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聆听诗词中的乐音

 一寸大海 2014-08-15
笛声依约芦花里

  竹制的笛,一般称横笛,又名横吹,短箫也是指的竹笛。在宋朝以后,横笛成为伴奏戏曲的重要乐器。笛家族成员众多,不过传统笛主要还是可以分为两类:曲笛和梆笛,这两种笛,除了外形差异,还有音色差别。“曲笛管身较粗较长,音色柔和、圆润,以伴奏“昆曲”等戏曲而得名。梆笛以伴奏梆子类戏曲而得名,笛管较细较短,音色较曲笛刚健、明亮”(摘自《笛子演奏教程》王次恒编著)。笛在词中有好几种美称,如玉笛,紫笛,金笛,龙笛,还有铁笛,只是不知能否也算美称,铁骨铮铮是褒义,铁笛且看成美称吧。也有用吹笛方式来入词的,如横笛,还有形容状态的,如长笛。古人发明了这么多关于笛的称呼,前人填词,纵然要依律,也可信手拈来,这不要平要仄,都有现成的词,呵呵。
  
  笛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吹管乐器之一。最早的笛是新石器时代的骨笛,可上溯到公元前50世纪,多么久远的历史啊,完全有理由去喜欢笛,看重笛。现今的笛都是竹制的,也因为竹子在中国人,当然也包括我这个中国人心目中独特的意义和地位,对这纤纤翠竹制成的笛,有着天然的亲切与好感。而笛子本身那么灵巧,轻便,可以任意亲近,笛声又是那么流畅,清澈,悠扬,叫人怎能不爱笛?(有不同意见的,是,别人偶管不着,偶自己先爱笛再说嘛)
  
  一般意义上来说,词是可以歌唱的,也即是说,不仅有文字组成的词,还有音阶组成的乐音。由于各种乐器的音域以及擅于表现的效果,各不相同,读这些宋词时,常常要想,不知一阕阕词究意是怎样的曲调,是否写到笛声的词最适合用笛这种乐器演奏,写到萧,古琴等等之类的词就是最适合用箫或者古琴来表现的呢?  
  
  春天之笛
  
  人声鸟声琴声,皆是动态描写,一定会有景物描写做衬托,所谓动静结合,有声有色。那么,先看看笛声在宋朝的某些春天,怎样自在流淌。设置个虚拟时光机,让我们回到宋朝,坐在词人们的身旁,凝神静听他们写到的笛声。
  
  晏几道有好几首词写到横笛,不知会不会吹笛了,其实笛的音色和忧愁并不接近,怎么写到笛的词,依然是少有欢快的——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喜欢这首《六么令》:

  “雪残风信,悠扬春消息。天涯倚楼新恨,杨柳几丝碧。还是南云雁少,锦字无端的。宝钗瑶席。彩弦声里,拼作尊前未归客。
  遥想疏梅此际,月底香英白。别后谁绕前溪,手拣繁枝摘。莫道伤高恨远,付与临风笛。尽堪愁寂。花时往事,更有多情个人忆。”
  
  上阕第一句,“雪残风信,悠扬春消息”,过隆冬后,雪残之时,春的消息是人们自然而然期盼的事情,现在偶就是惦着脚盼望着春的消息,每日看天气预报,呵呵,比较着温度起伏变化。风信是春消息,空气都含着温带着润,杨柳初发,其实应是嫩嫩的浅黄吧,春天来了。新春带来新恨, “锦字”、“彩弦”,很容易看出是化自唐代李商隐的锦瑟诗。有锦瑟诗在,读这阕词,很轻易就能入境,体验到莫名的忧愁。未归客,想是思念故乡的人和事,“遥想疏梅此际,月底香英白”, 即使有那句暗香浮动,这句月底香英白,依然让我心动。梅花与笛在诗词里有着分不开的缘份,不知是否自唐李白开始。月色梅花香魂,笛声响起,此时此境,已是人间极致。
  
  柳永也有六么令写到横笛,风格和上面那阕晏几道的相去甚远。
  
  “淡烟残照,摇曳溪光碧。溪边浅桃深杏,迤逦染春色。昨夜扁舟泊处,枕底当滩碛。波声渔笛。惊回好梦,梦里欲归归不得。
  展转翻成无寐,因此伤行役。思念多媚多娇,咫尺千山隔。都为深情密爱,不忍轻离拆。好天良夕。鸳帷寂寞,算得也应暗相忆。”
  
