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生命旅程,探索内心情感,将最经典的公路电影精彩呈现(一)、(二)、(三),让我们重温交通与生活关系——路人题记 公路片诞生之初,多半是由当时好莱坞的青年导演执导,以反映青年人失落、孤独、愤懑和反叛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其主人公们多驾驶着各色汽车,怀着破碎的梦,疾驰在穷乡僻壤上。 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公路片逐渐杂糅了更多的类型元素,其结构模式也更为灵活多样,其中既有好莱坞的传统格局也有独辟蹊径的巧妙构思。影片《搭车人》把公路片引向了恐怖电影的世界;《末路狂花》则改变了男性主宰公路片的老规矩;《雨人》运用公路片的构架表现了人们相互沟通的过程;而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完美的世界》则将公路片、伦理片、警匪片等诸多片种熔于一炉,适应了当代美国电影的新趋向———类型交汇。于是,有了修正型公路片一说。 公路电影的叙事发展是以一段旅程为背景。电影的主人公在占电影绝对篇幅的公路旅行情节中,完成生命体验,思想变化,性格塑造。产生一系列的戏剧冲突。或者与别人的,与自我心灵的交流。公路电影中的公路作为电影语言是表达“离开”这个主题的象征符号。为什么要离开?因为有的时候,只有离开世界才能回到自己。公路电影以孤独和疏离的基调,苍茫的郊外景象,以及上路的故事,最终要表达的是失落自我的追寻。用心看公路片,我们在电影中寻找到的,也能在生活中寻找到。 公路片大多相当好看,如《邦妮与克莱德》《天生杀人狂》《德克萨斯,巴黎》《末路狂花》《午夜狂奔》《摩托日记》......可惜,中国拍摄的公路片,好看的不多,至于原因,一句笑话大概是这样说的:因为中国公路的收费站太多了!![[收藏] 追逐生命旅程 最经典公路电影精彩点评(2)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http://image77.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8/1419/44297679_1.jpg)
四、最抗争的旅程《末路狂花》 毫无疑问,这部由女性编剧、男性导演的影片开启了公路电影的新方向。它所描绘的旅途,成为了两个女人对抗男权社会,表达自己呼声的过程。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导演的《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为公路电影开启了新的方向——成功地引介女性主义到这个一向为男性阳刚意识型态所主宰的文类。Thelma和Louise是一对闺中密友,Thelma是一个小女人,平凡的家庭主妇,Louise则是个长相普通(甚至有些丑陋),有些男子气概的餐厅女侍,两人相偕开车出游。这原本应是一次简单而愉快的旅行,但最后却成为两个女人对抗男性社会压迫的奋斗。 在一间酒吧里一个男人与Thelma搭讪,原本只是单纯的应酬,但是那男人却进一步企图强暴她。情急之时Louise赶到开枪将男人打死。原本这是单纯的自卫杀人,但是现场没有其他证人,在恐惧证据不足会被判重罪下,两人展开逃亡的旅程。 在逃亡的过程中父权在社会对他们的压迫一一展现开来:Thelma的丈夫除了在电话中大声吼叫要她回来(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应付家事)以外,什么忙也帮不上。警察不断尾随追逐她们,进一步把她们逼上梁山而不考虑自卫杀人的可能性。唯一相信她们清白的检察官,却因为好几次阴错阳差而始终连络不上她们。连途中碰到和Thelma发生一夜风流的情人,到头来也不过是偷人钱的骗子坏蛋。换言之,她们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然而她们却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与男性社会对抗的女战士,要比当一个小女人要适合得多。她们抢劫,把性骚扰她们的司机的卡车打烂,并且抢夺警察配枪。这些举动也把她们逼向无路可走的地步。最后她们在新墨西哥州被警察重重包围之下,宁死不屈地开车冲入万丈峡谷之中。这是电影史上最完美的结束画面之一。西部壮丽的自然风光为她们营造了诗史般的氛围,在一丝悲壮、怆然之外,更有着一种淋漓的快意!
