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烈士

 草庐经略 2014-08-16
 
                                                  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师级将领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次漫长的征途中,红军战士要与成千上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斗争着,要与大自然诡异莫测的天气斗争着,真是那句话“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长征中牺牲了无数的红军战士,其中有许多是日后可能成为将军的师长以上的高级将领,谁能列举一下红一,二,四方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有多少位师长以上的红军将领光荣牺牲?
 长征期间牺牲的红军官兵中,有名有姓的营以上干部约为430人,其中师职干部约有80多人。

 
 部分将领名单:
                     铁骨铮铮真英雄:贺昌

总政治部副主任:贺昌
 
    贺昌;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06年生,山西省离石县柳林镇(今柳林县)人。从小就立下“大丈夫不作岳飞死,也当作班超名震天下”的壮志。1921年在省立太原第一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任团地委书记。192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入上海大学学习。先后在太原、上海等地从事青年和工人运动。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领导人陈毅在《哭阮啸仙、贺昌同志》一诗中沉痛地写道:“环顾同志中,阮贺足称贤。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哀哉同突围,独我得生全。”表达了他对贺昌等同志的敬佩与怀念。

  贺昌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06年生,山西省离石县柳林镇(今柳林县)人。从小就立下“大丈夫不作岳飞死,也当作班超名震天下”的壮志。1921年在省立太原第一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任团地委书记。192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入上海大学学习。先后在太原、安源、北平、天津、上海等地从事青年和工人运动。被选为共青团第三、第四届中央委员。其间,曾为《中国青年》撰写《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五年来的奋斗》《青年学生与职工运动》等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青年运动与工农运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后参与组织发动上海工人3次武装起义,是中共江浙区委负责人之一。1927年7月中旬,被指定为中共前敌军委委员,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又参加广州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1928年参与重建中共湖南省委,选派干部,输送物资,支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曾被选为中共第五、第六届中央委员。 1930年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曾组织唐山兵变和多次武装暴动,均因没有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在强敌进攻下失败。次年到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政治委员、第3军团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参加南雄水口等战役和中央苏区反“围剿”。他重视部队党的建设和政治教育,曾协助王稼祥主持召开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贺昌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为掩护主力转移,曾亲率一支部队抗击敌人,右腿负伤,仍坚持指挥。后遭敌大举围攻,形势危急,他鼓励大家:“不仅要当胜利时的英雄,也要当困难时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在困难中考验出来的。”1935年3月率部向粤赣边突围,10日在江西会昌与国民党军作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9岁。

 

                    红军优秀指挥员:毛泽覃

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红军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司令员:毛泽覃
 
    毛泽覃,1905年生,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人。1921年在长沙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到常宁县水口山等地从事工人运动。1923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秋赴广州,曾在黄埔军校政治部和广东区委工作。后到武汉国民革命军第4军政治部任书记。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11军25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毛泽覃,1905年生,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人。受长兄毛泽东的影响,1921年在长沙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到常宁县水口山等地从事工人运动。1923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秋赴广州,曾在黄埔军校政治部和广东区委工作。后到武汉国民革命军第4军政治部任书记。192

  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11军25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后随朱德、陈毅转

 战闽粤赣湘边。是年冬被派赴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络。1928年初任遂川县游击大队党代表。后奉命带队参加接应朱德、陈毅部队与井冈山部队会师。同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31团3营党代表,参加了龙源口等战斗。

  经受战争实践的磨练,毛泽覃很快成长为红军的一名优秀指挥员。1930年1月任红6军(后改称为红3军)政治部主任,曾代理军政治委员。同年10月任中共吉安县委书记、红军驻吉安办事处主任。1931年6月任中共永(丰)吉(安)泰(和)特委书记兼红军独立5师政治委员。1932年任中共苏区中央局秘书长。其间,与邓小平等一起,同王明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由于卓有战功,曾获一枚二级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红军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司令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毛泽覃率部转战于闽赣边界的崇山峻岭,风餐露宿于山谷密林,不断寻找战机,打击敌人。1935年4月26日,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包围,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英勇牺牲,时年29岁。

          永远的丰碑,中共游击战、运动战理论创始人之一曾中生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曾中生

 
  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钟圣,湖南资兴人,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科科长、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武装工农部部长。

“永远的丰碑,中共游击战、运动战理论创始人之一,中共36个军事家之一”

  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钟圣,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1900年6月生于湖南兴宁县(今资兴)。

  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在校期间,参加中共党组织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是《青年军人》撰稿人之一。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军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科长,参加北伐。1926年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笔。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积极联合国民党左派,参加讨蒋斗争。同年9月,赴苏联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冬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科科长、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武装工农部部长。


         1933年9月,张国焘以“右派首领”等罪名逮捕了曾中生,对他长期监禁。但曾中生坚贞不屈,据理驳斥,继续坚持同张国焘进行斗争。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曾中生喜出望外,认为红四方面军得救了,革命大有希望了。他给中央写信,要求工作,愿接受中共中央审查。结果他写给中央的信被张国焘扣留,张不许他同党中央领导同志见面。1935年8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张国焘派人将曾中生秘密杀害于四川西北部的卓克基。时年35岁。1945年,党中央为曾中生彻底平反昭雪。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33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

