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十二地支的神秘传说和起源
2014-08-12 | 阅:  转:  |  分享 
  
地支十二字的形和义.至今众说纷纭,未有共识。人们要问:上古先民为什么要造这些汉字?他们又是凭据什么事实,来这些汉字呢?

科学证明,个体发生学与人类发生学有相似性的一面.殷商民族恰似人类的孩提时期,凡事皆以现象为依据,造字也不例外。但他们不会凭空捏造,更不会抽象杜撰。不仅“天干”中的十个字,“地支”中的“十二”个汉字,也来自活生生的生活现实。



子zi这是一个象形字。表示胎儿正从母体中降生而出时的象形描绘:同成人相比,头部比例要大,头顶乃刻意绘出的胎发;胎儿降生时,一般正常情况下,都是头从产道中首先出,随后是身体的产出,因而,又刻意描绘了初生幼儿即将降生的身体。甲骨文第二款的“子”

字乃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本为肛门之象形,这里借用表示“产门”,上边的短竖,则表示胎儿的产出。金文的“子”字有两款:一款秉承甲骨文,乃初生胎儿的象形;另一款则用胎儿挥舞的“双手”和一颗大大的“脑袋”,来表示已经包裹的婴儿之形。

据说.各种动物包括人类的胚胎,在母体中都是头朝上的,但是生长到快要出世时,头就开始向下移动。动物和人的分娩,胎儿都是头先产出来,反常的例子也有,这类情况属.王难产。据《左传》记载,以布置圈套,然后名正言顺杀掉弟弟的郑庄公,便因“寤生”,

即双腿先伸出来使母亲险些丧命,因而不讨母亲的欢喜。

“子”的本义为“产子”,即婴儿从产门的出生。上古先民,对生孩子这一场景观察十分仔细,源自当时的育产习俗,不分男女均可参与协助,不像现在当前社会这么多限制和避讳。胎儿出生,乃人之初始,假借“地支”的第一位。不仅显示了上古先民对“育产生殖”的崇拜,更是对上天的敬畏的期盼之情。“子”引申后也表示初生婴儿,如《隋书·琉球国传》:“妇人产乳,必食子衣。”其中的“子衣”即婴儿胎盘胞衣。后来,由“男子”之义引申为特指有学问的男性,成为男人的美称,如“夫子、诸子百家”等。

子是万物发生的现象。



丑chou,这是一个象形字,源自对初生胎儿小手描摹。胎儿出生后的一大特征,便是五指紧握,小拳头攥得倍紧,中气足,分也分不开,与人死时的撒手归西成为鲜明对照。

据《产科大全》一书说:胎头产出后,婴儿的两手顺着垂在身体两侧而出降,当婴儿发出“哇哇”的哭声时,便会把紧握着的小拳头举向臂边。

“丑”的本义为初生胎儿小拳头,借用表“地支”的第二位。从“子”到“丑”,与胎儿从露头到手脚并出的顺序,以及由胎儿整体到手部细节的视觉位移,同今日人们观察胎儿降生时的心理完全相同,真实地表现了上古先民观察胎儿出生时的思维感觉,所以排序为二。



寅yin位列地支的第三位,这是一个会意字。

甲骨文的“寅”字有繁简两款:其一,上部如同箭矢之形的符号,表示脐带连接的方向,下部的符号“文”(父)则表示母亲产门,中间的“口”表示产门的内外。三形会意用来表示胎儿产出后,胎盘尚来产出,仍依赖脐带牵连着的情景;其二,上部的“三角”乃是胎盘,

中间两边各有一手,表示小心翼翼接引胎盘的下落。因而可知,“寅”的本义为“导引”胎盘出降。

所有的胎生动物,或者说一切有脐带的动物,其胚胎都依赖脐带与胎盘相连。分

娩时,包在胎儿外面的膜先破裂,羊水流出,接着胎儿出世,但一般约需数分钟到三

十分钟,由脐带连接的胎盘才会产出。

在上古先民那里,对接生及生产过程的认识,应该是感触鲜明而深刻的。《诗·大雅·绵》开头有“绵编瓜瓞,民之初生”之句,将瓜瓞与民之初生联系在一起,即源于瓜

瓞乃是脐带的象征。今人解读,还须结合“地支”全体,方能明白此字的形义来源。

由脐带引导胎盘的出降,“寅”字引申出恭敬迎接之义。如《尚书·尧典》中的“寅宾出日”,即上古先民恭敬肃穆迎接太阳的升起;“寅饯纳日”,则表示恭敬地送太阳西沉.



