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郎景玉的日志 厦门旧市区在厦门岛西南隅,街市狭窄,民居稠密。据道光《厦门志》记载,当时有桥亭街、火烧街、碗街、磁街、中街、纸街、提督街、局口街、蔡妈街、神前街、走马路街等主要街名25条,而见于古墓碑记,明代已有北门外街街名。1920年厦门城区开始系统的的道路建设,至1933年,共修道路45条,总长21。,其中有首建的开元路、较具规模的中山路等,而多数旧街消失。此后直至1949年10月厦门解放,道路建设,无大进展。厦门解放后,随着建设发展,除大量翻修路面,拓宽部分道路外,新建扩建了霞溪路、文园路、湖滨南路及其与厦禾路之间的多条纵道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厦门辟为经济特区,城乡政区建制的扩展,房地产业和交通事业日益发达,促进了道路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厦门岛上已建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近年来,多数旧街路巷也改筑为水泥、柏油路面。与此同时,岛外各区城镇的道路建设也得到发展。配合道路建设,做了大量的道路命、更名工作,分别给予新建道路以适宜名称并建立路名标志。自1980年以来,新建并进行命、更名的道路(建筑群称里)321条,现全市合计有道路(里)名695条(不包括镇区的小街小巷),其中鼓浪屿区34条,思明区180条,开元区312条,湖里区68条,杏林区52条,集美区26条,同安区23条。这里择其主要者专条简介外,并依汉语拼音字母序列制作“道路里巷一览表”提供检索。 一、 主要道路简介 内厝澳路 在鼓浪屿区政府驻地西北。自康泰路至鼓新路、安海路、公平路。为多头多向。长,宽1.2~。柏油、石砖路面。沿路有厦门鼓浪屿公安分局、鼓浪屿检察院和长寿园。据传,元末明初,嵩屿李氏渔民因避风来此暂住,逐渐开拓,因名李厝澳,后以“李”、“里”同音,“里”、“内”同义,转化称“内厝澳”。 龙头路 在鼓浪屿区政府驻地东。自中华路至鼓浪屿轮渡码头。为多头多向。长,宽3~。柏油、石砖路面。沿路有农贸市场和鼓浪公园,海滨有轮渡码头、黄家渡码头。为商业街。因位于龙头山下得名。更名红星路,复名。 永春路 自晃岩路至内厝澳路。呈东南西北走向。长,宽1.5~。柏油路面。沿路有区政府、日光幼儿园、人民小学等单位。以永春县名命名。 晃岩路 自福建路至鼓声路、港后路。略呈东西走向。沿路有鼓浪屿音乐厅、中国工商银行鼓浪屿办事处、鼓浪屿宾馆和人民体育场、日光岩。在晃岩(日光岩)麓,故名。 港后路 自田尾路至晃岩路。为多头多向。长,宽1.5~。柏油、石砖路面。沿路有鼓浪屿园林管理所、港仔后海滨浴场和菽庄花园。在港仔后海滩附近,故名。 鹿礁路 自龙头路、福建路至漳州路、复兴路。为多头多向。长,宽。柏油路面。沿路有海疗招待所、一九四招待所(原博爱医院)等单位。以路头海滨有鹿耳礁,故名。博爱路、新加坡路、教堂路、下鹿耳礁为其路段旧称或俗称。 鼓新路 自内厝澳路、三明路至福州路。为多头多向。长,宽1.5~。柏油路面。沿路有厦门市博物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等七二五研究所厦门试验站、交通部上海海上安全监督局厦门航标区、厦门市结核病防止所等单位。原英商和记洋行建房于此,故曾称和记路,附近有斜坡,俗称和记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时期称维新路,解放后更为今名。 