                 
                     遵义城下洒热血:邓萍

 
红3军团参谋长兼红5军军长:邓萍
 
    邓萍,1908年生,四川富顺人。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被派到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彭德怀任团长的第1团从事兵运工作。在该团秘密组织成立中共党支部和团委,任书记。1928年7月参与组织领导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参谋长、中共红5军军委书记。

    邓萍,1908年生,四川富顺人。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被派到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彭德怀任团长的第1团从事兵运工作。在该团秘密组织成立中共党支部和团委,任书记。1928年7月参与组织领导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参谋长、中共红5军军委书记。参加领导开辟湘鄂赣苏区。同年冬和彭德怀、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到井冈山,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6月任红3军团参谋长兼红5军军长,参与指挥红3军团进行长沙战役和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1933年7月兼任红军东方军参谋长,参与指挥所部入闽作战。在中央苏区,邓萍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成为红军的著名将领。期间,曾兼任红5军随营学校教育长,参与筹建工农红军学校,任副总队长兼教育长,培养了大批红军干部。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同年10月参加长征,协助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担任右路前卫,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突围。1935年2月27日在遵义战役前线指挥作战时英勇牺牲,年仅27岁。参加此次战役、时任团政委的张爱萍当即写一首挽诗:“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求经典。北伐讨贼冒弹雨,平江起义助烽烟。'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哭奇男。”

    长期与邓萍一起战斗过的彭德怀曾深情地追忆道:“从平江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江西苏区转战到长征途中,直到他牺牲前,我们一直在一起工作,互相配合得很好。邓萍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作战指挥沉着果断、英勇顽强,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优秀军事干部。”并强调说:“邓萍这个人是值得纪念的!”

 
         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红军师长:洪超

 
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

 

    洪超,1909年出生于湖北黄梅,早年在家乡搞过农民运动,1927年夏加入叶挺第二十四师教导队,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他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并且当过朱德的警卫排长。他在朱德、毛泽东的红四军和彭德怀的红五军军部里都当过参谋,之后到李灿的第一纵队任大队长等职,是彭德怀指挥下的一员猛将。 从1930年8月起,他先后担任红三军团第三军第四师团长、第五军第一师师长、第三师师长、第六师师长、第四师师长,都是拳头部队的军事主官。

  1933年3月在草台岗战斗中,洪超身负重伤失去了左臂。1934年1月在攻占沙县县城战斗中,他担任主攻,率先攻入城内,荣获中革军委授予的二等红星奖章一枚。

    1934年21日上午10时,红十团在团长沈述清、政委杨勇的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百石附近的制高点,架起机枪,向守敌发起猛烈的攻击。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越过铁丝网,翻过深深的壕沟,向高处的碉堡冲去。此时,驻在金鸡圩的敌人一个营企图增援百石,邓国清团长、张爱萍政委指挥的红十一团,谢嵩团长、苏振华政委指挥的红十二团一同出击,将敌击溃。

  百石守敌只有200多人,根本抵抗不住红军的猛攻,不久就弃守碉堡,收缩在村里一座建筑坚固的“万人祠”里,被红十团包围。红军要其投降,里面的粤军却不停地向外打枪,把喊话的红军战士打死。

  此时,洪超带着一个警卫排准备赶往红十一团与黄克诚政委会合,恰好路过这里。他马上到前沿观察,命令调集迫击炮消灭围墙内的敌人。话音刚落,便被围墙内的敌人射中头部,当场牺牲。

  洪超牺牲后,部队将迫击炮调来,一发发炮弹将一米多厚的麻石围墙炸开了几个大缺口,战士们冲了进去,歼灭了顽敌。不过,红三军团最年轻的师长、年仅25岁的洪超毕竟牺牲了。

        洪超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牺牲的第一个师级干部,而且是最年轻的主力师师长。长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自始至终都不只是普通战士,将士们的鲜血是洒在一起的。
 
                  
                     伟大英烈:刘畴西

 
第10军团军团长:刘畴西
 
    刘畴西,1897年生,湖南长沙望城人。1920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夏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曾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同年11月毕业后,在教导1团任3连党代表。1925年在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中负重伤,截去左臂。1927年夏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参谋,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营长、团参谋长。

在方志敏的狱中遗著《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多次记述了他的战友田寿的事迹。这位田寿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团军团长刘畴西。

  刘畴西,1897年生,湖南长沙望城人。1920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夏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曾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同年11月毕业后,在教导1团任3连党代表。1925年在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中负重伤,截去左臂。1927年夏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参谋,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营长、团参谋长。1929年初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8月回国,被派往中央苏区。同年冬,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红一方面军在龙冈设伏,担任正面阻击任务的红3军第8师师长龙芝道阵亡,红军总部立即命令刘畴西接替指挥。接着,他率红8师马不停蹄,于东韶拦腰截住敌人,对保证战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红军总部表彰红8师“追如猛虎,守如泰山”。后率部参加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他英勇善战,指挥若定,屡建奇功,被中央根据地人民誉为威震敌胆的“独臂将军”。不久调任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1932年7月调任红21军军长,率部转战闽赣边区,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任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兼红军新编第10军军长,闽浙赣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率领闽浙赣根据地军民全力支援中央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曾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曾获中革军委授予的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7月,中央决定由寻淮洲率领的红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立即向闽浙赣等省出动,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11月,红7军团与刘畴西、方志敏率领的红10军会师,两军合编为红10军团,仍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刘畴西任军团长兼第20师师长。12月,红10军团在浙赣边界的怀玉山区被国民党军包围。他率部反复冲杀,浴血苦战,仅有的右臂又被敌人打伤,终未能突出重围,于1935年1月被俘。狱中坚贞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对难友们说:“脖子伸硬些,挨它一刀,临难无苟免!”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8岁。解放后,长沙县人民政府给刘畴西的遗孀送去了“伟大英烈”的金匾。