卯mao,这是一个象形表意字。甲骨文的“卯”字其构形均源自婴儿及胎盘胞衣完全出降后的两体同在,也可视为母婴之间的分离、分体。“卯”字,体现了“育产”这一痛

苦而伟大过程的完成,标志着一个个体新生命的诞生。人类的胎盘大约重四百到五百克,为婴儿体重的六分之一。

“卯”的本义源自“胎儿与胎盘的分体”,因而有“分”和“产”的意义.这就是“卯”字的物象之源。“卯”更是“卵”字的形义基础,不识“卯”就无法识别何谓“卵”。“分体”意味着产予的完成,因而引申为脐带与胎盘、胎儿的系连相通之义,乃是”留”字的形义来源;由胎儿与胎盘的割断,引申出“杀”义,则成为“刘”字繁体字的形义来源。

“卯”乃生育过程的第四阶段,因而假借表示“地支”的第四位。殷商时代用为记日,后来,人们又用“地支”记时。如“卯时”一词,便指早晨五点到七点这一时段;“点卯”则源于旧时署衙吏役或奴仆,需于卯时到职,也称为“应卯”。长官或主事人依花名册呼名,则称为“点卯”。



辰chen,这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的“辰”均源自上古先民“用刀割断脐带”这一生活事实。整体字形以图解的方式,表示用边缘锋利的石刀割断脐带,使胎儿与胎盘分离。

据今日已十分稀少的农村助产士(传统上称为“接生婆”)讲,剪断脐带需要一定的技术,必需小心谨慎地操作,最好使羊毛绒线把脐带结扎起来,随后立即剪断。如果结扎不紧,婴儿就会失血死亡。如果胎盘迟迟未能出降,应该先把脐带扎好,然后把它剪断。如果婴儿十分虚弱,血液流集于脐带,这时,刚刚出生的婴儿看起来像是一个死胎,这种情形是很常见的,但有经验的助产士会迅速地把脐带的血液挤入婴儿身体,使失血的婴儿立即复活。

胎盘产出后,脐带仍有脉搏跳动,须等跳动消失,方能结扎后再割断脐带,然后,盘绕包扎于胎儿腹部。据说,婴儿的脐带长约三十至七十厘米。

“辰”的本义为割断脐带,乃“育产”过程的第五阶段。因而,假借学表示“地支”的第五位。最初用途为“记日”,古文典籍中常见。如《左传·隐公二年》:“秋,八月,庚辰,公乃戎盟于唐。”后来用为“记时”: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辰,用地支十二字表示时段,“辰时”指早上七点到九点。因这一时段常有“人已起,星还在”的现象,故而又引申为“星名”,如“北辰”即北极星;又特指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即“大辰”;又引申泛指日、月、星的总称,如“星辰”一词。因一日之计在于晨,因而,又引申指日子、时光,如“吉日良辰、诞辰”等等。



巳si,这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这两款均虚化其身,显现头部,其实是婴儿裹在襁褓中的象形白描,区别只在于是否将要儿手臂包裹在内。将胎儿包囊起来,是“育产”过程的第六阶段,也标志着“生育”过程的全部终结。金文的更像婴儿包裹后,两手在外挥动之形。但由于这一形体与金文中“子”的构形相似而极易混淆,所以小篆承接甲骨文的第一款,写为“巳”,将本属自己的形体让给了地支第一位的“子”。

“巳”的构形以及在甲骨文、金文、小篆之间的变化,让许多文学家大跌眼镜:例如:许慎在《说文解字》释曰:“巳,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郭沫若则认且于古十二辰中品有二子,此乃重要之关键,且于解决十二辰之本

