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此纸重录 ★汲索堂·法书宜反复观赏,甚至动手临习,才谈得上理解
释文:“名家行书论”主要针对有书迹流传下来的史上书家作简要评述,故难以面面俱到。君之建言,很有道理。但法书名迹宜反复观赏,甚至动手临习,才谈得上理解。君若有意于《汝南公主墓志铭》,可通过临帖参与交流。不审尊意如何? 暂此 汲索堂谨上

★汲索堂·行书名家及其书法【十二】王献之之三 释文:唐李嗣真对“二王”书法是这样评价的:“右军终无败累,子敬往往失落,及其不失,则神妙无方,可谓草圣也”。笔者相信这是见过“二王”真迹的行家高见,亦认同前人所谓“论'书功’则父亲厚,论'书才’则儿子高”之论。书法不比它艺,书人须凭借“笔法”技艺进行书写,且其过程须一气呵成,容不得犹豫,更不允许修改、润色。书家于前临池以获“技艺”之功统领一切。(当然,亦不能否认书家修养及书写之时随即应变能力因素。)曾子固《墨池记》称:“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这话非常精辟。而子敬享年四十三岁,比之乃翁相差十六个春秋,书法上有如此成就,堪称史上绝无仅有。当然,子敬享年不高,与乃翁相较,“功力”略有不足,又喜奋笔疾书,所作终存时见“失落”之憾。故取法子敬书法者,宜审慎择帖,千万别把子敬“失落”之笔迹,当作佳构耶. ★汲索堂·汲索堂·右军小楷遗迹翻刻本甚多,宜审慎择帖
释文:有关王右军《乐毅论》等小字楷书能否当作中楷临习,这当然没有问题,初唐欧、虞诸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据苏轼称,颜鲁公《东方朔像赞》碑刻即从右军小楷同名法帖展大书出;笔者亦认同这一说法。 问题是右军小楷遗迹翻刻本甚多,宜审慎选择。拙见供参 专此不具 汲索堂谨复 汲索堂·书张九龄《望月怀远》诗(草书) 
★汲索堂·书张九龄《望月怀远》诗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唐 张子寿《望月怀远》于心书友贴出“海上明月”美图 仆忽有书兴作此 并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