                     西路军英魂:董振堂

 
第5军团军长:董振堂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中,董振堂率红5军团担任后卫,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所部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第5军团改称第5军,他任军长。1936年10月,率部西渡黄河作战。1937年1月12日,奉命坚守甘肃高台县城,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于20日壮烈牺牲。

董振堂;是宁都起义的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他短暂的一生辉煌而悲壮:从燕赵大地到殒落陇西,从领导宁都起义到出任西征先锋,每一步都体现出他舍小我顾大局的全局观念和血战到底的战斗精神。

  1895年,董振堂出生在河北新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17年,考入北京清河陆军预备学校。1920年秋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任职,短短几年内

 即由排长晋升至师长。1931年任国民党军第26路军第73旅旅长时,被调到江西“剿共”。同年12月14日,和赵博生、季振同等领导第26路军1.7万余人,在江西宁都举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2年,董振堂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率部参加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战斗和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屡立战功,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红旗勋章。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中,董振堂率红5军团担任后卫,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所部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第5军团改称第5军,他任军长。1936年10月,率部西渡黄河作战。1937年1月12日,奉命坚守甘肃高台县城,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于20日壮烈牺牲,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董振堂牺牲的噩耗传到延安,红军广大将士深为悲痛。中共中央在宝塔山下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红9军军长:孙玉清
 

 孙玉清,1909年3月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次反“会剿”、“围剿的战争,以及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根据地的斗争。1937年5月下旬,被国民党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8岁。

       孙玉清,1909年3月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次反“会剿”、“围剿”的战争,以及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根据地的斗争。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会师后,孙玉清率红9军与兄弟部队一起,与长期盘踞在黄河以西的国民党西北反动军阀马步芳、马步青等马家军展开了艰苦惨烈的浴血拼杀。

      经5个月的浴血鏖战,
西路军在给反动军阀部队以重大打击后,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自然环境恶劣,部队弹尽粮绝,遭受重大损失和牺牲。1937年3月,孙玉清带领数十名被打散的干部战士突围,在甘肃省酒泉南山一带与大批敌军遭遇负伤被俘。

      孙玉清宁死不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硬骨头精神,使敌人恼羞成怒,马步芳经报
蒋介石批准,于1937年5月下旬,将孙玉清残忍杀害。孙玉清牺牲时年仅28岁。

 
红6军军长:黄公略

 
 黄公略,原名黄汉魂,字家杞。湖南湘乡人。1916年到湘军当兵。1926年年底考入黄埔军校高级班深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22日,与彭德怀等领导平江起义,此后历任红五军第四团党代表、湘鄂赣边境支队支队长、红五军副军长、红六军军长、红三军军长。率部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取得辉煌战果。1931年9月15日,在行军转移途中,为掩护部队遭敌机弹袭,不幸牺牲,年仅三十三岁。他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牺牲最早,出现在毛泽东诗词中最多的一位。

        1916年黄公略离家赴长沙入湖南陆军第二师,认识了同团的彭德怀,两人成为亲密的战友。

  1928年7月参与领导平江起义。

  1929年秋,担任红五军副军长。到1930年10月,赣西南地区已由原来零星的红色割据区域,发展成有统一领导的、连成一片的大块红色革命根据地,黄公略为此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在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初期,“朱、毛、彭、黄”四人曾一度齐名。

  1930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从闽西向长沙进军的途中写下《蝶恋花.从汀州到长沙》一词,用“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两句,高度评价了黄公略。

  黄公略曾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在赣南东固行军时遇敌机空袭,被低空盘旋的敌机扫射击中腹部,因失血过多于当夜牺牲。公略牺牲,全军伤悲。9月19日,在黄公略烈士追悼大会上,毛泽东亲自主持并撰写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黄公略曾经声名显赫,与林彪、武中豪并称“朱、毛”麾下的三骁将。后来,他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齐名。国民党、蒋介石将常用“朱、毛、彭、黄”来指代中央红军。 黄公略才华横溢而又英俊潇洒,彭德怀与他结成生死之交。朱德称赞他智勇双全。毛泽东三次把他写入诗词之中,“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重借黄公略”称誉他为“飞将军”。黄公略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最早夭折的一位。

  黄公略的高尚品德、彻底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航道奋勇前进。黄公略虽然牺牲了,但他的革命精神永远铭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红军初期著名将领:王良
 
红4军军长:王良

    1932年3月,王良升任红4军军长。他指挥果断,身先士卒,给敌以沉重打击,为夺取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红4军在驻漳州期间,广泛发动群众,筹集了100万元以上的经费和大批军用物资。同年6月率红4军返回赣南根据地途中,13日在福建武平大禾圩遭敌阻击,王良亲自到前沿阵地侦察敌情,不幸壮烈牺牲