质上为不可忽略之关键。巳既作子,则许书之释全属子虚……甲骨文巳字实象人形。实际上,郭沫若并不理解“子、巳”两字的生活本源,错把两字当一字,其失误之处乃是因为他尚未认识到,地支十二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识别的关键是其内在联系。

“巳”的本义为裹在襁褓之中的婴儿,假借为“地支”的第六位,与“天干”相配,用以记日。“巳”用于记“时”时,“巳时”则指上午九点到十一点这一时段。

地支的“巳”与天干的“己”形体相近,十分容易混淆。然其构形来源,全然不同:“巳”为婴儿,上部封口表示头;“已”为绳索,上部不封口,乃绳索的盘曲状态。



午wu,这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午”字均取象于耍儿身上脱落下来的脐带。从金文到小篆,虽然字形外貌变化很大,但演变的轨迹却清晰可辨,在汉字方块化、对称化的进程中,楷书写为“午”

“午”的构形是脐带,其物象来自婴儿身上经过一段时间后,脱落下来的脐带。从字形上分辨,结扎处与剪断的刀口尚有一段距离。这是因为古代的医药消毒条件比今日差得太远,所以,婴儿身上留出的脐带要比现今的长得多,以防病菌感染。据说,脐带从婴免身上脱落,大约需七至十五天(因首都医科大学的数位教授及生育过多胎的母亲,就脐带脱落的时间,各执一词,这里只是一个约数),这时,婴儿已度过最初的夭折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

“午”按婴儿产出、养育的顺序,排列为“地支”第七位。用以记时,“午”则表示白天十一点到十三点之间的时段,如“午时、午休、午饭”等;又特指日中的时候,如“正午、中午、午时三刻”等。又因日中为一天之半,引申表示时辰的一半,如唐代李贺的《秦官》诗:“飞窗复道传筹饮,午夜铜盘赋烛黄。”其中的“午”,即一半的意思。“午”由日晷影子的方向,又引申用来表示方位,“子”指正北,“午”指正南,所以从陕西关中到汉中,穿越秦岭的南北通道被称之为“子午道”;又将通过地面上某点的南北经线称为“子午线”。

“午”,乃甲骨文中的一个基本构字符号,在古汉字中构成独特的“脐带文化”。如後、幼、孙等数十个汉字,均与“脐带”有关。然而,古今文字学家大多都将其与“丝”相混淆。实际上,只要根据文字的实际表义,就能分辨清楚。



未wei,这是一个会意字。许慎认为,甲骨文的“未”字“象木重枝叶也”,即用树木枝叶的多叉歧出来表示“畅茂”之状,草木之形上的增笔即为此义。

实际上,“未”字的取像来自四肢蹬踏挥舞的婴儿,上边的增笔,表示婴儿双臂的挥动;下边的一竖两撇捺,则来自婴儿双足的合并和分踢。

“未”字是源自婴儿的四肢挥动,含有希望子女健康成长的殷切企盼。所以,“未”的本义为:未然,即不管婴儿是男是女,今后能否存活、长大,也有“否定”之义,即到现在还没有夭折的意思。“未”字的构形以及内涵,反映了上古先民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企盼归企盼,事实归事实,他们还没有鲁迅笔下那些恭贺婴儿满月者的虚伪。青海马家窑出土的彩绘“人蛙纹”实际上便是“未”的图案。

确切讲,“未”是一种对“或然¨状态的判断。“未”有昏暗不明之义,“未”就是“昧”的初文。“未”是一种或然,“味”只能在尝后才能得知,“味道”又有多样和极度不同的性质,因此,“未”又是“味”的初文。

“未”在现代汉语中可表示“将来”之意,如“未来”一词;又可用为对“已然”的否定,表示“没有、不曾”筹义,如“未知数、未婚、未知死活”等。又引申表示否定。

“未”在地支中被排列为第八位。用以记时,“未时”则指午后一点至三点这一时段。

时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支”中的十二个字中,“子、丑、寅、卯、辰、巳表示的是一种“已然状态”,而“午、未、申、酉、戌、亥”则表示出一种或然状况!”从中一分为二:前者,表示育产现实;后者,则包含有对要见成活、长大、繁衍的殷切期望。



