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期特献】于钟华讲《峄山碑》

 爱雅阁 2014-08-13
【暑期特献】于钟华讲《峄山碑》
 



 

按语:按照魔营的教学惯例,我们要学习的第一本经典法帖是《峄山碑》,很多同学不理解,但魔头称《峄山碑》为书法的零点,接下来的几天小编会将“于钟华讲《峄山碑》”做一个系列分享给大家。


一、《峄山碑》的书法史地位


中国书法的发展,乎天文乎人文”的两个阶段。乎天文是“文”的阶段,乎人文是“书”的阶段。《周易·贲卦》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人文也”天地间孕育出来的现象——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都是刚柔交错的“天文”,文,“错画也”。“”即“饰”,就是“的意思甲骨文大篆时期,人是没有介入的,是从自然界直接取象,古人见鸟兽蹄迒之迹,然后描摹过来,赋予它一定的含义,于是,文作为一种语意的符号而得以存在
 


从周朝开始
,天文逐渐向人文发展,“三才”观念得以形成,此时的作为主体来贯通天地的人文是在其中加入了的意思,即书法的顶层设计从大篆参差错落到小篆的均匀对称可以看出书法不再单纯地以自然的美,而是以人的理性观念开始衡量。于是,“开始走向,其中赋予了人要求、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在王羲之时代最终得以完成。


峄山碑》恰恰是由文向书转变的节点,我称其为书法的零点。从《峄山碑》往后书法开始不断地做加法。从线条到笔画,从粗细一律到粗细变化,从水平到角度的倾斜;结构上,从对称到打破对称,并不断在四维上面做文章,产生动态;空间从均匀到疏密的变化;章法从大小一律、左右对齐到参差错落有变化;墨色从均匀到胀墨、枯笔的变化等等。后边的加法做得越多,越要回头看看原点,才能够理解它。


从《峄山碑》往前走即“天文”,也是在不断地变化,不过其节奏、形态的变化是无意识的。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一个进程,之前是无意识,直接向自然界取象的,之后人的精神开始介入,看似是形式和技法,实则是人文精神的追求,这时候的书法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折射,这就是零点所处的历史地位。一旦明白了这个零点,你在左右两边所有的碑帖里面都可以穿梭无碍、优游自如,这就是我们学习《峄山碑》的目的。


二、峄山碑的特点


我在上一讲说到《峄山碑》作为书法的零点恰恰是书法从文向书转换的节点,所谓零点就是没变化,表现在线条上就是粗细一律,水平没角度。将《峄山碑》与其前后的书法做一比较,我们便能发现它的特点:线条平行、结构对称、空白均匀、四维撑开、秩序井然。而结构、空白、四维又都建立在线条的基础之上。


1线条

《峄山碑》的线条紧实精致、圆厚通润达到真正的裸线,这得之于笔墨的精度。正所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线条的精度就像打铁的淬炼,要打造精美的线条,必须汰尽渣滓。而判断一根线条的好坏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线形:主要包括长短、粗细和弧度,这是构成线形的三个基本点。线条长短和粗细之间比例要协调,《峄山碑》中即使很短的线条拿出来也是修长的。篆书的“篆”有盘绕之意,所以《峄山碑》中有很多弧线,对弧度把握的些许偏差便会使线条大打折扣。


线质:线质即线条的质量,我们对线质的要求分为两点,一是公共要求,二是独特质感。线质的公共要求即:圆、厚、通、润。善用笔者,虽细如发丝亦圆,不善用笔虽粗如椽亦扁;厚乃一字之血脉、精气神;通者,通畅不滞也;润者,清洁光润也。在线条的公共要求基础上应努力达到线条的独特质感。《峄山碑》就因其温润并饱含硬度的线质而被称为铁线和玉箸。