 王良;是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初期的著名将领。原名王化赅,字傅良。1905年生,四川綦江人。1924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学学习,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6年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5期学习,他先学步科,后学骑科,成绩优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良所在的武汉军校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事教导团。7月下旬接受中共中央指示,乘船前往南昌,准备参加南昌起义。船到九江时,被国民党军包围缴械。王良机智逃脱,辗转来到修水一带,找到了党组织。9月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部到井冈山,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1师31团1连连长,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龙源口、黄洋界等战斗。1929年1月随军转战赣南、闽西,先后参加大柏地、长岭寨等战斗。4月任红4军1纵队1支队支队长,率部参加攻打龙岩、上杭等战斗。同年12月出席了在福建古田召开的红4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1930年6月后,任红1军团4军1纵队司令员、10师师长、11师师长,参加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在龙冈战斗中,指挥所部迂回敌之侧后,配合兄弟部队发起猛攻,全歼国民党军第18师,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首战全胜。毛泽东、朱德为表彰王良的卓越战功,把缴获张辉瓒的一块怀表奖给了他。他激动地表示:“我要带着它到中国革命最后胜利。”

  1932年3月,王良升任红4军军长,和政治委员罗瑞卿率部参加漳州战役。他指挥果断,身先士卒,给敌以沉重打击,为夺取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红4军在驻漳州期间,广泛发动群众,筹集了100万元以上的经费和大批军用物资。同年6月率红4军返回赣南根据地途中,13日在福建武平大禾圩遭敌阻击,王良亲自到前沿阵地侦察敌情,不幸壮烈牺牲。


红21军军长:胡少海

 

        胡少海湖南省宜章县人,1898年1月生于宜章县岱下胡家村一富绅家庭。1915年秋,随长兄赴武汉,在汉口读中学。后又考入广东乐昌中学。1921年投入李国柱部当兵,先后任连长、独立营长。鄂军讲武学校第五期毕业后任团长。1926年入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参加北伐。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毅然脱离旧军队。在中共党组织的影响下,拉起革命队伍活跃在湘粤边境,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湘南起义时,他利用自己在旧军队时的身份,以一四0团团副的名义率起义部队先遣队顺利进入宜章城,对智取宜章起了关键作用。起义成功后,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三师师长。朱德率主力部队离开宜章向湘南地区发展,由他率独立三师留守宜章,和卷土重来的反动武装进行顽强斗争,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推动土地革命运动。

  上井冈山后,部队整编,任红四军二十九团团长、军委委员。在龙源口战斗中,他率部胜利完成了多次阻击任务。之后,带领二十九团攻遂川,战茶陵,克酃县,占莲花,取得节节胜利,二十九团成为红四军的主力之一。1928年8月,由于错误的领导,二十九团强攻郴州时遭到惨败,士气受到严重挫折。他鼓励大家坚定革命信心,并慷慨陈辞,表示继续跟毛泽东朱德干革命,因而及时稳定了军心,将幸存的部队带回井冈山。

  1929年7月,负责组建闽西地方红军第一支正规部队——红四军第四纵队,任司令员。他治军严谨,灵活运用井冈山红军建设的经验,使第四纵队很快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红军地方主力。他贯彻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带领部队不断打击敌人,巩固和扩大了闽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5月,闽西红军扩编,成立红二十军。他任军长。不久,红二十军和红四军第四纵队合编,成立二十一军,他任军长。7月,为了扩大苏区,巩固革命政权,他率二十一军围歼边境山区永福的土匪武装,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不幸牺牲,年仅32岁。

  他是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红军早期将领。1956年张际春撰文纪念他,深情地说: “他的牺牲是光荣的”,“他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精神,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中。”


 
              年轻有为的红军政委:陈海松

 
红9军政治委员:陈海松
 
    陈海松,1914年生于河南罗山宣化店李陈洼村。1930年春参加童子团,任大队长。同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第12师36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9军第25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川陕苏区反“围攻”。
    陈海松,1914年生于河南罗山宣化店李陈洼村(今属湖北大悟)。1930年春参加童子团,任大队长。同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第12师36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9军第25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川陕苏区反“围攻”。在万源保卫战中,以强有力的政治工作,率所部坚守大面山135天,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六路围攻”起了重要作用。1934年11月任红9军政治委员。1935年参加长征,南下川康边,率部参加懋功、绥崇丹懋等战役,期间,他经常和军长各带一两个师单独作战。在攻打宣汉战斗中,他一直在前沿指挥,被敌人手榴弹炸伤右腿,仍坚持不下火线,直到攻克宣汉城。他要求全军政治干部都能指挥打仗,他说:“政治干部一定要学会打仗,不会打仗的政治干部是无法做好政治工作的。”
    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胜利会师时,时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政治委员的陈海松才21岁。为红军中能有这样年轻的军政委,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感到由衷的欣喜。

    1936年10月,陈海松率部西渡黄河,参加一条山、平大古凉等战役战斗。1937年3月12日,指挥所部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与国民党军激战。为掩护总部和兄弟部队安全转移,顽强阻击数十倍于己之敌达六七小时之久,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3岁。朱德总司令为红军失去一位出色的高级指挥员而深感痛惜,在