  整首词,直是一片春光,无限旖旎,倒底是肯“针线闲拈伴伊坐”的柳永呵!不好意思地说,这首我读着更舒适自在,晏几道的过于清冷,还是不胜寒啊。溪边浅桃深杏,仅用六个字,就有了流动的水,娇媚的春色。波声和着渔人吹奏的笛声,别有情致,点点笛声吹入梦,惊回,断了归乡路。羁旅,漂泊似乎就是宋朝词人的生活常态。想到唐人金昌绪笔下的某位女主人公被鸟啼惊了好梦,竟要“打起黄莺儿”,娇憨可爱,男性词人断了归梦,不知会不会嗔怪吹笛的人呢?这里能够肯定的是,假若他迁怒笛声,一点也不显得可爱,哎,这就是男女有别啊。不过,揣测柳永其时相思填满心头,怕是没哪个脑细胞会让他有空去埋怨吧。

  大词人苏东坡也有不少词写到笛,这一首《占春芳》语言清新浅白,词牌结构小巧可爱。读之再三,心情舒畅,齿颊生香: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最喜一句“只忧长笛吹花落”,不知这笛声如何能让花落,原来花儿本是有情物,以致不能自己么?无需多言,只能道声好。尽管我读来读去,不知歌咏的对象是何物,却也来不及可惜,且陶醉去罢。(不过,有高手还请有以教我^_^)
  
  前面写到的几个都是大家,不是有意的抓大放小,朝下看……毫无名气的陈克(就不说是我寡闻)有首谒金门,比较有特色:
  
  “春寂寂。绿暗溪南溪北。溪水沈沈天一色。鸟飞春树黑。
  肠断小楼吹笛,醉里看朱成碧。愁满眼前遮不得。可怜双鬓白。”
  
  常说春天连花草都是要说话的样子,陈克笔下的春是寂寂的,绿暗溪南溪北,这个“绿暗”接“溪南溪北”,生动,轻盈,为这熟而贴切的用法,查了陈克生年,比那王安石小好几十岁,确信不是原创,还是忍不住想说:借也借得好,呵呵。不只这一句,还有“鸟飞春树黑”,不避俗字俗语的写法,既太到了形象逼真的效果,而且活泼俏皮。可惜“肠断”语,又浅俗得有些过了,尤其是和苏子淡淡的“只忧”这么一对照,简直是痛哭到上不了琼瑶剧的样子——难看。所幸醉里看朱成碧,挽回些印象……那宋时的陈克陈先生,没法对上话,我却还是想说,“绿暗”,“黑”,都不是明媚的色调,写愁思如此,挺好的,而那撕心裂肺的肠断,给人的联想,一点也不美,总觉得该送到,送到老中医那里去看看。什么?我这样的脑子也读宋词?拜托表讲得这么直白啊。
  
  同样名气不大的李莱老一首点绛唇,温和婉丽,清雅匀净:

  “绿染春波,袖罗金缕双鸂鶒。小桃匀碧。香衬蝉云湿。
  舞带歌钿,闲傍秋千立。情何极。燕莺尘迹。芳草斜阳笛。”
  
  依旧是春天,这里的春意浓到化不开了,要色彩有绿染,有小桃,要流动有春波。同样是春天,仍然会有点点春愁吧,芳草无言,没有莺吟燕舞,只有佳人立斜阳。她有什么心事呢,看这“双鸂鶒”,是在思念远方的心上人吧?夕阳把佳人的衣袖染上了浅浅的金色,还有那笛,一定也泛着浅黄的光芒,笛声追着斜阳,直向远方。如果我的笛子能吹得不象噪音,真想找个地方,效颦一回。现在只能想象再想象,还好有前人留下的词,借以舒怀。
  
  夜mm提到的是陈与义的临江仙,确实好词: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能够发现真正一流的好词需要一流的鉴赏力,所以我读宋词几乎篇篇感觉不错。如果还有别的理由,也许可以说是当代的诗歌太无足观,呵呵。一句“长沟流月去无声”,初看朴实无甚新奇,读两三遍之后,感觉出来了,作者和友人坐饮桥上,长沟水流,月亮悄移,观察够细致,语言够简练。那么,可不可以说作者和友人足够尽兴了呢,下句已经作了回答,吹笛到天明,竟然欢聚了一夜!真够尽兴的。这里要说一下,自从读过那个不知真梅妻还是假鹤子的林隐士写的咏梅诗后,见着“疏影”、“暗香”之类的词,脑袋就僵化到必定指向梅花的程度。有了陈与义的“杏花疏影”,真好。“强迫症”消失了,想象力恢复了,笑向夕阳觅俊词,谁说疏影一定要得是梅的影子?
  