线律:线律是线条在运行过程中的节律、节奏。在《峄山碑》中有很多“S”形的曲线,在运行过程之中,有的地方会稍作停留,然后一划而过,这便是其节奏。
 


线韵:线韵就是一根线条的韵味、气质。《峄山碑》的线条端庄典雅却又充满了王者之气。而我们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线条才能得到不断的淬炼,直到通体脱落,那种高贵安静的韵味就出来了。中国文化讲究隐和藏,是内敛、隐让,线条是绵里藏针、外圆内方的。


2、结构

结构又称为线构,即线与线相交结或者相接构的形式。《峄山碑》的结构对称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完全对称,如“皇”“帝”,中间有一个明显的轴,左右两边完全对称;局部对称,汉字在局部是对称的,如“在”“嗣”;类对称,看似对称,实则并不对称,如“世”、“兵”


 


 

 


 


3、空白

线条与线条之间的交错和构架方式主要指向空白。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线与线之间的衔接方式以及它围出来的空白大小、形状和质量。常人在书写时注意力总在黑的线条之上,但高手总留心于空白。写黑的线要让人感到意不在书、一挥而就,但是留出来的空白要让人感觉到是经过精确计算、打磨出来的。线要无意,白要有意,书法才是真正的书法。


4、四维

四维就是汉字的四个角。我们的汉字作为方块字,总是存在四个维度《峄山碑》作为汉字由文向书转变的节点,人的理性开始在其中觉醒。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天地间形成了空间的观念,这个观念体现在汉字上就是它的四维得以撑开。所以我们在书写时要女娲斩鳌足撑起四极一样把汉字的四个角撑开,若不如此,天便像塌了一样如“国”这种明显能够找到四维的字,四个角都被撑开。有的字虽不能明确看出四维的存在,如“皇”“为”,实际上却总有隐性的四维撑起整个字而不使其塌方。
 


 



 

三、如何书写《峄山碑》


书写《峄山碑》最重要的是控笔能力,我们的手刚开始是散的,没有节制,尚没有控制线条的能力。所以在书写前要多做准备性的工作,毛笔落到一点,马上停住,观察运笔是否合理。前面我们讲到“逆入平出”,书写《峄山碑》时毛笔的状态应是束毫、直管,并且指腕不动、要挺住,不加任何多余的动作。这里所说的多余动作主要指指腕翻动、转动和拈指,这三种都是意识操纵下的动作。然而书写的最高境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古人写字大脑思考的是语义而不是如何书写、手如何动作的。苏东坡说,“口必至于忘声而后能言,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凡是意念控制的动作都要取消,要寻找手不思而能、自然而然的动作。所以我们将《峄山碑》的用笔总结为逆入起笔、平动行笔、回护收笔。


笔法是教我们如何写(how),形式构成则教我们如何把握字的造型(what)。《峄山碑》的形式构成特点可总结如下:线条粗细一律、静态,同类线条平行等距;结构对称,所以临摹《峄山碑》首要的是找到它对称点;四维撑开;空间分布均匀,无疏密对比;章法上,字都在格子的正中央,所以要将上下对齐、左右对齐;墨色基本不变。


零点之后的书法史到了行书、草书,越来越强调节奏、墨色的变化、空间的疏密对比以及造型的跌宕起伏,而这些都建立在《峄山碑》这个零点之上,从这个零点开始,书法从静态不断地走向动态。

四、《峄山碑》与清篆的对比


清篆,顾名思义,即清代书家书写的篆书,主要代表人物有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和吴昌硕,他们都是从秦篆出发并对其进行反动。


有一种观念认为,“所谓的清篆就是加入了隶书的笔法”其实并非如此。书法是让书写事件中的人、毛笔得以显现,清人做的最重要的就是让篆书中毛笔得以在场。中国书法的发展有两条路,一条是按照字体的发展将结构、字法改变,从线条走向笔画,变成隶书。另一条路则是在不改变字形结构的情况下使得毛笔在场,于是就有了清人的篆书。清篆是篆书从静态到动态发展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