抗日战争
期间,他曾多次说,陈海松是四方面军最年轻有为的军级干部,可惜牺牲得太早了,如果他现在活着,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优秀红军政治工作领导者:王平章

红28军 政治委员:王平章
 
    王平章,1901年生,湖北汉川人。1920年考入武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后参加陈潭秋创办的进步团体“湖北人民通讯社”,并在党领导的“启明工读学校”和“汉江印刷社”从事印刷革命书刊的工作。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回家乡创办济人、全人小学。
    王平章,1901年生,湖北汉川人。1920年考入武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后参加陈潭秋创办的进步团体“湖北人民通讯社”,并在党领导的“启明工读学校”和“汉江印刷社”从事印刷革命书刊的工作。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回家乡创办济人、全人小学和《汉川青年》杂志,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爱国反帝斗争,建立中共基层组织和农民协会。1927年3月被选为湖北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后到毛泽东在武昌创办的第一期湘鄂赣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农运理论,接受军事训练。毕业后,奔赴鄂中农村,继续领导农民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党的指示,去九江加入叶挺、贺龙的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部队相继南下后,王平章奉命重返湖北,任中共鄂中特委书记兼汉川、天门、京山、应县四县暴动总指挥,领导恢复发展各级党组织和农民武装,发动鄂中地区秋收暴动。1929年11月起任中共鄂豫边特委常委、鄂豫皖特委常委、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政治委员,参加领导鄂豫皖苏区的建设和历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员兼皖西北特委书记,参与领导重建红25军,任政治委员。在国民党军实行重兵“清剿”的严重情况下,领导军民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斗争。1933年1月参与组建红28军,任政治委员。曾和军长廖荣坤指挥双河山等战斗。在艰难困苦的形势下,王平章十分重视发挥政治工作的威力。他和红25军秘书长程坦合作写了一首《红军三大任务歌》,在红军和边区群众中广泛传唱。歌中唱到:“红军三大任务: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要建立起工农政权,坚决斗争,革命到底……”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1933年3月中旬,红28军奉命向鄂东北转移,与那里的红25军会合,以集中兵力与敌作战。28日,部队进至河南商城门坎山(今属安徽金寨)时,与敌一个旅遭遇。激战中,王平章壮烈牺牲,时年32岁。为纪念王平章烈士,湖北省人民政府于1952年将他创办的汉川“全人小学”改名为“平章小学”。


 

红25军政治委员:吴焕先

 
   吴焕先(1907年8月~1935年8月21日),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原属湖北省黄安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我党我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

    吴焕先,1907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省新县)。童年读私塾,十六岁进麻城蚕业红二十五军军魂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农民运动,参加领导著名的黄麻起义,坚持鄂豫边武装斗争。吴焕先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的创始人之一。历任黄安县农民自卫军党代表,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主席,中共黄安县委书记,鄂豫皖特委委员,鄂豫皖省委委员,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七十三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时,焕先同志留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他根据省委决定主持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任军长、军政治委员。在面对数十万敌军“围剿”、物资又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领导红二十五军和地方军民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4年,根据党中央指示,鄂豫皖省委决定实行战略转移。他率红二十五军冲破敌二十余倍兵力的围剿堵截,进入陕南。他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正确制定各种方针、政策,为粉碎敌人两次重兵“围剿”,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扩大红二十五军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北出秦岭,威逼西安。在获知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北上动向后,省委毅然做出西进甘肃,迎接党中央,北上会和陕甘红军的决定。红二十五军挥师猛进,占两当、攻天水,连克秦安、隆德县城,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截断西兰公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行动,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8月21日,焕先同志在甘肃泾川县村镇四坡村和羊圈洼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二十八岁。

 

  
                      喋血长征路:罗南辉

 
红5军副军长:罗南辉
 
     罗南辉,又名罗曼、罗敏。1908年生,四川成都人,曾在成都一家水烟铺做工。1926年入川军江防军第7混成旅当兵。192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所在部队从事兵运工作。他团结教育下层士兵,组织成立了“士兵联合会”。1929年6月参加第7混成旅旅长邝继勋等领导的遂宁县射洪嘴起义,任起义军营长。

罗南辉,又名罗曼、罗敏。1908年生,四川成都人,曾在成都一家水烟铺做工。1926年入川军江防军第7混成旅当兵。192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所在部队从事兵运工作。他团结教育下层士兵,组织成立了“士兵联合会”,同反动军官作斗争。1929年6月参加第7混成旅旅长邝继勋等领导的遂宁县射洪嘴起义,任起义军营长。后被党组织派往川军江防军第2混成旅继续做兵运工作。1930年10月参与领导该旅一部在汉州(今广汉)举行武装起义,任警卫大队长。后调中共四川省委工作。

  同年底赴万县任中共川东特委军委书记,不久因叛徒告密被捕。在狱中立场坚定,机智巧妙地同敌人进行斗争。1931年底出狱后,任中共四川省委除奸小组组长,领导该小组处决了一批叛徒、特务,保卫了党组织的安全。1932年任中共

中心县委军委书记,同年11月参与发动和领导南部县升(钟寺)保(城)农民起义。后奉派到川军第29军做兵运工作,1933年春率该军1个连起义,参加红四方面军。同年10月任新成立的红33军副军长,率部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他担任前线指挥,率部连续打退敌人二十余次轮番进攻,歼敌四个团,俘敌近两千,取得红33军成立后的首战胜利。后指挥所部清剿川陕边反动武装“神兵”的作战,取得五战五捷、歼敌5000余人的重大胜利,有力保卫了后方的安全。