  夏日笛声
  
  在不是夏天的日子里,很愿意想到夏天。其实一年中也只有在盛夏时,会不喜欢夏天,其他的日子很怀念夏天的,怀念夏天的黄昏,还有下过雨的午后,天边那一弯彩虹。
  
  古时的人们,肯定有更多的理由喜欢夏季。比如夏日里放牧的儿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其怡然自乐,又可以给多少人带来欢乐。读过有限的诗词,发现牧童们不管哪个地方哪个年代象约好了似的,都只吹笛。一方面,是笛身非常小巧,吹奏方便,另一方面,也说明古时笛的普及度,笛子很受欢迎吧。不过,我始终有点奇怪,长着两只长长弯角,满身深灰色杂毛的水牛,对于小朋友根本就是个宠然大物,牛背那么光秃秃的,牧童们是怎么上去的呢,坐着真的舒服吗,那些战将们骑马,不也有马鞍马蹬一全套装备。而且吹笛讲究气息,牛背上运气感觉不知如何,前几日见某明星建议别人在跑步上练唱歌,呵呵,相比之下,牛背上吹笛倒象闲庭信步。可惜,宋词中提到牧童吹笛的,不是春末就是初秋,生生让夏天给空着了,打算移到夏天来写,偶的贴子偶作主。

  北宋则禅师唯一流传后世的词《满庭芳》,就是写牧童的,语词朴实无华而又饶有风趣,读来忍俊不禁:
  
  “咄这牛儿,身强力健,几人能解牵骑。为贪原上,嫩草绿离离。只管寻芳逐翠,奔驰後、不顾倾危。争知道,山遥水远,回首到家迟。
  牧童,今有智,长绳牢把,短杖高提。入泥入水,终是不生疲。直待心调步稳,青松下、孤笛横吹。当归去,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

  禅师瞧见的这头牛,是个不服管的主儿,身强力健,没几人敢牵更别说骑了。牛儿见了绿油油的嫩草,原也是个饕餮之徒,而且眼高于顶,老寻思着前面远方的草更好吃,所以调皮地越跑越远,忘了要回家这档子事。呵,怎么看都觉得这牛儿和小孩子心性相通,牛通人性,诚不虚言啊。可是,牛不听话,小小牧童怎么办?“长绳牢把,短杖高提”,我看小牧童,完全可以称为小神童,这些招术和唐太宗朝驯马有些象呢。看小牧童,哦,小神童,机智灵敏,不急不燥,把个没人敢招惹的身强力健的庞然大物,修理得服服帖帖,天上的明月照着他踏上回家路,最后,人和牛的影子消失在路的那头,留下笛声串串,余音缭绕……此词象一幅画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象一篇精彩的小说,读罢最后一句,禁不住想喝声彩。却又有几分惆怅,牧童和他的牛儿都归去了,再也找不见,禅师的词也只此一首,也无处可寻,连那笛声也散了余音……
  
  现今到是有首《小放牛》笛曲,不过,并非古曲,上世纪五十年代由昆曲中的“吹腔”曲牌改编而成,也是讲牧童的事情,曲调富有田园风味,可以一听。
  
  秋的笛声
  
  北宋初年的词人潘阆写有回忆西湖胜景的《酒泉子》系列,总共十首,其中第三首写到了笛声: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这是写景诗,而且是一系列,很难说会非常出色。但这里的笛声和前面不一样,秋日西湖的水边,横着几只钓鱼舟,钓鱼人闲整鱼竿,水边长满了芦花,清越的笛音,无拘无束,惊起一行行的白鸟。悠闲,恬淡,好一派清秋气象。诗经有句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长了芦花的芦苇,虽不再是嫩小的蒹葭,但怎能不联到这句诗呢。也许作者正是在暗示吹笛的是位佳人。喜欢这样背景开阔,有景有物的诗词,越品越有味道,音乐的妙处也是如此。
  
  冬天之笛
  
  终于要说到姜夔了。读宋词不能不读姜夔,无法不推崇姜夔。而在读和推崇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他而叹,生不逢时。白石道人若生在现当代,以他善于填词谱曲,精通琴棋书画的才学,音乐家、作曲家、大师等头衔即使不会飞,也会自动朝他飞来。带着数不过来的蚂蚁,外加数不胜数的粉丝,总之,哪里会象在南宋那样得靠朋友接济过日子?!人说是金子就会发光,姜白石这块金子倒也是发光了,可惜那光竟连他自己和家人都照不热。一叹。
  
  《暗香》是其自度曲:“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有附注云“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徵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心之,音节谐婉,乃名曰暗香、疏影”。这篇附注可以管窥白石道人的做曲才华,不仅范成大爱不释手,姜夔自己也评价说“音节谐婉”,词是好词,不过,也可以说没有过人的新意,依旧是梅与笛的经典组合。似乎梅在不少词里无法独活,能让她焕发生机的,多半是笛。梅边吹笛,花香寒彻骨,笛声清越入骨,岂是人间乎?
  
  主题回现:笛是外向活泼,无拘无束的,看宋词中的笛也是如此。不能想象笛子被关在象笼子般的室内,那样的它,一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上面写到的,有月下倚梅吹笛,深夜江中闻笛,溪边楼上吹笛,芳草深处斜阳笛,还有吹笛付与杏花听,有归家牧童吹横笛,西子湖畔芦花笛。看贴的您,最喜欢哪一种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