大学路 在思明区政府驻地东南。属厦港街道办事处地界。自民族路至演武路。1932年建成。呈东西走向。长,宽。水泥、柏油路面。路通厦门大学,因名。沿路有厦门水产供销公司、厦门水产造船厂、厦大医院、厦港粮店、厦港市场、避风坞等。是厦门港地区商业集中的地带。为主干道。演武亭为其路段旧称。 中山路 自鹭江道(海关码头)起,越思明南路至新华路(工人文化宫)。1928年建成。呈东西走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命名。更名东方红路。将中华路并入并复命。再将南寿宫巷并入。道路两旁崎楼下辟人行道。 镇海路 自同文路起,越思明南路,止于同安路。呈东西走向。长,宽。水泥路面。由原双十路更名。取名自陈毅同志为厦门革命烈士纪念碑题“先烈雄风,永镇海疆”。沿路有中医院、双十中学、思明区公安局等单位。 古城东路、西路 东路自中山路至新华路;西路自中山路至思明东路。均为东西走向,建成于1930年间,东路通新华路处原有小丘阻隔,解放后才开通。为原厦门城东西城墙拆除建路,东门外、东门兜、仙殿后等为其旧路段。沿路有第一市场、思明区人民医院等。 新华路 自大同路起经中山路、公园南路口,至同安路与镇海路交接处。1928年建,呈东南—西北走向,长,宽8.6~10。柏油、水泥路面。旧称民国路,1965年更名新华路。街仔口、衙口、司令部口为其路段旧时俗称。沿路有市公安局、邮电局、工人文化宫、法院、华侨大酒家、新侨酒店、第五中学、友谊商店等单位。为市区交通次干道。 小走马路 自定安路至武当分镇巷。1927年建。呈南北走向。长,宽。水泥路面。相传原为郑成功驻军走马道路,昔日连接大走马路。一说当地旧有土地公祠,道光时人吕世宜题匾“奏雅露社”,遂谐音而称“走马路”冠以“小”字以别于大走马路。 思明南路、北路 南路在思明区政府驻地东南。跨厦港、思明、文安3街道办事处地界。自思明北路越中山路、镇海路至厦门大学校门口。呈南北走向,长,宽6~15。水泥、柏油路面。位于干道中心思明戏院南向,故名。蕹莱河、后路头、米仔街、丝规内、后街仔、万盛后、武昭殿、镇南关、大生里、育婴堂、太师墓、思明县口、南普坨均其路段旧称或俗称。沿路有鸿山公园、殡葬管理所、针织厂、华侨博物馆、海味大厦、第一印刷厂、鹭江大学等。北路在开元区政府驻地西。跨厦禾、思明两街道办事处地界。自思明南路起,越大同路、厦禾路至湖滨西路。呈南北走向。长,宽8.6~13。水泥路面,道路两旁骑楼下辟人行道。位于思明戏院北向,故名思明北路。后海滩、内海滩为其路段旧时俗称,更名红卫兵北路,1979年10月日复名。沿路开设店面,以经营百货、食杂、家具和服务行业居多。沿路有市交通局、公交公司、少儿图书馆、开明电影院、旅游服务公司商场、燕云酒楼等。以思明戏院为中心有东西走向的思明东路、西路。市政协驻思明西路。 镇邦路 自中山路至大同路。1929年建成。呈南北走向。长,宽7.7~8。水泥、柏油路面。取安邦定国之义,故名。岛美街(路头)、镇邦路、木屐街、港仔口(路头)、四条街道为其路段旧称。更名向阳北路,复名。沿路有店铺,市消费者协会设此。 海后路 属思明街道办事处地界。自中山路经升平路至开元路。1929年建成。呈、南北走向。长,宽8.6~23米。水泥路面。原称海后滩,后填成路,名海后路。海后滩于清末为英国霸占,经厦门人民多年抗争得到收回。得胜街为其路段旧称。沿路有厦门海关、厦门外贸大厦、粮食局、工商银行、旅游总公司等。 大同路 跨鹭江、厦禾两街道办事处地界。自海后路起,止于新华路。呈东北—西南走向。长,宽。