  1935年参加长征,曾率部担负筹粮任务。在人烟稀少的藏民地区,他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群众工作,走村串户,收集、购买粮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部队的需要。同年11月红33军与红5军团合编为红5军,他任副军长。后在甘肃通渭指挥作战中负伤。1936年10月,为掩护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罗南辉奉命率红5军担任后卫,他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在甘肃会宁华家岭一带阻击敌人。23日在会宁县中川乡大墩梁遭敌机轰炸,壮烈牺牲,年仅28岁。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闻讯后悲痛不已,他流着热泪说:“南辉同志是红军中的一位优秀指挥员,他的牺牲是我军的一大损失。南辉同志为党献身的精神比华家岭还高,南辉同志的英名将与华家岭共存!”


                   屡建功勋的:曾日三

 
西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9军代政治委员:曾日三

 
    曾日三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又名曾日山,1904年生于湖南宜章城关镇曾家湾一个世代书香家庭。1919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宜章第一区高小任教,后任国民党宜章县署督学。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发动宜章暴动,将反动县长杨孝斌等宜章县头面人物一网打尽。

    曾日三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又名曾日山,1904年生于湖南宜章城关镇曾家湾一个世代书香家庭。1919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宜章第一区高小任教,后任国民党宜章县署督学。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发动宜章暴动,将反动县长杨孝斌等宜章县头面人物一网打尽。征得朱德同意,曾日三作为正直青年,被吸收到县苏维埃政府参加革命工作。曾日三表示要摆脱封建家庭,跟共产党干革命,同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任第3师秘书。4月随湘南起义部队到井冈山,任红4军第29团秘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起任红4军军部秘书、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保卫井冈山、开辟赣南闽西苏区的斗争。其间与吴仲廉结为伉俪,朱德是主婚人。1931年起任红3军政治部主任、红3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军区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屡建功勋。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员,率部担任后卫。他经常到前线阵地进行政治动员,指挥战斗,有力保障了主力部队的作战行动。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后,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路军,红5军团改番号为红5军,曾日三任代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被编入张国焘指挥的左路军并作为前锋部队。他坚决支持党中央的北上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维护红一、四方面军的团结,后被调到红9军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10月随部西渡黄河,转战甘肃省河西走廊。参与指挥古浪、永昌等战斗。后任西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9军代政治委员。西路军失败后率200余人突围,艰苦转战在祁连山区。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他要求共产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每一个指战员都要做钢铁战士。1937年4月27日在红柳园子遭国民党军包围,为掩护伤病员和妇女先撤,他率部阻击,最后落入敌手。面对敌人的屠刀,他大义凛然,高喊“红军万岁”,壮烈牺牲,时年33岁。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五军政治部主任 杨克明

 
    楊克明,1905年出生於四川省涪陵縣(今屬重慶市長壽區)。1925年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受中共四川省委軍委派遣,在涪陵、豐都、石柱等縣組織農民暴動,開展武裝斗爭。1930年4月,參加四川紅軍第二路游擊隊的組建工作,先后擔任游擊隊副隊長、中隊長。1932年夏,任中共梁(山)達(縣)中心縣委書記,與時任中共梁達中心縣委執委、中共川東軍委書記、川東游擊軍總指揮的王維舟緊密配合,發動黨組織和群眾全力支援川東游擊軍的斗爭,擴大革命武裝,堅持並發展了川東游擊根據地。

 
    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進軍川北。楊克明、王維舟領導川東游擊軍配合紅四方面軍的斗爭,1933年11月,川東游擊軍正式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三軍,楊克明任軍政治委員。他深入宣漢、達縣等地,動員群眾參加紅軍,同時為加強部隊政治思想工作,提高部隊戰斗力,粉碎敵人對川陝革命根據地六路圍攻,做了大量艱苦工作。1934年后,任紅四方面軍補充師政治委員、獨立師師長,參加紅四方面軍長征。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所在部隊編為左路軍。1936年1月,紅三十三軍與紅五軍團合編組成紅五軍,董振堂任軍長,楊克明任軍政治部主任。

  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后,紅五軍等部隊於1936年10月下旬奉命西渡黃河,組成西路軍,並成立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楊克明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委員、第五軍政治部主任,與董振堂等率領部隊轉戰河西走廊,與國民黨西北軍閥進行了英勇艱苦的斗爭。

  1937年1月20日,在高台戰斗中,紅五軍主力與超過自己六七倍的敵人頑強作戰,敵人以優勢兵力輪番猛攻高台城。在彈藥無援、兵員無補的情況下,楊克明與董振堂等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率領部隊浴血奮戰,堅守高台,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時年31歲。新中國建立后,人民政府修建了紅軍烈士紀念館,在楊克明烈士的紀念碑上題寫碑文:“三過草地心猶壯,一死高台志未移。”

 

 
            
                红军年轻的杰出指挥员:寻淮洲

 
第19师师长:寻淮洲
 
    寻淮洲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12年生,湖南浏阳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随浏阳工农义勇队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随部队到井冈山,参加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排长、连长,参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反“会剿”作战。

