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低学历的大师们

 颛引玉 2014-08-15

学历,是对学习知识的认可,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敲门砖。中国人向来看重学历的高低,把它作为能力的唯一鉴证。

殊不知,我们所耳熟能详的许多大师们,尽管博通古今,学力超群,可他们的学历却让人们大跌眼镜。

钱穆


钱穆,国学大师,被称为中国当代最后的大儒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鼎鼎有名的大师级人物,文凭仅为高中,最终还是未毕业的。

1906年,在钱穆12岁时,父亲离开了人世。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父亲,这一撒手人寰,无疑使并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他和兄长一同考入了常州府中学堂,但不久退学回家。

1911年,又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却因武昌起义的战火,再次辍学。

次年,钱穆执教于无锡秦家渠三兼小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尽管早早告别了学生时代,但他没有因此停止学习。他潜心自学儒学和史学,写出了《论语文解》,被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钱基博的认可,将其引荐到了无锡省立第三师范教书

1930年,在顾颉刚先生的大力举荐下,钱穆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国文讲师。

据说,北大一些楼的命名与钱穆有很大关系。一次,监督司徒雷登设宴款待新教师,问大家对校园的印象。

钱穆:“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未悉何义?此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

之后,校务会认可了钱穆的意见,将“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都以中国字命名

“七七事变”,北方高校南迁。钱穆也随之南下,开始了八年的西南教学生涯

在西南大学讲课期间,许多学生慕名而来,堂堂座无虚席。而且,西南各个高校也纷纷对钱穆发出邀请函,希望其能请他去讲学。


刘半农


刘半农,中国近现代史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被称为“江阴才子”“文坛魁首”。刘半农也曾就读于常州府学堂,因反对传统的教育体制,毅然在毕业前一年选择了退学

其实,刘半农天赋极高,每次考试成绩都不错,被学校“列入最优等”。校长屠元博很喜欢刘半农,邀请他到家中做客。

一次,刘半农结识了屠父。知名史学家屠敬山。

屠敬山欣赏刘半农的才华,破例收其为弟子,在当时被很多人嫉妒和恶语中伤。

有一次,知府视察学堂出了一道题,刘半农名列第一,知府亲自嘉奖从此,那些背后中伤他的人,心服口服。

钱穆回忆说:“不三月,寿彭连中三元,同学争以一识刘寿彭为荣。”

因此,刘半农的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1912,刘半农决定离开家乡,去上海发展。在那里,他找到了一份编辑的工作,并利于业余时间,在《小说月报》、《中华小说界》《礼拜六》等报纸上发表文章。

刘半农的国文根底本身就好,也极具天赋,加上后天勤奋,受到广大读着的喜爱。

苏雪林说:“半侬的小说我仅拜读过三数篇,只觉得滑稽突梯,令人绝倒。”

经过不懈的努力,刘半农成了上海文坛上一颗新星,蜚声文坛,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沈从文


沈从文,我国近代文学巨匠

1915年,沈从文就读于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转入文昌阁小学。

但当时的沈从文玩心很重,经常逃学看木偶戏

一次,他把书包藏到了土地庙,又去看戏了。可看完后,发现书包不见了。

第二天,他去上学,在校园楠木树发现了自己的书包,而毛老师早已等在那里。他让沈从文跪在树下,严厉地批评:“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

在老师的责骂之下,沈从文幡然醒悟,从此勤奋学习,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可是,小学毕业后,他没有继续上学,而是小小年纪选择了投身行伍,流徙于湘、川、黔一带。

1922年,沈从文离开了部队,来到了北京。他对大学有着深切的渴望,但是自己文凭太低,也没有钱,尽管报了北大国文班,未被录取,只好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先后在《晨报》《晨报副刊》《现代评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并写出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后来,他陆续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大执教。

新中国成立后,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1987年、1988年入选诺贝尔文学奖。

沈从文一生坎坷,但凭借其孜孜不倦的努力,成就了他的一生。



金克木


金克木,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和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

在金克木一生辉煌的成就中,唯一的缺憾好像就只有学历问题了,因为他只读到小学

金克木曾在安徽寿县第一小学就读,毕业后仅上了一年的中学,便因家境贫寒,被迫退学。为了填补家用,养活家人,他家乡教小学。

1935年,在朋友的推荐下,金克木来到北大,在图书馆工作。在工作期间,他把图书馆当成了自己的学堂,只有有机会有时间,就广涉群书,勤奋学习,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

另外,金克木结交了许多怀揣北大梦,却无法就读的有识之士,一起到北大旁听,共同学习。在这里,金克木找到了家的感觉,为他一生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正如金克木自述的那样:


我几乎是天天去,上午、下午坐在里面看书,大开眼界,补上了许多常识,结识了许多在家乡小学中闻名而不能见面的大学者大文人的名著。如果没有这所图书馆,我真不知道怎么能度过那飞雪漫天的冬季和风沙卷地的春天,怎么能打开那真正是无穷宝藏的知识宝库的大门。


抗日战争期间,北方高高纷纷南迁。尽管金克木没有华丽丽的文凭,但凭借自己出色的外语能力,在国立湖南大学谋得了法文教师一职,走上了大学讲台。

金克木是学界罕见的奇才。后来他到了印度,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又踏上了梵学研究之路。

可见,所谓的大师,并不是一纸文凭就能鉴证。它的学问高度,才是让人们所望其项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