柏油路面。以孙中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命名。神前澳街、佛手巷、磨针巷、怀德宫、凤仪宫、火烧街、关仔内、四孔井、潮源宫、朝天宫(上宫)、西门观音亭等均其路段旧称或俗称。更名人民路,复名。沿路有厦门棉织厂、思北小学、吴再添小吃店等。 开元路 跨鹭江、厦禾两街道办事处地界。1920年建,自鹭江道起,止于厦禾路。呈东北—西南走向。长,宽8.3~10。柏油路面。路两旁骑楼下辟为人行道。为本市第一条新马路,故名。更名解放路,复名。沿路有厦门外贸首饰厂、厦门物资公司、厦门物资公司、厦门第八市场等。 古营路 属鹭江街道办事处地界。自开元路至河仔墘。1927年间建成。呈西北东南走向。长,宽。水泥路面。明末郑成功所部营房设此,因名。车轱辘、鱼仔市为其路段旧称。路两旁有固定摊位,上设遮雨棚,为营平农贸市场的一部分。 洪本部街 属鹭江街道办事处地界。自开禾路至磁安路。为多头多向。长,宽。水泥路面。明末郑成功部将洪旭衙门设此(在本街门牌38—44号)故称洪本部。居民住宅区。 厦禾路 跨鹭江、厦禾、公园、梧村4街道办事处地界。自鹭江道起,越故宫路、斗西路、止于嘉禾路。1921年开始筑造,当时为海泥、沙石填筑之道,其后累经改筑,呈东西走向。原长,宽9~18。1993年在加改造,宽达。为厦门市区主干道。由厦门市区通向禾山郊区,故名。船坞、大王冢山顶、大王灰窑角、大王前、雷音殿、浮屿、新世界、禾祥街等均其路段旧称或俗称。更名工农路,复名。沿路有厦门造船厂、大同小学、厦门林业局、厦门工程机械厂、厦门第六中学、厦门第九中学、厦门火车站、梧村汽车站等。西端有第一、第四码头。 湖滨南路 跨厦禾、公园、梧村3街道办事处地界。自湖滨西路至莲坂。呈东西走向。长,宽42~44米,柏油路面。在筼筜湖南,1980年10月命名。为筼筜新市区主干道。沿路有中国建设银行、煤气公司、长途汽车站、中山医院、国贸商场、中国人民银行、保险公司、民航售票处、自行车厂、饮料厂、富山国际展览城等。 湖滨北路 在开元区政府驻地东北。属筼筜街道办事处。自湖滨西路起,止于吕厝与福厦公路交接处。呈东西走向。长,宽42~。柏油路面。在筼筜湖北,命名湖滨北路。沿路有中共厦门市委、市人民政府、市委党校、人民会堂等。有水仙大厦、特贸大厦、振兴大厦、振业大厦、种子大厦等高层建筑。为市区主要交通干道。 金榜路 跨梧村、筼筜两街道办事处地界。自湖光路起,越湖滨南路、禾祥东路、厦禾路、金榜公园,至梧村山麓。呈南北走向,南部路段通过金榜公园,长,宽5.6~。水泥、柏油路面。以金榜山为名。沿路有市物资仓库、齿轮厂等。金榜山麓有民族英雄陈化成墓,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百家村路 在开元区政府驻地东南。属公园街道办事处地界。自中兴路至文园路。1935年建成。呈南北走向。长,宽。水泥路面。1927年辟建中山公园,拆迁民居移深田内另建新村,因名为百家村,路以村名。为居民区,沿路有教育宾馆、市妇联等单位,附近有菜市场。 文园路 跨公园、梧村两街道办事处地界。自文灶和厦禾路交接路口至烈士陵墓。1970年建。呈东西走向,长,宽,水泥路面。1990年3月于厦门第一中学门口建高架桥,1991年2月通车,长,宽。以介于文灶和烈士陵园之间,故名(命名)。沿路有市民政局、厦门第一中学、市体委、鹭江中学、市供电局、174医院等单位。厦门市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路西端南侧。 道路里巷一览表
... |
|