    寻淮洲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12年生,湖南浏阳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随浏阳工农义勇队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随部队到井冈山,参加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排长、连长,参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反“会剿”作战。在大柏地战斗中,他率全连英勇杀敌,子弹打光了,就用树枝、石头当武器,激战中,他左臂受伤,仍坚持率部追歼逃敌,直到战斗胜利。1929年春随红4军转战赣南、闽西。1930年调任红1军团第12军34师营长、团长。1932年3月任红1军团第15军45师师长,12月任第21军军长。率部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每战他都身先士卒,指挥得力。1933年2月在第四次反“围剿”的黄陂战斗中,率21军插入敌后,切断国民党军第52师退路,为全歼该师创造了条件。6月任红3军团第5师师长,率部参加东方军,入闽作战,指挥部队连战告捷,获中央军委的特别嘉奖令。同年10月任红7军团军团长,此时他才21岁。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寻淮洲率部南北转战,屡建战功,曾获二等红星奖章,并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4年7月,他和政治委员乐少华等奉命率由红7军团组成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转战闽浙皖赣边,作战数十次,先后攻占罗源、庆元等城镇。11月所部进入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他任第19师师长,继续率部北上。同年12月,在安徽太平(今黄山)谭家桥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同数倍于己之敌展开激战。14日,当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刻,寻淮洲亲自带一个排争夺乌泥关制高点,不幸腹部中弹。在弥留之际,口中还在反复地念着:“北上抗日!北上抗日!”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2岁。红军将士为失去一位年轻的杰出指挥员而痛惜。方志敏动情地说:寻淮洲同志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他指挥红7军团在两年中,打了许多有名的胜仗,缴获甚巨。他很细心学习军事学,指挥灵活,他作战勇敢,曾五次负伤。他还只有22岁,他的牺牲是红军中很大的损失。


                   胜将军勇无敌:段德昌

 
红3军第9师师长:段德昌
 
    段德昌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1904年生,湖南南县人。早年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广州,先后入黄埔军校和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1926年6月毕业后,到国民革命军第8军1师政治部工作,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南县、华容、石首、公安等地进行革命活动。曾任中共公安县委书记,领导该县年关暴动。曾介绍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1团团长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6月起任中共鄂西特委委员,鄂西游击大队中队长、游击总队参谋长、独立师师长,率部在监利、沔阳交界地区创建游击根据地。1930年2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副军长兼第1纵队司令,第2军团第6军政治委员、军长,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赤色警卫队总队长,参与创建与巩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1931年4月任红3军(红2军团改编)第9师师长,指挥部队连战连捷,取得三官殿、沙岗、普济观、郝穴、汪家桥、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嘴等战斗的胜利。被湘鄂西苏区军民誉为“常胜将军”。是年秋,在国民党军大规模“围剿”下,红3军被迫离开洪湖苏区。他率9师担负阻击、断后等艰巨任务,转战3500余公里,于12月下旬到达湘鄂边。1933年牺牲,年仅29岁。

 
红34师师长:陈树湘

 
  陈树湘,曾用名陈树春,1905年生,湖南 长沙人在毛泽东、何叔衡等影响下,投身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树湘率领红三十四师担负全军后卫,掩护全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同敌人追兵频繁作战。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他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后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

   部队且战且走,来到银坑寨,再次击退道县保安一营的进攻后。陈树湘用绑腿死死地扎紧伤口,毅然决然地挣扎着站起来,端起一挺机枪,带着两个警卫员和一个机修员,占领银坑寨附近的洪都庙。

  敌人新的进攻开始了!江华、道县、宁远三县的保安团,从四周蜂涌而上。陈树湘他们依据洪都庙的有利地形,阻击敌人,掩护同志们突出了重围。陈树湘他们的子弹打光了,机修员牺牲了。敌人叫啸着扑向洪都庙……

  敌人抓到一名红军师长,高兴得发狂。在四马桥坐镇指挥的道县保安团一营营长何湘,命令将陈树湘抬到一间布铺里,为他找医送饭。企图从陈树湘口中得到红军的情报。陈树湘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毫不动摇,拒医绝食,坚持斗争。何湘无奈,只好于12月18日拂晓,将陈树湘抬往道县县城,向上司邀功。上午8时许,当行至道县蚣坝镇石马神村附近的将军塘自然村后时,陈树湘乘敌不备,咬紧牙关,忍着巨痛,用手从伤口伸入腹部,抠出肠子,使尽全力,大叫一声,绞断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实践了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豪迈誓言!

   陈树湘牺牲后,敌人将他的头割下,送到长沙悬于城门示众。群众将陈树湘的无头遗体与一同牺牲的警卫员,葬于现道县城内,潇水之滨,上关大桥西头北侧,中心粮库后面,二中左后方的飞霞山上,人称“双巴祖”。解放后,每逢清明,常有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去扫墓祭奠。


 

   

红73师任政治委员:黄甦

 
    黄甦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08年生,广东佛山人。早年在香港做工,积极投身工人运动,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他走街串巷,动员群众参加罢工斗争。罢工开始后,任纠察队队长。他率领队员巡逻海岸,封锁港口,缉拿私运,严惩走狗,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于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任工人赤卫队敢死队队长,他带队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起义失败后转移到香港,继续从事工人运动,先后任香港摩托车职工总会书记、中共香港市委组织部长、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兼军委委员。