《末路狂花》所描绘的旅途,无疑的是两个女人对抗整个父权社会的过程。沿途所发生的事物或遇到的人,对她们来说大多是危险的,充满敌意的。这程环境下只有自己的伙伴是能倚靠的对象。塞尔玛与露易斯两人之间的情感,是同一战壕的战友间同仇敌忾、相依为命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促成恰恰是她们生活中的悲剧。她们不断地失去原来的自我,又不断获得新的自我,这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毁灭。影片深刻的现实主义,对女性的观念冲击很大。从电影本身来说,一反常规公路片中男男或男女的搭配,并且对只有男人才能冒险,才能具有阳刚气味的观点提出了一种挑衅,为后来的公路片出现“另类”旅伴搭档提供了可能性,进一步丰富了公路电影的内容。
五、最有趣的旅程《午夜狂奔》 本片Midnight Run由马丁布雷斯特(Martin Brest)导演,曾被推崇为“影史上最有趣的公路电影”,没有什么十分激烈的打斗和惊天动地的火爆场面,但情节安排却如层层剥笋,扣人心弦。人物在无比紧张的气氛中,对白却轻松幽默,如此形成鲜明反差,恰到好处地使影片显得张驰有度。这段从纽约到洛杉矶的行程,旅伴组合是一个强悍的警探,和一个傻乎乎的盗用公款的会计,两人的手还拷在一起,本来警探以为高枕无忧的旅途,因半路杀出的黑帮分子,与联邦调查局一系列“程咬金”们,从而变成了亡命之旅。一个为了活命,一个为了洗手不干之前再捞上一笔巨额奖金,两人沿途被迫改乘各种交通工具,跳上火车,转搭飞机,最后乘上巴士了还被追击得翻天覆地。![[收藏] 追逐生命旅程 最经典公路电影精彩点评(2)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http://image77.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8/1419/44297679_4.jpg) 导演成功地将暴力和幽默杂糅到一起,突破了官兵捉强盗的类型片模式,融合了一些温馨的人性元素在里面。其中的几个场景特别令人难忘:德尼罗偷阿朗素警章、德尼罗途中去以前老婆家、两人身无分文时候去打劫、利用磁盘引诱黑帮老大上钩等。二人经历患难之后竟成为了生死之交。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与查尔斯·格罗丁Charles Grodin的对手戏演得相当精彩,Robert De Niro演的是一个生活失意的前警探现私家侦探,看起来莽撞粗鲁,可实际上却很心细,而且怀旧。Charles Grodin演的会计师,很像Friends中的Chandler,说话很机灵,人看起来很透明,却爱耍点小聪明。虽然是喜剧片,可是两个演员的表现都很自然可信。本片人物刻画非常细腻,人物性格各异、栩栩如生,令你印象深刻!
六、最深沉的旅程《摩托日记》 《摩托日记》(The Motorcycle Diaries)是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Walter Salles)根据格瓦拉家族提供的日记拍摄的剧情片。1949年,29岁的阿尔贝托-格兰纳多和23岁的恩内斯托-格瓦拉成为旅伴,两人骑一辆“诺顿500”摩托车从阿根廷出发,穿越南美大陆。在旅途中,格瓦拉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感受。旅途结束之后,恩内斯托-格瓦拉改名为切-格瓦拉,前往古巴投入到革命之中。这是一个以公路片为载体的名人传记,片中的主人公相信大家一定都很熟悉,著名的古巴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影片通过他二十三岁那年穿越拉丁美洲的历程,既揭示了五十年代拉美社会的各种严峻现实,又记录了这位英雄年轻时代的心灵成长轨迹。 影片没有一上来就极力宣告一个英雄的存在,相反却更像是对一个普通青年躁动青春的写实。二十三岁的切·格瓦拉和每一个精力充沛想入非非的青年一样,最初只是为了上路而上路,眼前的那条弯弯曲曲的公路,似乎有着无穷的趣事在等着他们,沿途绮丽的风光,还有不同地区热情的女郎等。但随着旅途的深入,拉美社会平静的表面下暗藏的创面,开始向他们一一展现,贫苦生活的人们、无家可归的孩童、以及亚马逊河深处的那些麻风病人……这些接踵而来的见闻,让两个年轻人的心开始变得沉重。虚无的狂躁逐渐褪去,代之的是冷静理性的思索。这段长达一万多里的行程,最终结束于切·格瓦拉二十四岁生日,他用在秘鲁乡村医院照顾被隔离的麻风病患者,作为对过去自我的告别。也许这时他已感到了学医的无奈,革命才是医治民族苦难的唯一出路。![[收藏] 追逐生命旅程 最经典公路电影精彩点评(2) - 路人@行者 - 路人@行者](http://image77.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8/1419/44297679_6.jpg) 至于导演沃特·塞勒斯,之前的一部《中央车站》曾让无数人为之感动,他那寓思考于温情之中的手法,也在这部影片中再次得到了应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格瓦拉的形象,所以说,《摩托日记》这样一部人物类影片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编剧,如何在刻画人物时接近年轻时的格瓦拉,如何人性化的表现出这段传奇人生,如果平衡格瓦拉与同伴之间的戏份,如何表现格瓦拉从男孩到男人的内心转化,如何煽情又不失于真实,又如何表现出那个飘摇的时代中的拉丁美洲。但其实只要导演在重走当年路后带给观众一个充满了青春、激情与思考的切·格瓦拉,就已足够。
更多精彩,欢迎继续阅读: 视频《邦妮与克莱德》《天生杀人狂》《德克萨斯,巴黎》《末路狂花》《午夜狂奔》《摩托日记》...... 组图《加州杀手》、《不准掉头》、《沙漠妖姬》、《中央车站》、《;路直路弯》、《老兄你在哪》...... [川藏] 在最险公路上体验最美风光 -1- -2- -3- -4- -5- -6- -7- [原创] 迷路张花 [感受美国灵魂之路] National Scenic Byway(1) (2) (3) [景观] 美国大峡谷Skywalk玻璃桥 [转载] 无限风光在险路 阿帕拉契亚小径的传说 [原创] 透过湘西之眼看透湘西之美 [组图] 尸骨之路 通往西伯利亚的科累马公路 [组图] 古道变迁 演绎千年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