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的老人们人们却有新的观点. 时代和境都在变化, 因此多年留下的经验之谈要 "老瓶装新酒"了."養兒方知父母心" 或 " 生儿方知父母恩" ,要改成"生孙方知父 母恩"了。 常言道,"生儿方知父母恩"。生养子女,父母为子女从十月怀胎到哇哇落地, 操心极了。生下小孩子,为吃穿冷暖,已耗费不少精力,碰到小孩发烧生病, 更是别想每夜能一觉睡到天亮。接着为儿女求学,找工作,到结婚成家,操不完的 心。从而想到父母当年为自己从出生起,多么的辛苦,故有这“生儿方知父母恩" 的说法。可是这都是五,六十岁以上那一代的人所能感悟的。 遍一遍教他(她)自己的子女呀呀学语,或学做某一样动作和事情. 可是: 他们对 父母说话因年老耳背听不清,要他们重说一遍,就显得不耐烦.;或因领会错意思, 或手脚不如年轻人利索,而把事情做得有偏差时,态度脸色显出不满,更忘记了 他们父母已是老年了;或者把父母请来当义务的老保姆。这和当前周围影响有 关,公司为员工买的保险只包含子女,而不管父母。要等到他(她)们有了孙 子辈,他(她)们的儿女也只管孙辈而忽视自已时,方才回想起当年自己为子 女忽视父母的感受. 这岂不是要 “ 生孙方知父母恩”吗!可是等自己也到五, 六十岁有孙子辈时,自己的老爸老妈也快七,八十岁了。不少早已驾鹤西行了。 再想尽孝也因“子育养而亲不在",遗憾终身了。 子女有病, 父母揪心, 父母有病, 子女问问看看就知足; 子女花父母钱, 理直气壮, 父母花子女的钱就不那么顺畅; 父母家也是子女家, 子女家可不是父母家。不一 样的就是不一样, 明白人对子女的付出视为义务和乐趣, 不图回报。如果一心想 得到回报, 岂不自寻烦恼。 |
|
来自: only4dragon >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