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军休古人为何要死葬北邙

 军休强军路 2014-08-13

   
古人为何要死葬北邙
发布日期:2014-02-26字号:[ ]

  古谚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说。《红楼梦》在第97回,写林黛玉之死时,李纨在一旁叹息:“这样小小年纪,就做了北邙乡女。”古人为何将北邙视为长眠之乡,埋骨之地呢?
     北邙山,又名邙山,横卧在洛阳北侧,东西长190公里、宽10-15公里、高260米,像一条长龙成洛阳市的天然屏障。自夏在此建都后,又有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史上称“九朝故都”。夏、商、周历代不少帝王陵寝都建在邙山之上。据《广舆记》载:“东汉诸陵及唐宋名墓均在邙山。”因邙山那时树木森列,苍翠如云,是块风水宝地,陵墓之多不可计数。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有:“北邙冢墓高嵯峨。”唐张籍亦诗:“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寒食家家送纸钱,鸟鸢作巢衔上树。”古人为何要归葬北邙,有以下原由:
     一、夏、商、周以来,洛阳一直是都城,集中着当时天下富豪,达官贵臣。洛阳北侧的邙山就成了天赐埋骨宝地。人死之后都将尸骨葬在邙山。唐代诗人王建在《北邙行》中写道:“北邙山头无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可见当时陵墓数量之多。二、北邙地理位置符合墓葬要求。邙山土质干燥且有粘性,陵墓不易垮塌,是理想的风水宝地。长期以来墓冢多到墓压墓的程度,在西汉时墓冢已多到无法下葬地步。在下葬后墓葬中必须有“打鬼图”,将葬穴内的邪鬼驱走,不然死者就得不到安宁。三、古人迷信天命风水,加之风水先生的蛊惑,洛阳在天下之中,王公贵臣都葬北邙,洛阳成富贵之乡,北邙成达官贵人埋骨之丘。凡有钱势之人,死后都要攀龙附凤,将尸骨从百里之外送到北邙埋葬,望死者得到升天,成了一种不可抗违的风俗传遍各地。四、古时苏杭二州,在隋时已凿通了运河,在唐时,漕运往来通畅繁忙,与洛阳古都连通。官商来往不断,社会安定,天下盛平,有钱人在苏杭吃喝玩乐,死后都想埋葬在洛阳,故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说。
     后因北邙一带战乱频发,使周汉亡陵毁于战火,大批墓冢被游民、兵匪所盗,再加之社会中心逐渐东移,洛阳北邙逐渐冷落,昔日焚香祭拜鼓乐不断的场景早已消失。解放后,在北邙山又发掘了上万座古墓,出土几十万件价值连城的文物。为使这些历史瑰宝能使人们观展,政府在北邙山之巅修建《洛阳古墓博物馆》供人游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