申shen,这是一个指事字。“申”字的构形表义,来自生下女婴后的期许。甲骨文的“申”字右半部是一个“匕”,乃是源自母畜生殖器的指事造字,在此借用表示女婴的性别;“申”字有“女婴”之义,也有女生女、代代延续之义。

由于“申”字很早便借用为“地支”之名,人们久已不知其形义的深层含意。

“申”的本义源自一种期望,即按母系血缘呈示的代代延续。从一定角度真实地反映了“王权母系制”社会中血缘按母系承接推算这一历史事实。

“申”的词义扩大,则表示一般意义上的延续,如《楚辞·九章·抽思》:“道卓远而日亡兮,愿自申而不得。”这是说,前方道路仍很遥远,但太阳已落下去了,本想延续走下去而不能啊。

“申”字,源自上古社会的生殖崇拜。在“王权母系制”社会中,向上极度延伸,

“申“则代表氏族的女性始祖。向这位女性祖先献祭祈福,便演化出“神”字的构形表义,出自女性生殖崇拜,而不是现今大多数文学家所说的闪电。大地是繁育万物的本源,因而“土、申”合体,构成“坤”。



“申”在地支中排第九位。



酉you,这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的“酉”字,与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尖底陶瓶十分相像。实际上,“酉”的生活构形源自生下女孩(申)后的喝酒庆祝。

金文的“酉”字,已经完全是一个酒瓶的形状了,这是因为此时的制陶技术已大为发展,“酉”瓶巴成为酿酒、盛酒的专用器具,原本写为“酒”字简省掉水形后,写成了“酉”

“酉”的本义为装酒的尖底陶瓶。这个形象代表了两个意义:用为器皿,“酉”就是“尊"的初文。表示盛酒之器;用为指事,则用来表示“酒”。

“酉”用来表示“地支”的第十位。源自上古先民以酒庆祝女婴降临乞求婴儿成活长大,子子孙孙繁衍不绝。



戌xu的构形,源自一种圆刃而斧身宽阔的短柄战斧,古代也称之为“钺”。“戌”,在甲骨文中乃是一个象形字:突出的半圆形刃部,乃是“钺”的典型特征。

“戌”为兵器之象形。然而,“戌”为“地支”之一,并不直接源自“兵器”,而是源自生下男孩后的舞蹈欢庆,喻意这位男婴长大后四处征伐,保卫家园。谁来保卫我们的家园?就是生下一个男孩,让他长大后保卫家园,这就有了地支地十二位的“亥”,而“戌就借用为“地支”第十一位。



亥hai,这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的“亥”字,均为一个裸体男孩的侧面形象,并且特意强调了生殖器的存在。只是要将这一图案放倒,便是一个躺倒男婴的象形白描。这一图形,与仰韶时期彩陶图案中的男性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常常出现一位名一叫“亥”的先公,商人称其为“高祖”,即最早的男性祖先。作为“先公”,他的母亲享有一项特殊的待遇,即与“亥”一起被殷商先民所祭祀。

“亥”的本义源自生下男孩后,向“王亥”和“亥母”进行祭献,以保佑婴儿的成活,祈求氏族人口的兴旺繁盛。

“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用以记时,“亥时”指晚上九点到十一点;用以记年,“亥年“即十二生肖中的猪年。

综上所述,地支的十二个字,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取象和表义已大体清楚。

地支十二字来自“祀”,即祈求人丁兴旺的“祭仪”。这种“祁子禳解”祭仪,自始至终,连续不断贯穿子怀孕到婴儿度过危险期这一时段,因而成为记月的表征。又因为与阴历的十二个月相数字重叠而用于记月。大概因为月亮的十二次圆缺并非整年,一月一次不同类型和目的的“祀”渐渐跟不上大阳的步伐,“地支”记月的功能便渐渐模糊起来。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上古先民不再记月、转而用来记日的残余。





献花(0)
+1
(本文系风水中国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