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创造性破坏
2014-08-12 | 阅:  转:  |  分享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M&MResourcesCenterhttp://www.mmrc.net



创造性破坏



作者:RichardN.Foster,SarahKaplan

来源:《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2002.1

企业如何使自身更像市场那样运作?本文摘自同名畅销书。

标准普尔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包括90家主要美国企业。当时列在这个名单上的企业平

均保持入围资格65年,而到1998年为止,标准普尔指数已经扩大到了标准普尔500,企业

停留时间平均为10年。如果按这个历史规律,那幺在未来的25年中,如今的这些大型企业

仅有1/3能够继续维持重要的经济地位。



这是福斯特(RichardN.Foster)和卡普兰(SarahKaplan)在名为《创造性破坏:以持久经营

为目的的企业市场表现不尽人意的原因和改造》的畅销书中谈到的观点。福斯特是麦肯锡咨

询公司的资深董事,而卡普兰作为创新领域的专家曾在麦肯锡工作了很多年。他们指出,市

场的变化越来越快,为长达70年的企业发展时代划上了句号。福斯特和卡普兰对15个行业

中的1000多家企业在长达36年期间的业绩表现进行的研究发现,要想成为像ElDorado公

司那样业绩表现持续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顶级企业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是最好的公司,为

生存而努力也不能保证长期为股东带来优秀回报。



作者指出,事实上从长期来看,市场总是赢家。以往林林总总的管理理念和控制流程都是建

立在连续性的基础之上,使企业忽视了接受“创造性破坏”(熊彼特提出)的重要性和经常性,

对资本市场变化的速度及规模反应迟缓。在下面节选的部分中,作者将探讨摒弃连续性假设

的必要性,以及应该如何克服阻碍企业变革的文化障碍。



——编者按



企业文化闯的祸



企业如何使自身更加适应市场?一个通用的办法就是,在不丧失对现有运营进行有效控制的

同时,将创造性破坏提高到与市场相同的水平。这不失为一个好点子,可是执行起来却很困

难。



许多欧美企业的管理人员告诉我们,虽然他们很满意自己的经营能力,但对执行变革的能力

深感不安。“一流的改革者会怎幺做?”有些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很好的改革者的确存

在。“什幺因素推动了创新突破?”另一些人想知道如何使企业拓展到核心业务以外的领域。

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怎样发现新的理念?”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M&MResourcesCenterhttp://www.mmrc.net



困难在于,企业既需要控制现有的运营,又要为新理念的产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旧理

念在适当的时候及时消亡,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内在冲突。这可能需要出售传统资产,

质疑现有的分销渠道,或者进行会稀释股东权益的收购。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认为,除非放

弃连续性假设,否则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的业绩表现能够赶上甚至超过市场水平。JamesReston

Jr.在《末日启示录:公元1000年的欧洲》一书中谈到,当时欧洲人惧怕第一个千禧年的到

来会带来烈火熊熊的世界末日:千禧年来到后,启示录应验了;旧世界消亡,新的世界从一

片废墟中诞生。然而与其说末日启示录是一场剧变,倒不如说是一个维持了40年的过程。



如今的启示录则是从一种连续状态转向重大变革的不连续状态,同样出乎人们的意料。美国

的商业再也不同于以往,游戏规则彻底改变了。有些企业成功到达彼岸。通用电气在杰克·韦

尔奇的领导下业绩大幅提升;强生公司正在进行快速的变革;康宁公司不再仅仅依赖于消费

耐用品,成为了高科技光纤领域的佼佼者;在法国,欧莱雅似乎已经走上正轨,找到了新的

途径组织企业自身的运营,同时把美容的观念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但是这样的企

业毕竟是极少数。努力尝试变革的企业屈指可数,而最终胜利到达彼岸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文化禁闭



在强生公司开发出泰诺之前,作为推动史特灵制药公司增长的主打药,拜耳阿司匹林独霸市

场长达半个世纪。为了不至于削弱拜耳阿司匹林的市场主导地位,史特灵制药一直没有把

Panodol引入美国市场,该药属于非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剂,是其在欧洲市场上的主打药。

史特灵试图把拜耳系列推广到海外市场,但是没能成功。这次失败最终导致了它被伊士曼·柯

达公司收购。史特灵制药一直采取一成不变的策略,对失败的恐惧阻碍其改变长达半个世纪

的经营模式,包括凭经验行事的决策机制、控制流程以及决策所使用的信息在内的整体企业

文化都使得史特灵固步自封,最终以惨败告终。尽管市场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是换一

种新策略的时候了,史特灵还是把自己封闭在原有的框框中。



“文化禁闭”指的是即使面对市场明确的威胁,企业仍无法改变自身的企业文化。它解释了

为何企业难以对市场信息作出反应。企业架构失去活力,决策能力、控制体系以及思维模式

的逐渐僵化,是导致文化禁闭出现的原因。它削弱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或是摆脱不良业务的能

