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仙山二日游(三)郭亮村申氏家族探秘

 我只在乎你jz 2014-08-14

万仙山二日游(三)郭亮村申氏家族探秘

万仙山二日游(三)郭亮村申氏家族探秘
河南郭亮村·崖上人家

      5月25日、26日,在郭亮村,我们看到了被赞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绝壁长廊,上世纪70年代支书申明信带领13名突击队员耗时5年开凿的长达1250米的绝壁隧道,雄伟壮丽,深深为郭亮人的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当代愚公精神所折服;游览村西的喊泉、老谭、白龙洞等景点,茂密的植被、幽深的峡谷、奇特的洞穴、妙曼的瀑布等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同时,我们对这个太行深处的山村,这里的人,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个以石屋、石阶、石碾、石磨为特点的小山村,古老、幽静、安谧;走过“旅游商品一条街”,住进农家旅馆,让我们看到了现代郭亮人精明的经商气质。于是,萌发了对郭亮村、郭亮人探究,竟然发现郭亮的现居民和我们沙河上申庄村有着共同的祖先——成吉思汗。      
    郭亮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有关村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是宣传资料上所说的,郭亮村以人名命名,建于西汉末年的王莽时期(公元9年~公元23年)。相传,农民起义军领袖郭亮曾在这里驻扎,欲凭借太行山险要的地形,与官军周旋,交战失利后,从会逃站兵败山西。后人为纪念这位农民英雄,将他当年战斗过的大本营称命名为郭亮村。不过,有关郭亮其人其事并不见史书记载;现在郭亮村有83户人家,共329人,大都为申姓,也没有郭姓的村民。游览村子时,我有意问起这个问题,村里一位老人告诉说,他们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至此。
    二是在当地百姓中流传的“悬羊擂鼓”的故事。传说当时郭亮手下有一将领名叫周军,投降了官府,被封为“平西大将军”,率领官兵数万人前来镇压郭亮。因寡不敌众,郭亮只得退守西山绝壁,周军步步紧逼,把住各个路口,想把郭亮困死在山上。两军对峙数日,郭亮所带粮草眼看就完了,周军兵马仍在山下把守。危急之中,郭亮急中生智,让士兵将战鼓与山羊悬挂在树杈上,羊四蹄触击鼓面,鼓声“咚咚”日夜不停。周军听着鼓声,以为郭亮在壮士气,更加放心死守。郭亮率部沿小道进入山西。过了两天,鼓声渐息。周军派人上山打探,见崖边吊挂着一只死羊和一面鼓。周军方知中计,急气攻心,长叹一声,倒地而亡。从此,悬崖上的小山村就取郭亮为名,周军死后被部下埋到山脚下的一块荒地,就是现在的周军场。然而,查史书,的确有“悬羊擂鼓”的故事,但主人公并不是郭亮,而是历史上著名的宋代抗金将领毕再遇,故事发生的地点更不在郭亮,而在扬州六合。真实情况是,南宋开禧二年(1206),在平章军国事韩侂胄主持发动的北伐金朝的战争中,十二月毕再遇率领宋军进入六合城,与数十万金军激战。金人善以水柜取胜,毕再遇将计就计,在夜里以衣甲草人数千,罗列成阵,在黎明时鸣鼓佯攻,金军惊以为真,急忙放水冲击。得知受骗后意气沮丧。而毕再遇趁机率军进攻,金人大败。一次在与金人野战时,金后援不断,毕再遇率军于某天夜里拔营而去,悄无声息。临行之前,遍插旗帜于营中,又命人绑住几只羊,把羊前腿放在鼓上,群羊挣扎,鼓声不断,一连几天,金人都不知道宋军已经拔营而去!金人骑兵厉害,毕再遇有一次故意与金人边战边退,到傍晚的时候,再次挑战金军,然后退兵,在退兵途中大撒以香料煮过的豆子,金人战马已经饿了一天,闻到豆香,埋头就吃,金人骑兵如何鞭打都不管用。宋军趁机反攻,金军死伤无数,损失惨重,士卒疲乏,丧失了卷土重来的信心,于是向淮河撤退。郭亮人真是聪明,硬是将南宋时毕再遇抗金的故事移到自己村里,并将时间前移到东汉,将毕再遇改换成郭亮。
    那么,郭亮村现在的主要村民申氏家族来源于哪里,其祖先是谁呢?这涉及到历史上申氏家族一个著名的故事:“砸锅认祖”、“破釜分宗”。故事的发源地在河北省邢台沙河市十里亭镇上申庄村。在今天上申庄东南6里的三王村,有申氏祖坟,祖坟上原立有清代清宣统三年(1911年)石碑,碑正面刻“申氏祖茔”,背面刻“故元潞王太始祖璟公墓志铭”。墓志铭详细记载了发生在元末明初的这一奇特的故事。
    元朝始祖为铁木真(成吉思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在南宋名将毕再遇抗金之时,在北方大漠,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但其晚年为继承人问题苦恼不堪,四子中的第三子窝阔台因追随父亲“伐金、定西域……攻城略地之功居多。”在成吉思汗驾崩后,窝阔台“以太祖遗诏即帝位”(《元史·太宗本纪》)窝阔台死后,其子贵由继汗位。成吉思汗虽立窝阔台继汗位,但宠爱幼子托雷,将重军交给托雷,让其做监国。贵由死,托雷之子蒙哥依赖其父留下的雄厚实力争得大汗之位。蒙哥死,其弟忽必烈继汗位。忽必烈广泛吸收汉族人才,组建了以邢台人刘秉忠为首、以郭守敬、张文谦、张易、王恂等“紫金山五杰”为核心的幕僚机构,126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领土最辽阔的元朝。元朝的辉煌只有百年时间,就走到了崩溃。