  1930年12月奉命到闽西苏区,历任中国工农红军闽西新12军政治委员,第34师政治委员,第1军团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曾两次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9月任红8军团政治委员兼21师政治委员。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部队情绪低沉的情况,他鼓励大家:“我们党还在,红军还在,跟着党跟着红军,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战胜敌人。”后率部参加长征。1935年1月复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与师长李聚奎率部参加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和策应第2师4团夺占泸定桥等战役战斗。为中央红军胜利完成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年11月直罗镇战役前夕,中央军委决定黄苏到陕南红73师任政治委员。接到调动工作命令后,他主动要求打完这一仗再赴任。战斗中,亲率一个团担任主攻,21日在向国民党军发起总攻时英勇牺牲,年仅27岁。


 
红十六师政委:陈寿昌

 
 陈寿昌又名陈希堪。1906年10月,陈寿昌出生在浙江省镇海县城关镇李衙前的一个书香之家。陈寿昌从小勤奋好学,工诗词,善书画。他的少年时代正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军阀连年混战的年代。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局面,陈寿昌从小萌发了忧国忧民的思想。 1922年,年仅16岁的陈寿昌考入上海电报局。经培训,他被分配到郑州电报局工作。1923年“二·七”大罢工开始后,陈寿昌积极参加和组织电报局职工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罢工后因遭到军阀吴佩孚血腥镇压,工人运动被迫转入暂时的低潮,陈寿昌从郑州辗转到武汉电报局,继续从事工人运动。
1934年2月,陈寿昌在敌人重兵压境下,指挥遭围困的省级机关干部、群众和红军伤病员,安全转移到幽居、祖庄一带。次月被迫率部转移。6月初,因红十六师师长高咏生在掩护机关突围中不幸牺牲,陈寿昌立即改组了红十六师的领导,由徐彦刚担任师长,自己兼任起红十六师政治委员,继续率部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分路突围,因寡不敌众遭受惨重损失。7月,省委与中央的联系中断,苏区陷入艰难的困境,但陈寿昌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保持高昂的斗争意志,积极领导军民开辟新苏区,扩大红军,恢复红十六师武装,在极其艰苦、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带领部队在湘鄂赣边界海拔1600多米的罗霄、幕阜山脉间开展有效的游击战争。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曾写下战斗的诗篇:“不到深山里,焉能伏虎威。余生艰险尽,后纪可沾晖。”
 11月初,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牵制住敌人的兵力,陈寿昌受命于危难之际,不顾因营养不良而导致的双脚浮肿疾病,坚持上前线指挥部队,率红十六师向西南行动,与敌周旋。
 1934年11月21日,当陈寿昌、徐彦刚等率红16 师第 46 团及特务营进抵崇阳、通城之间的老虎洞、老鸦尖一带时,遇敌第33 师两个团的袭击。双方战斗得十分激烈,红16 师虽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但自己伤亡亦很大。战斗中,陈寿昌亲自登上前沿阵地察看敌情,不幸右膝中弹,徐彦刚亦中弹负伤,在这种情况下,红16 师在减员至 700 余人后,被迫撤出战斗,由方步舟、谭凤鸣率领到崇阳金塘休整。负伤的陈寿昌从前线被秘密送至通城大门坳红军医院抢救,终因失血过多而牺牲。湘鄂赣边游击区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领导人,对该区的游击战争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后来,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为纪念他,决定在崇阳、通城之间划出两县各一部建立一个新的县,定名寿昌县。


 

 
               一死高台志未移:杨克明

 
    杨克明,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涪陵县(今属重庆市长寿区)。1925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受中共四川省委军委派遣,在涪陵、丰都、石柱等县组织农民暴动,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4月,参加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的组建工作,先后担任游击队副队长、中队长。

杨克明,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涪陵县(今属重庆市长寿区)。1925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受中共四川省委军委派遣,在涪陵、丰都、石柱等县组织农民暴动,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4月,参加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的组建工作,先后担任游击队副队长、中队长。1932年夏,任中共梁(山)达(县)中心县委书记,与时任中共梁达中心县委执委、中共川东军委书记、川东游击军总指挥的王维舟紧密配合,发动党组织和群众全力支援川东游击军的斗争,扩大革命武装,坚持并发展了川东游击根据地。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杨克明、王维舟领导川东游击军配合红四方面军的斗争,1933年11月,川东游击军正式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杨克明任军政治委员。他深入宣汉、达县等地,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同时为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提高部队战斗力,粉碎敌人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六路围攻,做了大量艰苦工作。1934年后,任红四方面军补充师政治委员、独立师师长,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所在部队编为左路军。1936年1月,红三十三军与红五军团合编组成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杨克明任军政治部主任。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红五军等部队于1936年10月下旬奉命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并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杨克明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五军政治部主任,与董振堂等率领部队转战河西走廊,与国民党西北军阀进行了英勇艰苦的斗争。

    1937年1月20日,在高台战斗中,红五军主力与超过自己六七倍的敌人顽强作战,敌人以优势兵力轮番猛攻高台城。在弹药无援、兵员无补的情况下,杨克明与董振堂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率领部队浴血奋战,坚守高台,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31岁。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馆,在杨克明烈士的纪念碑上题写碑文:“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