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谦让,能宽容,得幸福
前些日子,有两位打麻将的老人为了算方数的多少发生了争执,两人互不相让,吵得脸红脖子粗,后来一人将麻将扬了一桌,调头走人,弄得其他牌友非常尴尬,结果大家不欢而散。见此我心生感叹:这又何必呢?又不是真来钱的。只不过是玩玩而已。还有前天我带外孙女在公园玩,见一对老夫妻坐在一个木凳子上,这时一位大爷拄着拐杖慢慢挨近木凳也坐下了,这对老夫妇显然不愿意与老大爷一起坐,于是本来挨得很近的一对离得越来越远,最终把这位大爷挤出这张凳子。当时我想这对夫妇也太自私了,大冬天的石头凳又凉,一个木头凳子能坐三四个人,为什么不能让老大爷坐一下呢?更有甚者,据报载,去年十月上旬在南京63路公交车上,虽然空着不少座位,但一位七十岁和一位六十四岁两个老汉为了争抢一个比较透风的座位发生纠纷。在激烈争吵中,一老汉因为情绪激动,突然发病,当即倒地身亡。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因为一个座位而命丧黄泉,叫人不胜悲哀、叹息。凡此种种,纠其原因,不外乎他们心窄量小,缺少宽容、谦让。
由此,我不禁想起当年 “六尺巷”的故事。在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接到安徽桐城老家的来信,反映邻居吴家想越界占用张家通道扩建住房的事,张英看信后,提笔写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深感愧疚,便主动地让出三尺宅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曰“六尺巷”。目前,这条巷子仍存于桐城市内,成为中华民族大度宽容、谦逊礼让传统美德的见证。与古人相比,我们是否因一些琐事争论不休,互不相让,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行为而感到汗颜。
也许有人说,张英是“宰相”,宰相肚里能撑船,而我们是平民百姓,生活本来就不容易,一分一毫均来之不易,谦让他人自然就不会那么轻松自如。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日常生活中能谦让乃是一个人的一种修养、品德、境界,与贫富贵贱没有直接联系,只要心里有爱,人人都可以做到“径逢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也许有人认为“我对他客气,他当着福气”,所以不能讲谦让。生活中确实有些人平时争强好胜,得理不饶人,无理也要争三分,但这是极少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人非顽石,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别人谦让友好,久之,别人当会以同怀视之。君不见古代,正因为蔺相如的一再谦让和宽容,才感动了不可一世的虎将、大功臣廉颇,继而出现了“负荆请罪”的感人场面,最终形成了“将相和”的喜人局面吗?
也有人把谦让和宽容作为无能的代名词,认为人活着不能“窝囊”。其实,谦让并非就是无能的表现,宽容也不是“窝囊废”,而恰恰相反,它是一个人卓识、心胸、风度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难道遇事爱争个高低,论个输赢的人心里就那么平静、舒坦,就那么有面子?我看未毕,人们鄙视心胸狭窄,小心眼儿的人。一个人如果时常为一些琐事而耿耿于怀,患得患失,其机体内分泌功能就容易失调,可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绪烦乱等症状,诱发多种疾病。一个高风亮节,胸怀坦荡的人反而神清气爽倍受人们的敬重,在生活中这种例子是很多的。
谦让其实就是宽容。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要开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学会宽容。”对别人宽容大度,自己方能从容洒脱。宽容是一座桥,它能勾通人们的心灵,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学会了谦让、宽容,人们就会多一份信任,多一份阳光,生活就多一份幸福,多一份健康,社会就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和谐。因此,人,特别是老年人为健康,为幸福,还是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谦让好。
供稿:下关军休一所 亦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