    1368年,朱元璋兵起亳州,后率兵攻打元大都北京,元顺帝逃离大都,北抵和林,元裔被明兵追杀殆尽。世居山西潞州的窝阔台后代潞王“曰璟”,作为元朝遗老、皇亲国戚自知一旦与朱明军队狭路相逢,定将性命难保。曰璟深知同托雷系的元顺帝逃往漠北不会有好结果;且他们已数代生活在中原,已习惯中原生活,也不愿意再回严寒的漠北。曰璟于是携家眷先避兵屯留,而后在绛州一带潜隐下来。隐姓埋名的曰家人安顿不久,新的灾难又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听说山西绛县有一大户,家境殷实,九胎十八子,疑是曰姓元裔,便一路追杀而来。曰璟有十八个儿子,依次名为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临、文翰、文简、文瑞、文宪、文义。另外,还有六个女儿。为存宗嗣计,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曰璟把十八个儿子叫到跟前,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改曰姓改申姓,并将自家的一口大铜(铁)锅摔为十八片,让众子各执其一,他命四子文美留守绛县保护眷属,其他兄弟远走他乡,如日后相见,以锅片作为团圆相认的凭证。这便是后来称作“铁锅申”、“锅片申”的来历。为了躲避明兵的追杀,众子随着逃难的人群,颠沛流离。曰璟公率长子文秀东行至直隶沙河县城西便隐居下来。因申姓日繁,现称“上申庄”,后有部分迁到三王村;二子申文端隐居在今石家庄井陉县申家岭村;三子申文正隐居在今邢台市威县中章台,后有子孙迁北章台;四子申文美迁永年县申庄,后有子孙迁石碑口、陈庄等村,还有子孙迁至邢台县麦地湾及邢台市区申庄等村;六子申文平隐居在今邢台市内丘县;七子申文智隐居在武安市矿山村;八子申文惠隐居在邯郸市魏县一带;九子文法迁威县东柏悦村;十三子申文临隐居在今潞城县天贡村;十六子文瑞迁内邱黄釜村,后有子孙迁柳林沟、申庄、申家洞等村;十七子申文宪隐居在磁县申庄村;十八子申文义隐居山西潞城,后到洪洞,后伴随着汉人的移民浪潮由洪洞迁在邯郸涉县段曲村,后有子孙迁神头、申庄、东达、后峧、马布等村。此外在江苏吴县、山东福山县、山西潞城县天贡村、河南省延津县、濮阳县、河北邢台麦地凹、鸡泽县焦佐营等地均有十八子的后裔。(上述迁移情况有各地保存的《申氏家谱》、《申氏家乘》等为证。)于是,在明朝朱元璋对元朝皇室后裔斩尽杀绝的政策下,成吉思汗的后裔、窝阔台后代从山西潞城逃亡到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改姓申氏,隐居藏匿起来,并在各地繁衍生息,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大事件。。
    分散于各地的申氏家族因长期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数百年的共同生活,已和汉族完全融合。申氏家族的子弟苦读儒家之书,积极参加科考,代代都有学优登仕者。仅明清两朝,永年申氏家族就出了七位进士,二十名举人。他们为官,清正廉洁,克已奉公;为民,诚实守信,扶危挤困。为农,勤于农桑,男耕女织;为文,著书立说,教化地方;从医,悬壶济世。他们的事迹,州、县、府志多有记载。特别要提到的是,留在山西潞城的十三子后裔,善于经商,早期以盐铁为主,中期开始多元贸易,铁业、丝绸占主导,后期以手工业制品为主,到明代中叶发展到七、八代时,在河南、晋中、晋南地区势力强大,申家潞商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商帮。潞商衰败后才有了晋商的兴起。 
    在郭亮村游览,见到宣传资料上说:“申氏家族元朝末期在南京做官,明初朱元璋清洗京都,将申氏家族发配青海做苦役,途中申氏从山西逃离。全族几百口人砸掉大铁锅,一户分一块锅铁,各奔东西,但愿来年拼回原锅,全族团圆,故称“大锅申”。当年一小部分申族人进入河南,躲进太行山中隐居于郭亮村。”分析这则资料,可以看到,现在的郭亮村人同样是因元末明初“砸锅认祖”、“破釜分宗”事件而迁移隐居到此地的,属于“铁锅申”、“锅片申”的一部分。(只是个别方面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有些是错误的,如,申氏从南京被发配青海做苦役,途中从山西逃离,方位就不对,不能成立。)虽然现有资料还有些欠缺,但郭亮村的申氏来源于元末明初的那次“大迁徙”,其祖先与沙河上申庄等地的申氏一样,同为成吉思汗,是可以肯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