是现存石刻的底本。此外,如赠沙孟海临石鼓文轴、赠余绍宋石鼓文对联、赠况周颐行书对联、致王福厂石鼓文信札轴等,为我们开启了一段段尘封已久的艺林交往雅事。

    吴昌硕可以说是继徐渭、八大山人、石涛、赵之谦之后最著名的大写意画家。吴昌硕的写意花卉题材十分广泛,本次展览中有其以梅、兰、竹、菊、牡丹、水仙、芦花、紫藤、桃、山茶、松柏、杜鹃、葫芦、荷花、白菜等为题材的作品。

    吴昌硕的花卉作品,笔力老辣雄强,可以说是和他的书法气息相通的。他自己曾经说“我生平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所谓书画同源,书法通画法,这在吴昌硕的作品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吴昌硕的山水及人物绘画作品相对少见。浙江省博物馆藏《芜园图轴》、《谭复堂填词图轴》、《钟馗图轴》等,可以说是此类题材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在吴昌硕的艺术创作中,篆刻是成名最早的,对近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他进一步发展了浙派“印从书出”的印学观念,把冲刀的猛利、挺劲、爽快与切刀的含蓄、浑朴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冲切结合的刀法。他还从秦汉古印中汲取灵感,辅之以敲、击、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钉头等,追求线条残缺斑驳的金石味道,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的审美特质。

      本次展览共展出印章60方,其中自用名号印及闲章二十八方,其余都是为其友人所刻,包括闵泳翊、高邕、王震、商言志、张钧衡、陆恢、褚德彝等。其中,仅为韩国友人闵泳翊所刻的印章,浙江省博物馆就收藏有七方,记载了中韩文化交流史上一段佳话。

        相比书画篆刻大师的称谓,吴昌硕本人似乎更喜欢以诗人自居,他在《赠内》一诗中云:“平居数长物,夫婿是诗人。”无论是早年的《饥看天图》、《酸寒尉图》题诗,还是《刻印》等名篇,吴昌硕的诗多以语言质朴,直抒胸臆见长,与其书画风格一以贯之。展品中有浙江省博物馆藏晚年诗稿十三册、桐乡君匋艺术院藏《缶庐诗翰册》一种,可谓吴昌硕诗歌研究的第一手文献。

          (作者:邹萍)编辑:[邹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