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50周年专文】 法国国歌马赛曲的由来 178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路易十六的封建专制统治。国王和王后不甘心失败,暗中写信给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西班牙等国封建君主,要求出兵干涉法国革命。1791年,奥普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并派出军队,公开支持路易十六进行复辟活动。法国人民为保卫胜利果实,群情激昂奋起抗击,于 斯特拉斯堡是巴黎东边与德国接壤的城市,形势危急。4月24日,市长底特利希召集即将奔赴前线抗战的军官开会。会上,市长对法国没有一首鼓舞士气的爱国歌曲深表遗憾。到会的工兵上尉鲁热·德·里尔是个年轻的工程师,但他还会写诗,又爱好音乐。市长希望他能创作一首进行曲,让战士唱着冲锋陷阵。里尔回到驻地,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几个小时写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 那光荣的时刻已经来临! 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 我们的祖国鲜血遍地。 你可知道那些凶狠的士兵, 到处在残杀人民? 他们从我们的怀抱里, 杀死我们的伴侣和孩子? 公民们,武装起来,投入战斗! 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干净!…… 接着,他一气呵成谱好曲子。斯特拉斯堡公开发表这首战斗歌曲,取名《莱恩军战歌》。 这首战歌引起抗战军民的强烈共鸣。当时,马赛正派遣一支志愿军支援危在旦夕的巴黎。志愿军一路高唱《战歌》,士气昂扬。他们虽然拖着重炮,日行三十公里,但始终情绪饱满,一鼓作气于7月30日赶到巴黎。雄壮有力的《莱恩军战歌》震撼着巴黎城,人们便把这首歌称作《马赛曲》。 《马赛曲》旋律流畅,节奏鲜明,气魄雄伟,充满战斗的爱国激情。法国军民同仇敌忾,在《马赛曲》的鼓舞下,继续同侵略军作战,一时军威大振,终于把外国武装干涉者赶出法国国土。《马赛曲》后来成了法国国歌,作者李尔也作为法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者而载入法国史册。 1883年,法国雕塑大师吕德为了纪念《马赛曲》作者李尔的伟大的历史功绩,在巴黎凯旋门上创作了一幅马赛志愿军高唱战歌出征的浮雕,形象地表现了法国军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建邺所杨松河 |
|
来自: 军休强军路 > 《玄武区军休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