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玉器特色(摘自蔡庆良玉器鉴赏)

 珠江大鹏 2014-08-14

玉器鉴赏之七 汉代玉器(下)◎ 蔡庆良   

西汉玉器的艺术面貌,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之中已经略窥堂奥。然而整个汉代自西汉至东汉,延绵了四百余年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之中,物换星移、水滴石穿已属常态,何况是人为创造出来的玉器艺术,自然不会始终如一、一成不变。而如果一定要将汉代玉器风格变化进行分期,大致可以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虽然东汉继承西汉主要的设计概念和技巧,艺术风格极为相似,但是两汉玉器之间的视觉效果仍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东汉的创作目标已有所改变,创作技巧也略为修正之故。两汉主要的差别在于动态张力渐渐趋缓,慢慢转变成朦胧舒缓的视觉效果。接下来就以韘形佩为例子,说明两汉玉器之间主要的差别。

  由动态张力转变为平和舒缓的视觉效果

  韘就是一般所称的扳指,起初制作的目的是为了戴在拇指上用以勾弦张弓使用。现今考古所知,至迟在商代晚期已经开始使用玉韘;但时至汉代,韘形佩已无勾弦的使用功能,而是变形为具有创意的佩饰,此处所举的例子即为典型的例子(图1)。器身中的穿孔原为拇指套戴之处;中间长直向上收尖呈果核形的部分是韘形佩的主体;在主体左上方向上延伸的长弧勾状造型则为原韘中用以勾弦的部位。汉代韘形佩在此种基本造型下,在两侧设计龙凤等各式题材,由此可以看出两汉不同的艺术风尚,也可品味不同创作者的巧思。

  西汉时期的玉器整体充满了张力与动感,主因在于使用了多视角扭转组合的创作技巧,由此会产生相应的视觉效果。图1右侧螭兽的头部、具有翅膀的身躯前段、身躯后段,以及尾部皆是不同视角所见到的形象,当各种视角的首尾巧妙组合在同一平面时,观者自然会产生空间扭转、时空交驰的动态感知,由此达到表现张力的目标。同理左侧凤鸟也是藉由此种手法呈现相同的艺术特征。

  东汉玉器的动态感渐趋平缓,多视点扭转的立体感也渐渐平板化,例如此处所举的另一件韘形佩即为如此(图2)。虽然左右两侧的神龙螭兽的形体也是以多视角扭转的技巧设计而成,但由于衬托形体肌肉感的曲弧面已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平板的表面,动态张力自然大幅减缓。加上勾勒身躯轮廓的线条曲度也较西汉时期为小,镂空的效果自然也较为平和,整体的速度感和动态效果当然也就远远不及西汉时期了。

  但这并不表示东汉的艺术成就也远远不及西汉时期。东汉的创作者只是渐渐调整了继承自西汉时期的技巧,最终选择适合新艺术面貌的创作模式,而非艺术由高峰走向了没落,因为东汉的艺术目标已由强调速度的动态效果转变为追求时空静谧绵长的和缓感受。

 
(图1)西汉 玉螭凤纹韘形佩              (图2)东汉 玉镂雕龙螭纹韘形佩 

  形体由清晰分明转向朦胧隐没

  图1西汉神兽的形体清晰可辨,至于图2东汉韘形佩的曲线趋于平缓,使得观者无法有效判断云气和龙兽身躯之间的不同。也就是说,神兽已然隐没在氤氲瑞气之中,往往在不经意之中,朦胧隐晦的身影才会突然显现。至于东汉的艺术目标为何会改变呢?这是因为道家神仙思想已经成为玉器创作的重要内涵。

  为了要营造出神兽在云雾中腾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神仙境界,必须创造出混沌朦胧、似有若无的视觉场景。层叠的云气若以平缓的曲线描绘,自然就会产生平稳舒缓的感受;作品整体虽然较为平板,却也因此创造出云深雾重的神秘仙境。

  唯有了解东汉玉器的文化背景,才能欣赏此时玉器的艺术美感。例如此处所举的双螭纹佩(图3),若以西汉动态感的审美标准看待,这将会是一件失败的作品;但若要符合东汉气定神闲的仙境气息,显然这种平板和缓的技巧才能达到此种目标。

  又如另一件器皿(图4),设计者巧妙利用原始玉料不规则的轮廓,琢磨出器皿的本体以及边缘平板化的神兽。乍看之下虽然较为平缓,但细察之下可以发现,在蜿蜒交叠的神兽周围弥漫翛翛云气,可以创造出立体纵深、仙踪难觅的视觉效果;如此一来,在循迹思考之中,观者就可以构建出终岁氤氲云漫的仙家胜境。

  不只东汉而已,两汉时期皆制作了为数可观的器皿,但是这些容器可不能等闲视之,它们并不仅仅只是作为盛装物品之用,而是有更重要的用途和意义,这和汉代人看待玉料的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图3)东汉 玉双螭纹佩                 (图4)东汉 玉螭龙纹容器

  ——(部分摘录,更多精彩内容详见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