力。此外,文化禁闭一旦出现,就意味着企业业绩不可避免地要下滑。以史特灵制药为例,

一般说来,文化禁闭表现为三个恐惧:害怕某一种主导产品的地位被削弱;害怕与重要的客

户发生渠道冲突;害怕战略收购会引起利润稀释。对于企业来说,这些担忧可能不无道理,

但是市场却完全感受不到这些,因此导致企业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倘若把企业比作人的话,文化禁闭就是其生命中“情感”阶段的最后一段。企业成立的初期,

激情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对创造充满了热情和动力。这个时候,远景目标取代了信息和分

析,“我们知道正确的答案,我们不需要分析。”



随着企业一天天地老化,官僚风气开始占上风。激情冷却下来,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决策”。

这时候,企业常常是把以往有效的经验固定成文,开始了搜集数据、展开分析、设想选择方

案、制定出方案的过程。人们尽量避免主观扭曲信息的客观性。只有当理性决策成为主流,

所有相关的信息才能以恰当的形式适时地汇总到适当的决策人那里,便于分析和阐释。至少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M&MResourcesCenterhttp://www.mmrc.net

在一个时期内,理性决策获得了胜利。这一阶段经常被描述为企业的正常状态,虽然根据我

们的经验,很少有企业像这样正常运营,尤其是在变革加速的时候。



最终,理性决策揭示,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是有限的。通常,到了这个时候,企业对未来充

满忧虑,就又会退回到保守状态,实行自我保护,避免厄运降临,就像人感到危险将至时会

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样。对于企业的明天,管理层忧过于喜,这时的决策都是为了保

护现有的业务。由于害怕吐故纳新(即业务间自相残杀),害怕渠道冲突,害怕收购会导致利

润稀释,企业创造性破坏的步伐停止,即使察觉到未来的种种困境,知道应该采取行动,仍

采取掩耳盗铃的态度。这时就产生了文化禁闭,阻碍了力挽狂澜的领导人或是团队的挺身而

出。



产生文化禁闭的根源



为什幺会产生文化禁闭?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企业形成了一套看不见的规则,或者说是思维模

式。而且,一旦成形,就很难改变。思维模式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观念,即信念和假设、因果

关系、理解语言和符号以及企业内部反复流传的故事的指导原则。作为沃伦·巴菲特的挚友

和投资合作者,同时也是BerkshireHathaway公司的副董事长,CharlieMunger把思维模

式称作“一个帮助投资者更好了解世界的理论框架”。



思维模式在企业中是无形的,既不是外在表现的,也不能加以检验,但却渗透到企业的方方

面面。如果使用得当,管理者可以利用它来预测未来,解决各种问题。然而一旦建立起来,

思维模式就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强化、自我保持以及自我局限。如果它脱离了现实情况,管理

层就会做出错误的预测,也无法得到理性的决策。事实上,连续性假设恰恰就是脱离了现实,

从而导致管理层预测失误、决策不利。



在企业的控制体系中,我们不难发现思维模式的影子。不管是利用成本控制、资本支出控制

还是控制核心人员的配置,该系统旨在确保完成可预见的目标。有效的控制意味着消息灵通

的管理者有理由相信倒霉的意外情况不会发生。



然而,控制体系也会导致企业内部出现“防御程序”,包括不能挑战现状,阻碍观点的多元化,

不敢和上级持不同意见(害怕惹怒上级),沟通模糊、不一致,甚至即使是显而易见的问题,

也“没办法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变革是不可能实现的。



控制体系还会削弱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其无法跟上市场的步调和规模。比如说,按照连续性

假设,根本不该建立新业务,因为我们无法事先预见它成功的可能性,而依据现有的生产能

力和思维模式,采取渐进增长,则比较符合该假设。



与此同时,由于控制体系所依赖的是集中式思维,也会限制企业的创造能力。集中式思维关

注的是明确的问题,能够迅速地提供清晰明了的解决方案。其关键在于重点突出,而秩序、

简约、常规、责任明确、标准分明以及可预见性则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种思维方式最适于

连续性假设,对于小型的渐进式改革十分有效,但面对彻底的变革时,就束手无策了。



不连续性恰恰相反,它的核心在于发散式思维。所谓发散式思维,也就是尽量扩展决策的背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M&MResourcesCenterhttp://www.mmrc.net

景。它更多地关注问题,而不是一上来就试图找出最快的解决途径。正确地找出问题,这才

是发散式思维的关键,至于如何找出解决办法,还是要按照集中式思维的各个步骤进行。



发散式思维既有广泛研究,也有重点研究;既重视细致的观察,也要求对事实做出解释,审

慎思考(暂时脱离开问题)与快速决策(避免延迟)并重。我们把这三种技能(交谈、观察

和思考)称作发散式思维的COR技能。令人惋惜的是,传统的企业控制体系以连续性假设为

基础,使COR技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甚至扼杀了发散式思维。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