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史称"西戎羌地",是华夏先民古羌人生活栖息的地方,他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早期文明。
西王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是史前时期生活在青海的羌人女首领,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部落首领逐渐衍变成了神。
《山海经·西山经》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大荒西经》云:"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这表明,远古的西王母是一个以虎豹为图腾的部族首领,为了御寒和防止山洪、沙尘暴的侵袭,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只能栖身于石室之中。
关于西王母石室,在《山海经·大荒西经》、《汉书》、《后汉书》、以及《论衡》等多部古代著作中都有记载。《汉书·地理志》记:"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侧湟水所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从金城郡临羌县开始,由近致远,依次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侧为湟水。临羌县是西汉势力进入河湟时设立的一个县,属金城郡,临羌城在今湟源县东南湟水与药水的交汇处,仙海就是西海(青海湖),盐池在今茶卡一带。按照方位推断,西王母石室则应该位于湟源县与青海湖之间。而在湟源县日月山下的宗家沟及华石山发现了数量众多、适合人类居住的石洞群。据统计,在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0余个大小不等的天然岩洞。其中,宗家沟的石洞密集,多达100多个。这些岩洞有的崎岖婉转、深不可测,有的高大宽敞宛如殿堂。

宗家沟西王母石室
日本学者田武彦认为,从长安到西王母国的里程960多公里,到西宁900公里,向西行60多公里,是昆仑之丘的西王母石洞。宗家沟石洞群的位置恰好与此相符。青海学者谢佐先生认为,西王母"瑶池"就是今天的青海湖。民俗学博士赵宗福先生也认为"远古时代的青海湖地区就是西王母的故乡"。资料显示,3000多年前青海湖水位比现在高出100多米,湖面差不多能延伸到日月山下的倒淌河一带,也就是说石室群至青海湖的距离比现在要近得多。

西王母瑶池——青海湖
由此可见,宗家沟石洞群即为西王母石室。
专家学者还通过系统的考察考证后发现,青海省湟源县境内的野牛山就是神话中的"昆仑山"。野牛山是祁连山支脉日月山的主峰,海拔4898米,山顶终年积雪,是环青海湖最高峰。野牛山周边的藏族农牧民称野牛山为"阿妈索日格",认为山顶供奉的女神是"大家的阿妈"。当地农牧民至今保留着祭祀"阿妈"的风俗:每年农历7月18日向"大家的阿妈"敬献项链、手镯、镜子等女性使用的饰品。《汉书·郡国志》载:"临羌有昆仑山"。此类说法在《十州记》《西宁卫志》、《西宁府新志》中都有记载。有关古代昆仑山的具体位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专家认为,古籍中的"西海"指青海湖,"流沙之滨"指青海湖湖东沙漠,"赤水"指黄河,"黑水"指黑河。河北大学教授常征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钟山,就是现在的日月山,也就是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而野牛山则是日月山脉的主峰,从地理和传说的角度考证,可以确定神话昆仑山就是湟源县境内的野牛山。野牛山上世代供奉着"阿妈"女神,也绝非偶然。

昆仑之丘
更有专家研究认为,卡约文化反映的是史前古羌文化,这个时期的古羌部落就是史书中所记的"西王母国"。截至目前,湟源县发现卡约文化遗址40余处,其中大华中庄118座墓葬和两处祭祀坑中清理发掘出的1000余件文物中,最为珍贵的是犬戏牛鸠杖首和黄帝四面铜像,其中犬戏牛鸠杖首被专家考证为是西王母的王杖。湟源大华中庄墓葬群的主人极有可能是历史上西王母国的女首领及其属民。

大华中庄出土的卡约文化文物--黄帝四面铜像侧面图
而在湟源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西王母的传说。湟源及周边地区民间历史上就有对西海(青海湖)海神西王母的祭拜活动,祭拜仪式分别在湟源的丹噶尔古城、扎藏寺、东科寺及察汗托落亥城和青海湖举行。丹噶尔古城的西城门叫"拱海门",表达了对西海海神西王母的敬意,拱海门也是祭拜西海海神西王母活动的出发地。
总之,近年来专家学者们通过对湟源周边地理环境、史料记载、民间传说以及出土文物的综合考察和研究后认为,湟源是史前西王母的主要巡游牧驻地,日月山下的宗家沟石洞群就是西王母石室,湟源是王母故里 ,也是昆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大华中庄出土的卡约文化文物--犬戏牛鸠杖首正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