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颂 晨 光

 南山堂66 2014-08-12

颂 晨 光

富顺晨光,

那是我们年轻时战斗过的地方。

几十年过去了,

我们许多人,

也早已离开了那个地方,

单位也早已换了地方,

可是,她在我们的记忆里,

是那么的深刻、难忘,

只要你打开晨光人网页,

就会看到有那么多的晨光人,像着谜一样,

満腔热情地,在回忆它、在思念它。在传颂它

一代晨光人把这份情传给了二代,三代…

许多巳调出者在北京,在上海,在南京…

一次次举办富顺晨光人大聚会,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

那些身体欠佳的老者,

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儿孙搀扶,还有坐着轮椅

从各处前来参加聚会,
试想,如果他们没有深厚的晨光情,会来吗?!

还有许多二代,三代晨光人,

组织还乡团,或三五结队,前来富顺晨光,

寻找他们儿时的脚印,

幼儿园,小学,晨光中学,当年住过的简易楼,

兰球场,洄澜塔他们看的那样仔细,

玩的个个开心,

尽管许多设施早已无人使用,

外表也是破旧不堪,

可当年的孩子们,怀着浓浓的性趣,

拍下了许多引人怀念当年的照片,

所以我们说;

晨光像是一坛酒,

时间越久,它越醇香。

晨光像是一座熔炉,

使我们不怕困难、意志坚强。

晨光像是一部厚重的全书,

给我们增智慧 、给我们添力量。

晨光更像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在那里我们同呼吸、共甘苦,

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患难之交、情深谊长。

那时候,我们的囗粮定量

每人每月二十八斤

还要粗、细搭配,

每人每月半斤猪肉,

还要半夜排队才能买到。

每人每月半斤食油,

还要扣掉二两,

名曰支援农业,

生活是这般艰难,

大家连肚子都填不饱,

可是我们的工作,

较少受到影响,

试验室常年三班倒,

车间机噐日亱轰鸣,

晚上图书舘内,总是坐満了看书人,

这就是我们晨光人,

能吃苦、不怕难的奋斗精神。

在晨光发生过许多感人的事,

实在让人感动、让人心暖,

比如,我们张院长,

他巳退位二十年,

人们不但记惦他,还记着他的生日,

在他过八十岁的大寿时,

很多人从四八方自发聚到成都,

出资摆宴,为他祝寿。

再比如,有位巳故多年的老工人,

他的儿子患了重病,无钱医治,

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晨光人,

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他捐资治病,

我在想,我在问,

为什么我们晨光人,人走茶不凉?

这就是我们晨光人在困难中,

建立起来的深情厚谊,

这就是我们应该称颂的晨光精神,

愿我们的友谊像南山的青松不老,

愿我们的友谊代代相传。

                          南山六六    2014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